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電影金像獎
創辦於1982年的香港電影獎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電影金像獎(英語:Hong Kong Film Awards)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舉辦的電影獎項頒獎典禮,創辦於1982年,為香港電影界年度盛事,亦為華人電影界重要獎項之一,為全世界華人電影頒獎項目中其中一項極高殊榮,頒獎典禮直播覆蓋兩岸和全球各大洲。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見證香港和華人電影的發展歷程,蓋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受到矚目的電影天堂,更築起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大的電影生產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秉承「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的信念,作為香港文化代表風靡全球。香港電影金像獎多年來受到本地及海外媒體之廣泛關注,是華人電影界的一大指標。
Remove ads
歷史與發展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鼓勵了電影人的創作香港電影。其後在1980年代,香港電影界開始成立各種專業協會,如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導演協會、香港編劇協會等,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也開始納入多個電影團隊,評選機制也參考多個專業團隊的意見和評分,直到今天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已經有超過20個。
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立足於香港本土,1980年代開始,由於香港電影產業發展蓬勃,吸引了兩岸三地的電影業界人士,每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會邀請中國大陸金雞獎及百花獎組委、中國大陸的中國導演會、台灣電影金馬獎組委等大中華電影工作者出席。
香港電影金像獎見證香港電影的發展興衰,表揚對香港電影和兩岸三地華語電影有傑出貢獻的電影從業人員。從設立初期至今,主要獎項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等等。
金像獎創辦於1982年,初期由香港《電影雙周刊》施求一及陳柏生推動及主辦,每年舉行一次。其後,主辦單位陸續加入香港電台、《星島日報》等,成立聯合主辦單位。最初幾乎每屆都要面臨財政的壓力,後來獲得電影業和公眾的認同。由於當時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金像獎對香港電影新浪潮有推動作用。
香港電影金像獎逐漸獲得香港和國際電影人的關注。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金像獎進入了成熟期,不單止邀請到兩岸三地有分量的電影人參與,得獎人也儘量出席,加上當年香港電影業進入黃金時期,當年的金像獎形成固定的頒獎流程和大會制度。
及後主辦單位認為金像獎應由專業的電影組織參與籌辦,於是從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成立了常設的籌委會,香港影業協會於同年加入,並與香港無綫電視簽定了3年的直播合約,自此頒獎典逐漸成為香港電影界的年度事件。
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立初期,香港尚未有電影專業團體。隨著香港電影產業的發展,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武師工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攝影師學會等二十多個電影協會紛紛成立,並先後參與統籌金像獎,成為主辦單位之一,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一個電影人全面主導和參與的電影獎項。由幕前主持到表演項目,體現了香港電影界合作和創意的精神。時至今天,香港電影金像獎已具有二十多個電影團隊組成的評審團。
1993年12月,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成「有限公司」,財政獨立,自負盈虧,並由1994年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起主辦金像獎頒獎典禮。
開始加入電影團體的投票,雖然在起初的幾年,電影人和電影團體的評審方法都略有不同,但整體方向都是電影人士向他們的項目所投的票都有更強的比重。
為了保持金像獎的公信力與獨立性,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一直拒絕接受商業贊助典禮,而收入來源主要為電視直播的版權收入。
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香港電影業因為各種原因陷入低谷,電影人將金像獎打造成在莊重中顯出娛樂趣味,鼓勵電影人重振旗鼓。由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更加設立「最佳亞洲電影」獎項。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香港電影復甦,電影人以新的創作模式躍入新的華語電影市場,來自兩岸三地的電影資源不斷融合,締造出華語電影和金像獎新的發展篇章。
2008年,香港數位地面電視廣播啟播後,金像獎首次以高清作轉播這屆頒獎禮。
2012年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特意以「電影新世代」為主題,向大眾推薦香港電影界的新生力量。2015年第三十四屆電影金像獎則以「電影狂想曲」為主題,講述香港電影界的創意精神。
