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立陶宛
东北欧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发音:[lʲiətʊˈvoːs rʲɛsˈpʊblʲɪkɐ]),通称立陶宛(立陶宛语:Lietuva,[lʲiətʊˈvɐ]),位于欧洲东北部[10],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根据地理分区的不同定义,立陶宛被认为处在北欧和中东欧。首都与最大城市为维尔纽斯,另外还有考纳斯与克莱佩达等城市。立陶宛全国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西滨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东南岸自古为许多支波罗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因明道加斯渐吞并其他公爵、王公的领土,统一了立陶宛全境并皈依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意诺增爵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国,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杀后立陶宛恢复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时为欧洲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11]。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确立卢布林联合,共组波兰立陶宛联邦,18世纪晚期波兰被列强瓜分,联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并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独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苏联和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德国败退后再次被苏联占领,立陶宛公民以游击队对抗苏联,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公民以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抗议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1990年3月11日,即苏联解体前一年,立陶宛通过复国法案,成为第一个自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12]。
立陶宛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申根公约及欧元区等国 https://slot-cebanqq.live/ 构组织的成员国,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Remove ads
名称

已知“立陶宛”(Lietuva)之名最早的纪录出自《奎德林堡编年史》中1009年3月关于传教士奎尔富特的圣布鲁诺的一则故事[13],其中提到了Lietuva的拉丁化名Litua[14]。此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波罗的海地区的许多族群名均来自水文名,Lietuva一名即为来自克尔纳韦附近的利耶塔瓦河[15],有观点认为这条河流很小,较不可能是立陶宛的名称来源,但这种命名方式在历史上有先例[16];另一说指此名来自当时组成立陶宛社会、臣服于统治者的军事组织烈提司(Leičiai)[17],14至16世纪的历史文献仍有用Leičiai称呼立陶宛人者,与立陶宛语相近的拉脱维亚语至今在诗作中或描述历史时也会使用这个词称呼立陶宛人[18][19]。
Remove ads
历史

末次冰期后(约公元前10万年前)立陶宛一带出现了昆达文化、尼曼文化与纳尔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20],居民以游猎维生,尚未形成定居点。公元前8000年左右因气候变暖,当地森林渐茂,人群也渐趋定居生活,但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地才有农业出现,并开始有手工艺制作与贸易,印欧人也约于此时期来到立陶宛,和当地人混血产生了多支波罗的人部落[21]。
波罗的人部落与罗马帝国有一些商业往来,透过琥珀之路将琥珀运往罗马,但受罗马的文化与政治影响不大[22],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为波罗的海东南岸的一支波罗的人。波罗的人中居住地较靠西的部落与外地的接触较早,公元2世纪托勒密已经知道加林迪亚人与约特维恩格人,中世纪前期的文献也有提到古普鲁士人、库洛尼亚人与瑟米加利亚人[23]。
立陶宛语被认为是印欧语系中相当存古的一种语言,约于7世纪时和拉脱维亚语分家[24]。立陶宛传统的多神信仰与习俗保留了很长的时间,当地传统会在统治者死后将其火化,文献中可见中世纪的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与科斯图提斯死后火化仪式的记载[25]。

9世纪至11世纪海岸的波罗的人常受维京人侵扰[26],当地王公向基辅罗斯进贡。12世纪中叶立陶宛人开始侵略鲁塞尼亚人的领地,12世纪末已有稳定且有组织的军事力量,用于对外劫掠财宝与奴隶,1183年立陶宛人袭击了今波拉次克和普斯科夫,甚至距离更远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也是其侵略范围[27],这些军事行动也带动立陶宛社会的转型,逐渐形成国家的雏形,并发展成立陶宛大公国[28] ,1219年21位立陶宛公爵与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签署和平条约,为波罗的部落联合最早的证据[29][30]。
当时立陶宛为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1236年9月22日苏勒战役中首位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手下将领击败了宝剑骑士团[31],引发原本已被骑士团征服的库洛尼亚人、瑟米加利亚人与瑟罗尼亚人起义,重挫骑士团在道加瓦河左岸的战果[32],2000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议会因此决定将9月22日订为波罗的团结日[33]。1251年明道加斯皈依罗马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意诺增爵四世加冕为国王,建立立陶宛王国[34]。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杀后立陶宛恢复传统的多神信仰,在立陶宛十字军战役中为条顿骑士团与立窝尼亚骑士团征讨,皮尔奈围城战即为其中著名的战役,此时期立陶宛仍持续向东扩张,占领数个原属基辅罗斯的公国[35]。
据传说记载,14世纪初期的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有一次在维尔尼亚河附近狩猎后在当地过夜,梦见一只站在山丘上的大只铁狼大声嚎叫,祭司利兹代卡认为铁狼象征城堡,格迪米纳斯遂遵神意建城,以维尔尼亚河之名将其取名为维尔纽斯城并以其为都,即今立陶宛的首都[36]。1362年或1363年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在蓝水之战中大败金帐汗国[37],占领基辅、波多利亚与乌克兰原野[38],东面与莫斯科大公国接壤[39],14世纪末的立陶宛大公国为全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11][40],因地缘关系其文化与宗教均多元,官方文件除拉丁文也使用秘书室斯拉夫语(书面的罗塞尼亚语)[41]。

