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媽祖信仰
台灣地區之民間信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媽祖信仰是臺灣漢人普遍的民間信仰。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漢人重要精神託付。臺灣的媽祖廟有510座以上,有廟史可考者40座,建於明代3座,清代37座[1]。媽祖最初名「湄洲林氏女」[註 1] ,清代以降據天妃顯聖錄所記林默之名,而慣稱「林默娘」。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今福建莆田)人,排行家中老么,生前聰慧過人、沈默寡言,是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終身未婚,並為人占卜禍福為事,羽化之後,傳言她常以一位「穿紅衣的長髮素顏美女形象」在海浪風湧時顯靈、能使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沿海船員與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乃至於越南與朝鮮半島水手皆尊其為「護國庇民」的海洋女神,而閩南一帶的臨濟宗禪師視之如慈航觀音之化身,時常傳播其信仰。
Remove ads
漢人將媽祖信仰帶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大陸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雖每年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但實際上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傳統媽祖外,自成體系的臺灣本土神祇[2]。」,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3]。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媽祖信仰還包括官方、宗族、姓氏族群移民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氏為林姓之緣故,臺灣各地林氏宗親都是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等,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4]、中部「二十四莊林祖姑天上聖母會」、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
由於媽祖在世時為虔誠的佛教徒,民間還相傳其為觀音菩薩化身。清治時期,大多數官建、民造之媽祖廟都禮聘禪師到廟中住。就是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媽祖廟還是經常以佛教禮儀展開祭典,如北港朝天宮(幾乎只用佛教儀式)、關渡宮、西門町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松山慈祐宮、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等。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臺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佔了五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5]、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

Remove ads
信仰發展
在略廣義的臺灣地區(臺、澎),最早的媽祖廟為澎湖天后宮,至於臺灣島最早的媽祖廟則欠缺明確的文獻記載。學者石萬壽認為臺灣本島的媽祖廟早於明鄭時期興建者僅有魍港天妃宮[註 2],為鄭芝龍招募來臺墾殖者所興建,大約建於明崇禎年間[6]:20。不過當時荷蘭人統治下的臺南地區也有漢人聚落,應也自中國大陸帶來了媽祖信仰,但或許尚未正式建廟,僅以草寮供奉或是於住宅中供奉[6]:20。