2019年第三十八屆電影金像獎為「Keep Rolling」,意味著香港電影工作者繼續對電影創作的熱誠,為觀眾展現香港電影工業的可能性。[1]
2020年第三十九屆電影金像獎受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影響,取消實體舞台形式頒獎禮,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上首次[2]。得獎結果透過串流直播形式公布,為時約20分鐘,由金像獎協會主席爾冬陞主持[3]。由於該年亦受疫情影響,戲院大部份時間未能正常營業,並令原定上映電影大幅度延期,故此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在2020年9月28日決議[4],把原定2021年舉行的第40屆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順延至2022年舉行,並包含2020年及2021年符合金像獎入圍資格的電影[5][6]。此為首次把兩個年度的上映電影合併於同一屆頒獎典禮頒獎[7][8]。
Remove ads
頒獎典禮
頭十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受限於資金不充裕、以及還沒有固定組委會等條件,並沒有固定的舉辦場地。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是由香港《電影雙周刊》施求一、陳柏生及《星島日報》主辦,香港電台協辦,由於經費有限,只能在小型的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舉辦。其後幾屆同樣面對經費問題,分別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九龍麗晶酒店、富麗華酒店、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舉辦。
從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金像獎協會與當年的香港市政局達成合作協議以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作為優先的固定舉辦場地,大會移師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從此香港文化中心幾乎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指定舉辦場地。
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曾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到了2007年起,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都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
2022年,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移師到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匯星舉行。其後自2023年起返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
Remove ads

早期的金像獎並沒有固定的獎座設計,1991年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獎座每年均不一樣。第一屆頒獎禮的獎座是張開手的Y形人形獎座;第二屆頒獎禮的獎座是一個高舉一盒電影底片的男性;第三屆頒獎禮的獎座則是一個藍色水晶方塊連同黑色獎座。從第四屆至第九屆,獎座改為一個表面凹凸不平、一個人以高速向前奔跑的銅雕刻品獎座。[9]
從1991年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起,大會開始採用臺灣知名藝術雕塑家暨香港藝術家聯盟會員梁銓所設計打造的金像女神像獎座,以用電影底片作為衣裳的女神高舉鍍銀明珠的造型作為設計,並沿用至今。獎座以銅鑄造、高43.8cm、重五磅半。[10] 金像女神像獎座共分金色及銅色兩種顏色,其中只有專業精神獎及終身成就獎兩個非常設獎項的得主可獲頒金色金像女神像獎座,其餘各獎項得主均獲頒銅色金像女神像獎座。[11]
坊間一直盛傳女神像的造型是以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及香港藝術家聯盟會員鄭文雅的身型為藍本,然而鄭文雅於2023年4月接受《明報周刊》專訪時澄清此並非事實。事緣梁銓、謝宏中、施養德、黃霑、鄭文雅等人組織香港藝術家聯盟後,金像獎大會邀請聯盟負責設計獎座事宜,由施養德繪製草稿,先繪畫兩條線,然後以某電影劇照作參考,用底片圍著女神像以避免裸體設計,再由梁銓設計及打造獎座。鄭文雅強調,女神像的比例並非其個人身形比例,因四肢均拉長了,不是真實人體的比例。[12]
Remove ads
早期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並沒有固定的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現場也沒有配備樂團。從1987年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才開始配有現場大樂團,及至今天,每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現場都配有交響樂團,現場演奏。
從1980年代末起,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加入各式背景音樂。由亞洲電視取得轉播權的1994年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辦方特別邀請多位電影界人士創作和合唱了主題曲《璀璨星光》,由林敏怡作曲、鄭國江填詞,成龍、劉德華等眾星領唱。