1386年波兰公主雅德维加与立陶宛大公约盖拉成婚,两国组成共主邦联,约盖拉统治期间立陶宛逐渐基督教化,为欧洲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地区之一,其北边地区于12世纪末即被数个骑士团征服而信仰基督教,立陶宛因当时击败了宝剑骑士团,迟至14世纪末才接受基督教[42][43]。约盖拉死后,维陶塔斯在内战中胜出,于1392年成为立陶宛公爵,他治下的立陶宛国势达到顶峰,开始中央集权,1399年维陶塔斯与脱脱迷失的联军在沃尔斯克拉河战役败于金帐汗国,不过1410年波兰与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德之战击败条顿骑士团,此战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战役之一[44][45][46],1429年维陶塔斯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封为国王,但运送王冠的使节在波兰被截住而耽搁,维陶塔斯于隔年皇冠送抵的前几天逝世[47]。维陶塔斯逝世后立陶宛贵族一度试图脱离与波兰的联盟,但15世纪末被迫重新与其结盟对抗兴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先后爆发莫斯科-立陶宛战争与立窝尼亚战争,前者持续至16世纪初,据《莫斯科公国札记》记载,1514年的奥尔沙战役中波兰与立陶宛联军以寡击众击败了莫斯科大公国,并抓获其将领[48];立窝尼亚战争则于1558年爆发,于1583年以波兰与立陶宛(当时已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胜利告终,签署的亚姆—扎波利斯克停战协定中联邦获得立窝尼亚、波拉次克与韦利日,波兰立陶宛军队则退出大卢基与普斯科夫等俄国领土[49]。
Remove ads

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缔结卢布林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保有自己的军队、货币与法律(立陶宛大公国法规)[50],此时期波兰文化对立陶宛的政治、语言、文化与国族意识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联邦初期国力强盛,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影响下文化、艺术与教育勃兴,并对外与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瑞典帝国征战,在俄罗斯混乱时期进攻俄罗斯,甚至在1610年至1612年间占领莫斯科[51]。
十七世纪中叶联邦国力衰退[52],再次与沙俄爆发大规模冲突,1655年维尔纽斯之战中联邦败于沙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被沙俄占领,为历史上该城首次被外国军队攻占[53],俄军在城中大肆抢掠破坏,直至1661年联邦才收复维尔纽斯,立陶宛许多文物与国家档案Lithuanian Metrica均在战争中佚失。同时期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联邦全境一度被瑞典军队攻占,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是为波立联邦的“大洪水时代”。不久后联邦国力未能恢复前又爆发了大北方战争,同时爆发瘟疫与饥荒,联邦失去了近40%人口[54]。
1791年,联邦的四年议会通过五三宪法,为世界第二部成文宪法[55],试图改革贵族民主制的缺陷,向君主立宪制转型[56][57],主张贵族与城镇居民权利均等,将农民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下以减轻虐用农奴的情形[58][59]。最终波立联邦仍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多被俄罗斯帝国吞并[60][61][62]。
Remove ads

