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舌尖上的中國
中國電視紀錄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A Bite of China),俗稱「舌尖」,是一部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電視紀錄片,也是中國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1]。第一季於2012年5月14日至5月22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魅力紀錄》欄目首播。該片於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主要介紹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包括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等,以及與之相應的東方生活價值觀。該片一經播出,在網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被戲稱為「吃貨的專屬紀錄片」[2]。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於2014年4月18日以周播形式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晚上9時首播,並同日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晚上10時跟播[3]。之後該片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綜藝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少兒頻道頻道交錯重播[4]。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2018年2月19日起每晚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紀錄頻道晚上8時同步首播[5],並於2月20日起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及軍事農業頻道交錯重播。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在2023年2月17日於「大片看總台」發布活動上公布,原定於2023年年內播出[6],後延期至2025年2月3日播出[7]。
Remove ads
製作
據陳曉卿所言,這部紀錄片第一季時的目標觀眾不單止是為喜歡美食的『吃貨』而創作的,觀眾群體鎖定為「吃貨」以外的所有觀眾(非吃貨客群的觀眾)[8],並表示該片的目標是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9]。陳曉卿說「我們要拍攝的不是名廚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8],而且表示該片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國》還會展示的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9],展示人和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美食來看社會[10]。該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2][8];所以該片的創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在張銘歡執導該片其中一集《時間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過世後依然堅持製作著以前與丈夫共同做了幾十年的蝦醬。張銘歡表示「對於她來說,蝦醬已經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託」[8]。
第三季的總導演劉鴻彥表示說,「第三季的舌尖,我們想拍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樣子。」[5]
Remove ads

《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是《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報刊的美食專欄作者[9];執行總導演任長箴是紀錄片《留住手藝》的執行總導演及《北京記憶》系列紀錄片的主編,負責該片所有的拍攝場景和人物選擇[10];總顧問為香港美食專欄作家蔡瀾和上海美食專欄作家沈宏非。《舌尖》的配音解說人是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11]。
前兩季《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在2017年已正式從央視離職,並由劉鴻彥擔任《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製片人、總導演[12]。