及後從1996年第15屆頒獎典禮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正式有固定的主題音樂旋律,該主題音樂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電影配樂家、歌手盧冠廷創作。[13][14] 該主題音樂只有音樂旋律,主要在紅地氈嘉賓進場時,以及在頒獎典禮期間作背景襯底音樂播出。另外,於2006年第25屆頒獎典禮上,每當得獎者上臺領獎時,現場樂團將會演奏得獎者所代表的電影主題音樂。盧冠廷曾表示,金像獎協會早期經常面對財政壓力,故此當他收到大會邀請創作主題音樂後,並沒有收取報酬便為其義務創作。直至2010年代,盧冠廷方收到金像獎協會通知,獲得該主題音樂的版權稅。[15]
1998年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邀請了香港女歌手陳慧嫻主唱主題曲《因你才有這一天》,該曲由雷頌德作曲、編曲及監製,並由周禮茂填詞。[16]
2022年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邀請了香港男子組合MIRROR主唱主題曲《金人》,該曲取樣自2000年由陳小春主唱的《友情歲月》。《金人》由陳光榮作曲、Gareth.T重新編曲、梁栢堅填詞(劉卓輝填寫饒舌歌詞),並由戴偉、Gareth.T及陳易行共同監製。[17]
早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並未設有進場儀式,只舉行類似酒會宴會來招待貴賓,或在頒獎禮後舉行慶功宴慰勞眾星。
從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移師到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由於場地較以往寬闊,於是組委會仿照奧斯卡金像獎設立正規的紅地氈通道,讓嘉賓進場時能一展功架,自始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首個設立紅地氈進場方式的華語頒獎典禮,紅地氈通道也俗稱「星光大道」。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情,為了表揚醫護人員,紅地氈改為藍色大道。從1995年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紅地氈設有記者提問環節。1990年代末,紅地氈的明星進場盛況更可以透過各大香港和兩岸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向全球直播。
為表揚尊重大會悉心打扮的電影界紅星,大會從2009年至2019年及2025年金像獎增設一個「典禮最佳衣著獎」(分設男女明星),頒發給頒獎典禮當晚在紅地氈最耀目的男女明星各一名。
金像獎董事局
參選及評審
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要以香港電影為評選重心,凡在香港作首輪公開放映的「香港電影」,均可自動參選,但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 於本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間上映
- 必須是公開售票,以及在一星期內於五十個座位以上的影院放映不少於五場
- 影片長度必須是六十分鐘或以上
- 以35毫米底片放映或數位放映
參選資格中所指的「香港電影」,必須符合下列三項中的兩個條件:
- 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 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爲香港合法注冊公司
- 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爲香港居民,以十六個獎項計算: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 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 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員;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於一位爲香港工作人員,亦只會計算其中一位。
從2002年的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大會增設「最佳亞洲電影」獎項,表彰過去一年曾於香港上映的傑出亞洲電影,後來因亞洲電影大獎成立,改爲「最佳兩岸華語電影」、「最佳亞洲華語電影」,表彰過去一年曾於香港上映的傑出華語電影。
2023年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因導演張婉婷拍攝手法而受到爭議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獲得當屆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剪接」三項提名,製片商英華女學校在提名公佈後隨即宣佈退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遴選。[18] 其後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回覆傳媒查詢指金像奬並無退選機制,任何符合參選資格的香港電影均自動參與遴選,董事局不會褫奪任何已獲得提名的資格。[19]
作為香港電影行業的工業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採用同行評議機制,截至目前,評選程序共分兩輪:
- 第一輪:由曾參與香港電影工作的電影從業員、現職影評人、電影文化或教育工作者等組成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以及大會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第一輪專業評審團」(目前為120人)投票選出除新晉導演外所有常設獎項的提名名單,票份各佔第一輪總積分的50%。新晉導演則由香港電影導演會會員以及影評人、電影文化或教育工作者界別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在各獎項中得票最高的首五名(可因得票情況變為四或六名、「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為首三名)可獲得當屆金像獎提名,進入第二輪評選。