1831年与1863年波兰与立陶宛地区两次起义对抗俄国统治均告失败,俄罗斯则推行俄罗斯化政策,1840年废除立陶宛大公国法规,1865年起禁止立陶宛语出版品,此外还关闭数个文教机构与天主教堂,但因有许多人走私立陶宛语书籍,以及在家庭内部秘密推行立陶宛文化教育,俄罗斯化的效果不彰[63]。西蒙纳斯·道坎塔斯等人推动立陶宛民族复兴,试图脱离俄罗斯与波兰的影响,从波立联邦以前的古代立陶宛历史、语言与文化逐步建构立陶宛独立的民族意识[64]。
1877年-1878年年俄土战争后俄国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亚历山大二世接受其将领的建议在西部边境(立陶宛境内)建造考纳斯要塞,为第一线的大型防御工事[65]。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军队不敌德军而大撤退后,立陶宛于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国占领[66],被并入东部领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与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压[67],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此时的立陶宛知识分子试图利用政治形势发动独立运动,同年9月维尔纽斯会议选出了立陶宛国民大会的20名成员[68],1918年2月16日国民大会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以维尔纽斯为首都[69],尽管如此,德国军队才是实际控制者,国民大会并没有任何权力。1918年3月占领着立陶宛的德国承认其独立并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6月立陶宛王国被建立。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组织政府与军队,开始为期三年的独立战争,对抗苏联支持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联战争)、西俄罗斯志愿军与波兰(波兰—立陶宛战争)[70][71],191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对立陶宛发动了一场政变,企图建立亲波政权并组成共主联邦,但最终失败[72]。1920年10月爆发热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地区,先建立了傀儡政权中立陶宛共和国,1922年再将其并入维尔诺省[73],立陶宛政府迁至考纳斯,但仍以维尔纽斯为法律上的首都,战间期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均非常紧张。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莱佩达起义后占领了原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克莱佩达地区[74]。1938年3月波兰因欧洲局势紧张而欲巩固北方边界,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75],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兰重新建交否则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实力不足以抵御波兰军队,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76]。

内政方面,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77],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78]。1926年立陶宛爆发政变,曾任首任总统的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登台掌权,1927年解散国会[79],并于1928年通过支持总统独裁的新宪法,查禁反对党并限制言论自由,少数族裔的权益也受到限缩[80][81]。
战间期立陶宛事实上的首都考纳斯有小巴黎之称,生活水准接近西欧国家,受薪阶级的薪资也与西欧国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与工业生产均快速增长[82][83]。但经济情况受到国际经济萧条影响[84],1935年因农产品价格剧降,苏瓦尔基亚与祖基亚均有农民罢工。政府积极镇压国内反对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农民因发起暴动而被处死[85]。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政府在两天后同意[86],同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附带的秘密附加协议中,立陶宛被划入纳粹德国势力范围。
构成波罗的海诸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各地区如果发生领土与政治重组,立陶宛的北部边境将充当德国与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境。在此种情况下,立陶宛与维尔纽斯地区的相关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
8月29日,德国驻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称,战争开始后德国将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实际上德国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兰遭到袭击时采取措施夺取维尔纽斯争议区。迫于英国与法国的外交压力,立陶宛并没有按照德国的意愿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苏联军队占领维尔纽斯,苏联政府获得了波罗的海领土与政治谈判的主动权[87]。9月25日,斯大林建议变更现有的苏德秘密协议,德国放弃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领土以换取波兰的卢布林及周边区域,默许了立陶宛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德国人试图与苏联和立陶宛方面作进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划下,10月立陶宛被迫签订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准许苏联在立陶宛设立5个军事基地与驻军2万人以交换苏军交还入侵波兰时占领的维尔纽斯[88],随后苏联被冬季战争耽搁,1940年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改组立陶宛政府并允许红军随意驻军,立陶宛政府因境内已有苏联驻军,无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89],斯梅托纳总统出逃,超过20万名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90],隔天苏联又向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将波罗的海三国完全占领[91][92]。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捷卡诺佐夫被派往立陶宛监督傀儡政府立陶宛人民政府与人民议会成立与选举,7月2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于8月3日加入苏联,随后立陶宛被快速的苏维埃化,除立陶宛共产党外的政党与许多组织都被宣布非法,约12000人被逮捕后送往古拉格关押,大量私人财产被充公,货币也改为苏联卢布,粮税大幅上升,立陶宛军队则被改编为苏联红军第29步兵军[93]。1941年6月14日至18日(纳粹德国进攻前一周)有约17000名立陶宛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其中许多因不人道的环境而死亡,史称六月遣送[94][95]。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立陶宛行动前线发动六月起义,建立临时政府,但德国北方集团军占领立陶宛后临时政府即瓦解[96],立陶宛被并入德国的奥斯兰总督辖区[97]。
纳粹德国在立陶宛展开犹太人大屠杀,将犹太人送往集中营中屠杀[98][99],6月25日阿尔吉尔达斯·克利马蒂斯即在党卫军监督下发起了考纳斯反犹骚乱,杀害大量犹太人[100][101],1941年12月已有超过12万名立陶宛犹太人遇害,纳粹占领期间共有91%至95%的犹太人被屠杀[102]:110,其中近十万人死于波纳里大屠杀[103]。许多立陶宛人冒生命危险保护犹太人[104],截至2018年1月以色列政府已向893名立陶宛人颁授国际义人[105];但也有约13000名立陶宛人加入了立陶宛辅助警察营,其中许多与纳粹党卫队别动支队一起屠杀犹太人[106],另外也有立陶宛安全警察与党卫军和纳粹安全警察合作,镇压犹太人、波兰反抗军与地下共产党[107]。
二战对立陶宛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据苏联方面记载,德国占领期间至少有21个村庄被摧毁,56个发电站在德军撤退时停止了工作,1140多座桥梁被毁,工业区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使得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108]
1944年德军撤退后苏军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继续将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亚,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方止,立陶宛共产党领导人安塔纳斯·尤奥佐维吉吕·斯涅奇库斯(1940年至1974年担任领导人)从旁协助逮捕与流放的行动[109][110]。苏联试图将立陶宛融入其社会,禁止一切立陶宛国家象征,立陶宛的反抗势力则组成游击队对抗苏联,共有约5万人参加[111][112],自1944年活跃至1953年,试图重建独立的立陶宛国,甚至大量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积极为抵抗战士提供庇护和援助,反苏抵抗运动的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立陶宛防卫力量(LVR),该组织在波维拉斯·普莱恰维丘斯将军领导下由德国人建立,在这位领导者于同年5月因反对德国军方被捕后,LVR的成员遵循他最后的命令分散成小组前往乡下继续活动,将游击队扩散到整个立陶宛,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使他们同时与德国占领军和苏联军队为敌[108]。到了1949年,全立陶宛的各个游击组织进一步联合并组建了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其领导人约纳斯·热迈蒂斯于2009年被追认为立陶宛总统[113]。游击队未能成功抵抗苏联的统治,但展现了立陶宛非自愿加入苏联、追求独立的意志[114]。事后欧洲人权法院与立陶宛法院均判决苏联镇压立陶宛游击队的行动为种族灭绝[115]。