顏思齊、鄭芝龍攻臺,有些人便到大龜肉(鹽水舊稱)居住。明天啟三年(1623年)鹽水糖郊「崇興行」自湄洲迎來一尊媽祖(糖郊媽),合祀於福德祠,為現鹽水護庇宮。 臺灣有不少媽祖廟將其源流追溯到鄭成功與其軍隊,例如安平開臺天后宮、本協朝天宮(臺南後壁)、下橋頭朝安宮(臺南後壁)等廟[6]:47、48,不過有學者如盧嘉興則認為鄭軍信奉的是玄天上帝,明鄭時期並未建媽祖廟。清朝為了鞏固政權,宣揚媽祖幫助清兵的神蹟,展現清朝統治為順應天意[7]。但也有學者如石萬壽則認為鄭軍子弟多來自媽祖信仰廣布的東南沿海,鄭軍不可能無奉祀媽祖[6]:21。而學者張耘書則認為即使玄天上帝與媽祖皆具有海神性質,但玄天上帝同時也有國家(明朝)守護神的地位,故明鄭時期官方較為重視玄天上帝[6]:21。而就近年來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臺南大天后宮早在施琅入臺之前便已變成,是為「東寧天妃廟」[註 3]
由於萬正色、施琅等將領利用媽祖信仰助長軍威,並將平臺滅鄭之功績歸於媽祖顯靈,奏請將媽祖冊封為天后,而後清朝政府來臺處理民變時也多藉助媽祖神明之名來鎮壓民眾,在清朝官方刻意推廣下,媽祖信仰完全取代明鄭時期玄天上帝(北極星)信仰而在臺灣得以蓬勃發展[6]:21、22。而約在嘉慶年間,媽祖信仰的主力逐漸從朝廷、官軍轉為民間,例如臺灣府城的重要媽祖廟(大天后宮、海安宮、溫陵媽廟、古鹿耳門媽祖廟等等)多由府城三郊管理,此外清朝晚期形成的府城迎(北港)媽祖活動,串聯起北港到臺南沿途多座重要媽祖廟,也使得媽祖信仰更為繁盛[6]:25、26。
日治時期初期媽祖樓天后宮曾被挪作臺南警察署派出所,善化慶安宮曾被挪作灣裡警察署等[6]:27,使得包括媽祖信仰在內的臺灣民間信仰都受到影響,直到1896年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下令基於「保民治安」等理由,應妥為保護廟宇與傳統信仰,暫供軍用者也應速恢復舊貌,以及臺灣治安的恢復,各地寺廟才逐漸恢復宗教活動[6]:27。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後,為避免再次有人利用宗教信仰號召群眾抗日,開針對臺灣宗教進行調查,其成果由臺灣總督府編修官丸井圭治郎在1919年彙編成《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該書除了提供政府施政的參考資料外,也成為日後進行臺灣宗教調查的範本[6]:28。而在日本大正年間,由於政府利用廟會慶典促進地方繁榮,所以大力支持迎神賽會,歷如1923年5月1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便報導臺南州知事吉岡荒造等官員參與臺南大天后宮與祀典武廟同日舉行的祭典[6]:28。然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展開的皇民化運動企圖以日本神道教來取代臺灣的其他宗教,1938年的「寺廟整理運動」據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宮本延人統計,全臺有361座廟宇被毀,819座廟宇被移作他用,媽祖信仰與其他民間信仰一樣受到打擊[6]:31。
Remove ads
來臺的中華民國軍隊如同當初日軍來臺一樣,佔用各地廟宇,如臺南大天后宮在1945年10月被62軍軍眷佔住,引發民眾不滿,對此石覺將軍在1949年下令軍眷不得佔住廟宇以免引發更多的民怨[6]:32。而後在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限制,廟會活動被視為迷信、鋪張浪費的活動而遭到禁止,為此國民黨政府還在1963年頒發了〈臺灣省改善民間習俗辦法〉[6]:32。但即使受到限制,各地廟宇仍有變通辦法,例如讓宗教慶典與政治活動結合,像是臺南的媽祖樓與金安宮便曾以「開國紀念」的名義來藉機進行遶境活動[6]:33。
1970年代臺灣經濟蓬勃發展,民間開始大量重修、擴建廟宇,原本僅於私宅或是神明會供奉的祀神也開始建廟,使得臺灣廟宇數量大幅增加[6]:34。而後由於1987年解除戒嚴,臺灣與中國大陸恢復交流,有不少臺灣媽祖廟將原本的進香地點改為福建湄洲媽祖廟,並從湄洲分香回臺[6]:34。而原本湄洲媽祖祖廟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壞,在臺灣各媽祖廟捐輸下除了得以重建之外,1998年更開始增建南軸線上的建築群[6]:35。除了湄洲媽祖廟外,福建的賢良港天后祖祠、泉州天后宮、莆田文峰宮也有得到臺灣各媽祖廟的捐助[6]:35。
臺灣媽祖信仰在傳播多年後逐漸在地化,例如各地的媽祖常會稱為「某某媽」,像是鹿港媽、大甲媽、關渡媽、北港媽、鹿耳門媽、茄苳媽、梧棲大庄媽、桃園媽、板橋媽、新莊媽等等;而除了在地化,臺灣的媽祖信仰也有向海外發展,並分靈回中國大陸,由台商在崑山新建慧聚天后宮,並依照鹿港天后宮格局,分靈鹿港天后宮媽祖至崑山慧聚天后宮恭奉[6]:36。