"其實我們(劇組)基本上都是沒有暴露身份的.我們去拍攝很多的主人公,我們都想在開播之前一、兩天才會告訴他你會在哪出現。好多人是不知道拍舌尖的,完全不知道。畢竟紀錄頻道的攝製組特別特別多,我們可以借用別的攝製組的名字." |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13] |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國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2]。這部記錄片定位於「高端美食類紀錄片」,第一季只有7集,卻耗費了13個月製作,鏡頭由中國70個不同地方採集而來[14]。而第二季所涉及的美食區域更廣泛,包含中國30多個省區市,甚至還包括新加坡美食[15]。陳曉卿受訪時表示他們劇組拍攝時都沒有曝光自己是舌尖上的中國劇組的身份[13],並表示導演都要親自試吃片中每一道菜[16]。而美食入選《舌尖》的四個標準是:「健康」,滷煮的食品不利於健康所以不能夠在節目中出現、「真實」即是食物本身已昤好吃和有傳承,不用特意用詩詞給菜起名;「相對日常」,即大多數人能吃得到;和要「解饞」[17]。
《舌尖上的中國》中每一集都不是根據食物來定主題,食物只是出發點,通過美食看中國社會。全片都是由分集導演根據確立了的分集主題再去找尋符合主題的人物故事拍攝。當每個分集主題確立後,分集導演都需要經過3個階段才會進行拍攝:第一個階段是「文案寫作」階段,即分集導演看大量有關該主題的書、調查、並寫文案[18];第二個階段是「調研」階段是確定分集要有什麼的美食需要拍攝[18], 總導演陳曉卿認為路上也是一個獲得美食信息的過程,於是為了找尋美食出現在「舌尖」中,規定分集導演在「調研」時不能自己開車,必須要坐公共運輸工具「調研」,以方便在不斷與人交流[19]。同時為了拍出一些相對日常,更多的人能夠吃到的美食,對拍攝的食材的價格有所限制,陳曉卿在第二季時曾就指示導演只可拍當時物價為50塊錢以下的食物[19];最後是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進行拍攝,並在拍攝地區尋找適合的人物以表達該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攝[18]。
首兩季《舌尖上的中國》由配音演員李立宏擔任節目解說。曾有報道稱第三季改由民謠歌手老狼擔任[5][20],但最終播出時仍為李立宏擔任旁白。
Remove ads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整個分七集完成,各集首先概括了每集各自要點明的主題,隨後舉例說明介紹各種美食,並在最後該集結束時用主題概括全集。該片執行總導演任長箴表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分集設定參考了一本由「慢食運動」創始人卡羅·佩特里編寫的書《慢食運動》,並按照其中講述西方美食學的概念而作出每一個分集[10];任長箴舉例說「第一條提到了植物學,那就是涉及到物種、自然、土地,我就從這一條當中延伸出《自然的饋贈》」,「第十一條就涉及到藝術、工業、人的知識,尋求以昂貴的代價和處理保護、保存食物的方法,其實這個就衍生出《廚房的秘密》」[10]。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鐘,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其中「器具」「食養」「融合」是三個新的創作主題方向;同時第三季還富有更多關於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係的思考[5]。
Remove ads
分集
該片七集分別名為《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和《我們的田野》,代表了對中國飲食的不同切入角度。[21]
Remove ads
2012年6月,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宣布,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將在年底開拍[23]。2013年1月10日,央視紀錄頻道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正式啟動,原定在2014年春節前後播出[24]。根據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透露,第二季於2014年2月底製作完成[25],後延至2014年4月18日以周播形式在CCTV-1晚上9時播出,並同日在CCTV-9晚上10時跟播[3]。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總共分為《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等七集以及第八集花絮[26]。
《舌尖》第二季原是按日播結構拍攝,但是因為根據央視評估部門認為周播更能體現這個片子的價值,最後定了以周播形式播放[19]。為了配合周播播出,總導演陳曉卿因此表示,曾對第二季的分集內容結構、順序都做了一些調整,但是第二季在6月6日首播最後一集之後,立刻重播並恢復日播,並且按照拍攝的順序播出,《時節》在第一集,《腳步》是第二集[27]。
總導演陳曉卿表示,為了回應《舌尖》第二季首集播出後被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的意見,第三集《時節》因此根據觀眾的要求在播出前進行了緊急調整,增加了不少美食內容[28]。
Remove ads
該季於2015年9月開拍[29],2018年2月9日,開播發布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辦[30]。
該季的核心主題是「品味中國、品嘗人生」,共8集,每集50分鐘,分別是《器》、《香》、《宴》、《養》、《食》、《酥》、《生》和《合》[31]。
該季於2025年2月3日(大年初六)首播,共分七集,分為《絕活》《煙火》《煥發》《天作》《風物》《洞天》《華流》[7]。