游击队被镇压后,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势力散发出版报刊与天主教书籍,活跃成员包括Vincentas Sladkevičius、西吉塔斯·坦克维休斯与妮约莱·萨杜奈特等。1972年时年19岁的学生罗马斯·卡兰塔在考纳斯自焚以抗议苏联统治,造成考纳斯数日骚乱[116]。

1976年反苏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尔辛基小组,透过外国电台宣布立陶宛独立[117],向西方国家宣传苏联治下的立陶宛人权受到侵害的情形,随着苏联推行开放政策,立陶宛独立运动组织萨尤季斯于1988年6月3日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独立为宗旨[118],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日后担任立陶宛国会的首任议长)为其领导人[119],在全国各地获广泛支持,1988年8月23日在维尔纽斯温吉斯公园举办的一场反苏集会即有约25万人参加[120]。1989年8月23日,为纪念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使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的情形,立陶宛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发起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波罗的海之路[121],萨尤季斯为组织者之一,共有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公里的人链,穿越波罗的海三国[122]。
Remove ads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或苏维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46年之后除了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略有调整以外,其疆域及国界与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持续了四十五年。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当时承认立陶宛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上的主权国家,受国际法约束,以1940年前波罗的海国家任命的使馆为代表,这些使馆通过立陶宛外交服务在各地发挥作用。
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重新建立独立国家。
Remove ads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123],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签署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4月22日苏联宣布对立陶宛实行经济封锁,停止向立陶宛供应石油等原物料[125],隔年1月苏联试图策划兵变推翻新独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当局认为立陶宛经济情况不佳,当地人应会强烈支持政变[126],便派遣军队进攻维尔纽斯政府大楼,是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独立的政府,故政变未能成功,苏联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撤军[127][128]。1月31日苏军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攻击立陶宛边检人员,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凯袭击事件)[129]。
1991年2月11日冰岛议会决议指冰岛政府1922年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仍有效,且从未正式承认苏联占有立陶宛[130] ,两国应尽快恢复外交关系[131][132]。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公投制定现行宪法,1993年2月14日全民直选选出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为首任立陶宛总统,同年8月31日俄罗斯军队全数撤离立陶宛[133];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34];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35],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136];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协议[137];2015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138];2018年7月4日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139]。
2009年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当选总统,为立陶宛第一任女总统,2014年成功连任[140]。
地理