Remove ads
分靈
分靈也稱為分香,係指地方新建廟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時,先到歷史悠久、神蹟靈驗的大廟去求取神明的靈力。經過特殊的儀式之後,新塑的神像被視為祖廟神明的分身,具有相近的靈力,但是每年必須重新回到祖廟來進香、刈火,方能保持靈力不衰。媽祖信仰因為分靈與進香等宗教活動,形成特殊的層級譜系。分靈習俗並非媽祖信仰獨有,但其影響力以媽祖最鉅。[8]
民間信仰中,神明是非常繁忙的,多在天庭或者原鄉。所以分靈的神像,並不是該神祇本人,而是該神的部屬,或者該神挑選之當地有功德的先人。如臺中萬和宮媽祖廟奉祀的「老二媽」神像,就是當地一位廖姓少女的魂魄來附靈的媽祖。
在臺灣,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形成一個蛛網密佈的信仰系統,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刈火儀式,強化信仰的深度。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其他地區則較不明顯)。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台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這種對於主從關係的爭論,有時會造成宮廟之間的不睦。知名的遶境路線有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和臺中市大甲鎮瀾宮。但在1988年,因為朝天宮單方面使用「媽祖回娘家」等字眼,並且無中生有地宣稱「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遂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遶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
Remove ads

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據說清朝時北港溪改道,沖毀古笨港街,也沖毀了當時的廟宇,因此在笨港街原址河道北岸重建的北港朝天宮,堅持自己為笨港媽正統。而原本在南岸聚集的人們,後遷至現新港之處建立的新港奉天宮,則宣稱洪水將原廟宇的4尊媽祖(開台媽、大媽、二媽、三媽)神像沖至南岸,並被其保有。除此之外,尚有爭論兩廟持有之媽祖分別是原天后宮媽祖中的哪一尊,此一順位之爭。
另外,彰化南瑤宮係源自雍正年間窯工楊謙自笨港攜去之香火,而後南瑤宮為感念其之功勞,往笨港(水災後改為新港、北港)謁祖進香時期媽祖必訪楊家,楊家不堪此大禮因而自南瑤宮再分靈媽祖一尊供奉於家,以將「神對人」之屈尊謁拜改為「神對神」之同格進香。之後楊家媽祖先改奉於新港水仙宮,直到2002年起於水仙宮旁新建一天后宮,承襲古名命名為笨港天后宮,並將古笨港天后宮之廟史納入其自身廟史。
因此前述笨港地區之朝天宮、奉天宮及天后宮皆各自標榜繼承了「古笨港媽祖」的正統。
附帶一提,亦有承襲笨港媽祖正統的廟宇,尚有位於新港鄉溪北村之溪北六興宮。該廟傳說源於笨港水災後,約道光17年(1837年)北港與新港正統之爭之初,為試圖平息這場爭端,由新港當地出身之福建水師提督銜太子少保的王得祿將軍出面協調,最後決定一尊留新港、一尊返北港,第三尊之正三媽(尚有一尊無提及)則由王得祿請回自家村裡奉於提督公館,王死後即改為溪北六興宮。該廟雖亦為承襲笨港媽祖正統,但較無參與正統之爭,規模亦較小較不為人知,直到近年因電視連續劇「黑面媽祖」播映造成風行方較有名氣。
位於新港鄉板頭村之笨港長天宮,傳說由顏思齊自湄洲至此,並於笨港溪邊興建天妃宮。1734年(清雍正12年)因地勢危險遷移至板頭厝。該廟雖亦承襲笨港媽祖正統,但較無參與正統之爭,規模亦較小較不為人知。
然而,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Remove ads
目前臺灣島內分靈最久遠,應為西螺社口福天宮從嘉義朴子配天宮所分靈之老二媽;而西螺社口福天宮廟內目前存有一塊「大正十五年」的路關圖,證明當時有大規模往配天宮謁祖進香;民國72年(1983年)連續謁祖進香三年,因建廟經費有限再度中斷。民國85年(1996年)媽祖領旨重啟遶境周圍地區一天(社口、新社、魚寮、七座等地);民國88年(1999年)擴大遶境西螺地區三天;民國89年(2002)年重啟往祖廟嘉義朴子配天宮謁祖進香,目前模式是起駕後搭車前往北港大橋下車,於六腳、朴子地區徒步遶巡沿路村莊。