播放歷史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於綜合頻道(CCTV-1)首播,其後央視安排在2012年5月23日和2012年8月23日分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和中國中央電視台高清頻道(CCTV-高清)重播該劇,其後也分別在臺灣的公視主頻道、緯來育樂台香港無線收費電視為食台、無綫電視翡翠台、高清翡翠台和明珠台播出。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2012年中購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香港播映權,並於6月16日起率先安排於無綫收費電視為食台播放本節目的完整版本,由黃志淙配以粵語旁白播放。及後,無綫電視獲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授權,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進行後期拍攝及後期製作,並由鍾景輝主持。後期製作版於2012年10月13日至11月24日逢星期六22:30-23:30在翡翠台播出,由綜藝及娛樂部負責後期製作,集數跟CCTV版相同。
高清翡翠台於2013年農曆新年期間重新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完整版本,明珠台則於2013年5月16日至6月13日及7月18日至7月25日播放本節目的英語版本。
而第二季同樣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權,並於2014年6月14日起率先安排於無綫網絡電視為食台播放本節目的完整版本,由招世亮旁白。及後,於2016年2月23日至5月10日逢星期二19:00-19:30在翡翠台,由綜藝及娛樂部播出後期製作版。
J5於2017年農曆新年期間重新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完整版本,並每次播映兩集。
第三季同樣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權,2020年11月29日至2021年1月23日逢星期六、日18:00-18:30在翡翠台及23:00-23:30在無綫財經·資訊台播出後期製作版,跟第一、二季不同的是,節目由黃曉瑩旁白,並由新聞及資訊部負責後期製作。
第三季普通話原版由CCTV-1港澳版首播無廣告純淨版本,比CCTV-1內地版提前約半小時播出。
海外方面,《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2013年,在馬來西亞Astro華麗台、新加坡新傳媒8頻道[33]、比利時國家電視台一套等電視頻道首播[34]。
反響
該片被認為是1990年代以來中國收視率最高的紀錄片,[35]第一季在開播後的半個月內,網絡點擊量已近2000萬次[36],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在淘寶網上紛紛熱賣,而雲南諾鄧火腿更是5天內成交量增長了17倍。[37]影片除了展示中國美食,也融合了人的情感,講述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被媒體廣泛評價為「眼淚與口水齊流」[38]。
該片由央視紀錄頻道推出,該頻道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宗旨,因此該片創作過程中有對海外觀眾的考量[39]。該片第一季參展第65屆坎城電影節時,在中國所有參展紀錄片中問詢量第二高的影片[40]。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時,央視與天貓旗下「天貓食品」達成合作,令天貓食品成為《舌尖2》獨家合作平台,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供網友邊看邊買[41]。2014年4月尾《舌尖2》首播時,節目中出現的西藏蜂蜜、浙江跳跳魚、貴州稻花魚、四川臘腸等成了熱賣品,網上的相關食品不僅賣斷貨、還直接預訂到8月[42]。而在第三季第一集播出後,片中出現的章丘鐵鍋、淮陽菜刀、銀杏砧板迅速成為熱搜關鍵詞。這些廚具在網購平台開始熱銷,尤其是章丘鐵鍋上架後便立即售空,更出現了代購潮[43]。
第三季開播後引發了不少爭議(參見「爭議」一節),豆瓣評分由開播第一天的8.0分下跌至4.7分(2012年首播的第一季評分為9.3分)[44]。
幕後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心傳》人物之一的張家山鎮高家塄村掛麵主人公張世新,在《舌尖2》劇組前來進行拍攝前已罹患骨癌;他因得知「如果在央視播放空心掛麵,可以令全村掛麵暢銷」,於是一口答應了拍攝下來並硬撐數天;在節目播放前1個月(即2014年3月),張世新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已有多日難進食,全家還欠下了近人民幣5萬元醫藥費,《舌尖2》節目組因此捐款人民幣24600元[45]。《舌尖2》分集導演陳磊在微博上透露,張世新在2014年5月2日因病去世[46]。
爭議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開頭和宣傳片涉嫌抄襲自畫家許欽松的作品《嶺雲帶雨》[47]。事後,海報設計者張發財主動聯繫許欽松並道歉,許欽松聲明表示無償授權張發財及中央電視台繼續在《舌尖上的中國》海報中使用其作品。[48]