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东岸,全国面积约为65,200平方公里[141],纬度介于北纬53°至57°之间,经度大致介于东经21°至27°之间(库尔斯沙嘴有一部分在东经21°以西)。海岸线中仅有北侧一部分直面波罗的海,其余则紧邻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间被库尔斯沙嘴分隔[142](库尔斯潟湖往南延伸至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143]),主要的不冻港克莱佩达即位于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交接的出口处[143]。
立陶宛与邻国拉脱维亚边界约610公里、与白俄罗斯边界约724公里、与波兰边界约110公里、与俄国加里宁格勒州边界约303公里。1989年,法国国家地理林业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量测欧洲大陆的边界,认定欧洲的地理重心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北方约26公里处(54°54′N 25°19′E)[144]。
立陶宛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各月气温与降雨量变化如下:
立陶宛位于北德平原边缘,地形平坦,没有高山,西部与东部有一些冰碛丘陵,皆不高于300米,最高峰为靠近东南部边界的奥库斯托雅斯山,标高约294米[143];地貌包括草地、麦田与森林等,另外有许多丘堡古时有城墙防守,为多神信仰时期向众神献奉供品的祭坛[149]。全国有超过3000个大小湖泊,大多位于东北部,占全国面积共约1.5%,最大者为德鲁克夏依湖;此外境内也有许多河流流经,其中最长的为尼曼河,具重要航运价值[143];全国约有28%土地为混合林[143](中欧混合林与萨尔马特混合林[150]),林业占全国产值的11%[151]。立陶宛现有5座国家公园(奥克施泰提亚国家公园、祖基亚国家公园、库尔斯沙嘴国家公园、特拉凯历史国家公园、萨莫吉希亚国家公园)[152]、30座地区公园[153]、402座自然保护区[154]与668个受国家保护的自然遗产[155]。 qiuqiu9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habatqq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立陶宛独立后,于1992年通过环境保护法(Aplinkos apsaugos įstatymas),规范个人(含法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以保护国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地貌[156]。立陶宛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皆同意在2020年将碳排放减低至1990年的80%以下,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以上,并在2030年将碳排放进一步减低至1990年的60%以下,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7%以上[157]。2016年立陶宛通过饮料瓶回收法,隔年成功回收了该年度92%的饮料瓶罐[158]。
2018年立陶宛在气候变迁绩效指标的排名仅次于瑞典[159];2019年立陶宛的森林地貌完整指数在172国中排名第162[160]。

立陶宛红宝书中列出了800多个物种,有约18.9%的植物、1.87%的真菌、31%的地衣、8%的鱼类濒临绝种[163]。随着狩猎规范的制定,野生动物的族群有回升趋势,兔子估计有约20万只,最常见的大型野生动物为西方狍,全国估计有12万只,另外还有野猪(估计55000只)、狐狸(估计27000只)、鹿(估计22000只)、黇鹿(估计21000只)、驼鹿(估计7000只,为最大型的野生动物)、狼(估计仅有800只)与欧亚猞猁(估计仅200只)[164]。
行政区划

立陶宛现行的行政区划系统建立于1994年,并于2000年加以修订以达到欧盟的规定。全国划分为10个县,下分60个市镇,并可再细分成546个长老区。
自2010年立陶宛的县长体系废置后,市镇成为最重要的行政区划层级[165]。一些市镇在历史上称为“地区市镇”,另一些则为“城市市镇”,每个市镇都有自己的民选政府。以前市镇议会每三年选举一次,但现今改为每四年选举一次。自2015年起市镇的长官是直选出来的,之前则是由市镇议会来任命的[166]。
数量为546个的长老区是最基层的行政划分单位,但在国内政治中的重要性不大。市镇议会任命长老来管理长老区,负责最基本的本地公众服务,例如在乡村地区进行人口出生和死亡登记。长老区在社保方面起着更积极的作用,鉴定需要受救的个人或家庭,以及发放社会福利和其他救济形式[167]。有些人觉得长老区并无实际的权力且不受关注,认为其实长老区可以启动本地倡议来解决乡村社会问题[168]。
政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