媽祖傳說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9]。

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
1943年二戰期間,美國軍機曾飛臨鹿港上空投下數百磅重的炸彈,發生所謂「崎仔腳爆擊事件」。
當時主要對電機廠房及航運站進行轟炸,在 崎仔腳 (今中山路順興里、員林客運公司一帶) 投下數百顆的炸彈造成六十多人炸死、數百人受傷。防護團將屍體堆放在街役場 (今鎮公所) 廣場上讓人認屍。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鹿港古城死傷最慘重的一次。
傳說美軍空襲曾投下數百顆的炸彈,但僅少數幾顆命中爆炸,其餘的都投進鹿港海邊沙灘上,成為未爆炸的啞彈,乃拜受媽祖顯靈所賜。據傳一名參與行動的美軍老空軍人見聞,其人於戰後初年曾到鹿港觀光,到天后宮瞻仰媽祖聖像,發現與當時他在機上見一飛天白衣神女飄行天空,以長裙承接炸彈、將之拋移至海灘軟地。女神面貌猶似天后宮媽祖,遂將其遭遇向導遊的鹿港友人述說。媽祖化身救難故事,於焉傳開。
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10],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台南市鹽水護庇宮、雲林縣崙背奉天宮、神岡順濟宮也有相似的傳說。[11]
也有媽祖讓孩童起死回生等傳說。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新港奉天宮都有媽祖顯靈讓兒童死而復活的神蹟,傳說大意是:有一女性香客揹著兒子(或曰孫子)一同前往,在進香途中其子(或孫)因中暑突然暴斃,女香客不得已祇得暫時將其屍體放置在廟後草寮中(或曰樹林下),待進香返回時再做處理。不料回程時竟遍尋不到其屍首,女香客無可奈何祇得趕回家中,待其返抵家門,竟見其兒(或孫)正在門口遊玩。詢問其經過,孩童說是有一位阿姨帶他回家,乃知是媽祖顯靈讓小孩死而復活。眾所皆知,人死當然不能復生,此一神蹟乃表示媽祖之神通廣大,能使死者復活。
媽祖生
在臺灣,媽祖生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民間廣泛流傳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媽祖的誕辰。 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並伴隨盛大的祭典,非常熱鬧。 而其中又以白沙屯媽祖、大甲媽祖、北港媽祖以及鹿港媽祖最具代表性。
馬祖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12],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為顯陽剛去掉女字旁改稱為馬祖島,遂沿用至今。
清初張學禮所著《使琉球紀》中記載「通官謝必振稟云: 『天妃姓蔡,此地人;為父投海身亡,後封天妃。本朝定鼎,尚未封』。」[13]
「媽祖投海救父身亡」的流傳,極可能是馬祖當地將蔡姑婆(蔡紅亨)的傳說與媽祖(林默)信仰混淆加工後出現。[14]
目前馬祖馬港的馬祖天后宮仍可看見媽祖的靈穴,且從未移動過,據說每次有意移動,都會有一些不可思議事件發生。如1963年國軍因辦理伙食時不慎發生火災,燒了部分廟體,為平息眾怒而承諾改建,工兵在施工時無意將地磚舖過靈穴,隔天地磚離奇地全部破碎;2001年的改建,施工單位原本怕破壞靈穴所在,打算暫時遷移,但鑽地的地鑽卻突然斷裂;而最近一次,也就是改建落成時,廟方原本想為靈穴塗上油彩,但奇怪的是,任何塗漆都難以上色,經擲筊請示,媽祖做了保持靈穴原樣原色的指示。而靈穴就在香案前方,為保護靈穴,廟方也裝上了強化玻璃。
目前廟殿供奉著福建馬祖籍登山怪傑李小石攀登珠穆朗瑪峰(聖母峰)時,所揹帶的媽祖金身聖像。
馬港天后宮是南竿鄉的信仰中心,據說,每次有大災難之前,都會見到由靈穴飛出一團火球,當地居民說看到火球飛出,就知道媽祖娘娘又出去救海難了。
2009年,高達28.8公尺的媽祖巨石像正式於馬港天后宮旁揭幕,不僅全部以花崗岩打造,而且也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高的金氏世界紀錄,28.8公尺的高度對照馬祖的總面積28.8公頃,象徵著媽祖將守護馬祖每吋土地上的子民,更強化「媽祖在馬祖」的意涵。[15]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16]
Remove ads