《舌尖》第二季中第一集《腳步》被網友質疑片中拍攝手法疑似抄襲BBC紀錄片《人類星球》,特別是《舌尖》第一集《腳步》中白馬爬樹找蜂巢收集蜂蜜的拍攝手法疑似抄襲《人類星球》第4集中非洲土族攀爬百米大樹采蜜的場景的片段[49]。陳曉卿並沒有否認,但他不認為這是抄襲,「我不太同意『抄襲』說法,藝術都是相通的,我們有致敬的成分在裡面。因為很多經典紀錄片、知名導演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也在業內成為經典,應該說是致敬吧[50]」;第三集《時節》講述飛魚的四個鏡頭被網友質疑照搬了BBC紀錄片《Life》之《魚類》的鏡頭,其後該集導演胡博承認《時節》經過BBC的官方授權,一共有五個鏡頭用了BBC的素材[51]。[52]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後,部分情節內容遭到了觀眾的批評和指責,這些批評和指責引起了爭議[44]。對此,《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微博轉發某媒體一篇名為《為什麼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的長文做出了回應「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節目組還表示,美食欄目較之《舌尖上的中國1》播出時數量大增,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而之所以將故事穿插其中,是因為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53]。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中,出現了「西安回坊唐代已經成型,至今還保持著當年的格局」的說法,然而這一說法卻違背了史實。今天的西安北院門大街(即回坊)位於西安城牆內,由唐長安城的皇城、宮城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當時為尚書省和十六衛之左武衛、左驍衛等機構所在地。雖然當時長安城有少量穆斯林商人居住,但現回坊所在地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回民聚集地[54][55]。五代至北宋年間,回民才開始圍繞位於現代回坊的大學習巷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周圍居住[56]。
一位在新浪微博認證為「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網友@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發表微博稱,《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三集存在表述錯誤,錯將大口黑鱸(美國加州鱸)當成花鱸。經過反覆比對,上海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為,視頻中太湖漁民打撈上來的是大口黑鱸,而不是節目所要表達的花鱸[57]。
另外在第四集《養》中,為痛風的父親煲雞湯的做法也被微博認證為「健康博主」,擁有註冊營養師證書的網友李捷(微博名為@sarasaralee)發文指出會對觀眾造成誤導。而痛風專科專家表示,痛風患者應儘量避免飲用葷湯,即使要吃肉,也需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適當進食[58]。此外該集還提及了中草藥燉豬腳一菜,然而有網友指出草藥有一定風險,因為普通人沒有分辨草藥的能力[44]。
第四集《養》中出現了自製中藥口紅的鏡頭,然而自製口紅被網友質疑造假,其原材料也被網友指出購置於淘寶網店,同時存在「三無產品」的質疑[44]。不過專家則指出,中藥口紅並不適合自製。另外,自製口紅在衛生上沒有嚴格監管,風險很大,在自製唇膏時成分的比例搭配很可能不科學,其中的甘油成分比例不對,會「燒」干唇部的水分。而唇部和口腔是相連的,一旦細菌繁殖進入口腔,反而得不償失[59]。
第二集節目中曾稱四川省樂山市牛華鎮一麻辣燙店店主女婿「因為愛情放下手術刀拿起菜刀」,但經過網友爆料和《成都商報》記者調查後發現,該女婿改行的原因實為在上一段感情中強姦女友入獄因而丟掉工作[60]。
相關產品
《舌尖上的中國原聲大碟》由星外星唱片發行,實體專輯於中國2012年10月1日發行,原聲帶中收錄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19首所有由青年作曲家阿鯤(Roc Chen)創作的原創配樂[61]。
《舌尖上的中國2: 民以食為天 原聲音樂大碟》由阿鯤音樂製作,2014年5月4日正式於蝦米音樂網發布,收錄《舌尖上的中國2》的全部原創音樂[62]。許多在第一季出現的音樂,經重新編曲後用於本季。
《舌尖上的中國》的DVD-Video(第一、二季)及藍光光碟(僅第一季)均已上市,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行,第一季配音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法語,第二季包含漢語普通話、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俄語,DVD區碼及BD區碼均為全區。[63]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同名書籍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書號為ISBN 9787511226570,其修訂版(完美珍藏版)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書號為ISBN 9787504371430。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同名書籍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書號為ISBN 9787504371447。
上述書籍內容除包括紀錄片解說文稿外,還包括美食溯源、文化考究及名家名篇等內容。
2017年12月,《舌尖上的中國》的官方手機遊戲被曝光,目前已開啟預約。該遊戲是一款模擬經營類遊戲,由央視易橙開發,北京金剛互娛科技有限公司代理[64]。
紀錄電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節目變遷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