臺灣媽祖廟分布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由於媽祖神像來自於福建省等不同地方,由於不同人們去奉請,所以名稱說法也盡不相同;來自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來自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來自安溪縣分香者稱清溪媽,來自漳浦縣分香者稱烏石媽。
全臺各地因不同起建年代、地域、背景,而有富饒地方采風、傳說的媽祖廟,早期有「南笨港、北干豆」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
臺灣具代表性的名剎如:
臺南市大天后宮為清代全台灣位階最高的官建大廟,第一座「天后宮」為名的媽祖廟[17],享有「全臺祀典」之稱。
三芝福成宮供奉原台北大天后宮的官祀金面媽祖。此外,金山慈護宮、士林慈諴宮有供奉全台少數官祀的金面媽祖。
臺北關渡宮在北臺灣各地都有迎請關渡媽做客的習俗與傳統。甚至擴展到中臺灣與南臺灣,關渡宮以開基大媽與開基軟身二媽神像最為靈驗,也為各地信徒主要迎請巡莊繞境的神像。
雲林北港朝天宮自日治時代以來為全台巨剎[18],被稱為「全台媽祖的總本山」[19]。台灣諺語「北港香爐」一詞即形容宮內鼎盛香火。
彰化鹿港天后宮保存世界唯一湄洲天后宮開基媽祖神像本尊,一說新竹市新竹長和宮供奉湄洲祖廟正三媽。

大甲地區大甲鎮瀾宮則是每年農曆三月份的南下遶境活動頗具盛名,參加活動的人次更是逐年攀升,近年更已達500萬人次之譜參與遶境盛會。更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另外大甲媽亦有「見轎不跪,討皮痛」之語,因為清代時鎮瀾宮神轎出宮,除了老病殘弱者,信徒必定跪地迎送,否則會遭到隊伍帶頭者以「鶴旗」猛打。
梧棲區大莊浩天宮大肚中堡五十三庄境主顯聖庇祐神蹟廣傳,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大庄媽祖之盛名遠播,香客從各地絡繹不絕而來,於是信仰的區域從原本大庄轄區擴大及大肚中堡五十三庄。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港」的鹽水護庇宮開基三媽(糖郊媽)由明天啟(1623年)渡台奉祀(合祀於福德祠),鹽水港曾是倒風內海的總吞吐口岸,使得其信仰範圍涵蓋鹹水港保、太子宮保、龍蛟潭保、白鬚公潭保等地,號稱是72莊頭的信仰中心(今臺南市鹽水區、新營區、後壁區、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鹿草鄉 等地),鹽水街區則有五郊七境分擔護庇宮費用。而這七街境後來又劃分成四角頭,鹽水護庇宮除了四角頭遶境之外,尚有不定期的南巡與北巡。
台灣媽祖廟又常稱天后宮(thian-hiō-king)、媽祖廟(Má-tsóo-biō)或媽祖宮(Má-tsóo-king),以下僅列出各縣市境內具代表性、知名的媽祖廟如下表所示:
- 臺澎地區
- 閩疆金馬地區
縣市 | 地點 | 廟景 | 廟銜 | 現今廟址創建年代 | 備註 |
金門縣 | 金湖鎮 | 順濟宮 | 北宋徽宗宣和年 | 料羅順濟宮興建於明代,從廟中碑文記載,建廟時間要往古推算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是金門最古老的媽祖廟。 | |
連江縣 | 南竿鄉 | 馬祖天后宮 | 為媽祖衣冠冢和靈穴的所在地。 | ||
南竿鄉 | 金板境天后宮 | 肇建於清同治年間 | 供奉國內罕見之「少女媽祖」(少女面容)神像。 | ||
北竿鄉 | 芹壁天后宮 | 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 配祀鐵甲元帥為蛙神信仰。 | ||
莒光鄉 | 福正境天上聖母廟 | 始建於清代 | 民國72年(1983年)軍方協助重建,設柱聯「國恨家仇誰不知消滅共匪定千秋,親恩兄義一身殉感動人心傳百世」,充滿戰地情感。 | ||
東引鄉 | 中柳天后宮 | 建於清末嘉慶年間 | 相傳為大海盜蔡牽所建,供奉蔡牽封神之「犁麥大王」。 |
媽祖青年會團體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遶境活動,也有大學生親自體驗遶境,並且在社群網站上打卡,讓一些媽祖廟積極成立「青年會」。 目前有:
- 大甲鎮瀾宮e世代青年會
- 豐原鎮清宮青年會-鎮青會
- 彰化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
- 媽祖青年軍 (成員遍及全國,不限特定地區,總部位於北港)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