- 第二輪:由金像獎各屬會會員、其他電影協會會員(第42屆起加入,包括香港電影副導演會、香港電影視覺特效協會、香港影視聲畫製作協會等),以及大會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第二輪專業評審團」(目前為80人)投票選出得獎者。其中「第二輪專業評審團」佔第二輪投票積分55%,金像獎各屬會會員可於第二輪中投選其專業獎項(佔積分25%)及其他獎項(佔積分20%),每個獎項得分最高的為得獎者,若在同一獎項中有兩名候選者同時得最高分數,則並列得獎;若超過兩名候選者同時獲得最高分數,則會由「第二輪專業評審團」再投票選出得獎者。
#:表示大會特邀的電影協會,非金像獎屬會
歷屆主要獎項
註:人名後括號內的數字,表示該得獎者在香港金像獎獲得同一獎項的累積次數(2次或以上標註)。
在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出現了金像獎史上首部實現大滿貫(即同一部電影同時包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的電影,該片為許鞍華執導的《女人四十》。值得一提的是,《女人四十》是第一部奪得最佳男、女主角的影片(第十五屆金像獎前從未發生過),可以說在同一屆金像獎創下兩項記錄。而相隔十六年後,同由許鞍華執導的《桃姐》於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上述五項大獎,再次實現大滿貫。另外,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是至今唯一一屆五個大滿貫獎項均為不同電影作品的年份,即沒有電影作品獲得多過一個上述獎項:
在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出現了金像獎史上首部實現演技獎大滿貫(即同一部電影同時包下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員)的電影,該片為翁子光執導的《踏血尋梅》。另外,至今出現過八屆在五個演技獎項均為不同電影作品的年份:第5屆(1986年)、第6屆(1987年)、第8屆(1989年)、第9屆(1990年)、第11屆(1992年)、第23屆(2004年)、第27屆(2008年)、第41屆(2023年)。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給十九歲的我》乃金像獎歷史上首部獲頒最佳電影的紀錄片。
歷屆提名及獲獎最多電影
歷屆頒獎典禮資料
屆別 | 日期 | 舉辦場地 | 主持人 | 主辦機構 | 轉播 | |
---|---|---|---|---|---|---|
大會司儀 | 紅地氈司儀 | |||||
1 | 1982年3月9日 |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伍家廉、詹小屏 | 不適用 | 香港電台、電影雙周刊 | 香港電台第一台、香港電台第二台同步直播,麗的電視錄影播出 |
2 | 1983年7月31日 | 香港浸會學院大專會堂 | 曾志偉、蕭芳芳 | 星島報業有限公司、電影雙周刊 | 無綫電視翡翠台 | |
3 | 1984年8月4日 | 香港麗晶酒店大禮堂 | 鍾景輝 | 星島報業有限公司、電影雙周刊 | ||
4 | 1985年4月13日 | 富麗華酒店 | 俞琤 | 電影雙周刊 | ||
5 | 1986年4月6日 | 香港麗晶酒店大禮堂 | ||||
6 | 1987年4月24日 | 香港浸會學院大專會堂 | 鄭裕玲、鍾景輝 | |||
7 | 1988年4月10日 |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 沈殿霞、鍾保羅 | |||
8 | 1989年4月9日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沈殿霞、曾志偉、陳欣健 | 香港影業協會、電影雙周刊、香港電影導演會 | ||
9 | 1990年4月30日 |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 陳欣健、岑建勳 | |||
10 | 1991年4月21日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梅艷芳、陳欣健 | |||
11 | 1992年4月5日 | 陳欣健、鄭丹瑞 | ||||
12 | 1993年4月23日 | 沈殿霞、岑建勳 | 亞洲電視本港台 | |||
13 | 1994年4月22日 |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 | ||||
14 | 1995年4月23日 | 岑建勳、林建明 | ||||
15 | 1996年4月28日 |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 吳君如、黃子華、葉玉卿 | |||
16 | 1997年4月13日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沈殿霞、薛家燕 | 無綫電視翡翠台 | ||
17 | 1998年4月26日 | 鄭裕玲、張達明 | ||||
18 | 1999年4月24日 | 鄭裕玲、張達明、谷德昭、錢嘉樂、林曉峰 | ||||
19 | 2000年4月20日 | 香港體育館 | 曾志偉、吳君如、谷德昭 | |||
20 | 2001年4月29日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鄭裕玲、曾志偉、伍家廉、梁詠琪 | |||
21 | 2002年4月21日 | 曾志偉、葉童、張達明、彭晴 | ||||
22 | 2003年4月6日 | 曾志偉、岑建勳、朱茵、丘凱敏 | ||||
23 | 2004年4月4日 | 黃子華、余安安、朱茵、何超儀、曾寶儀、應采兒、蔡少芬 | ||||
24 | 2005年3月27日 | 香港體育館 | 鄭裕玲、鄭丹瑞 | |||
25 | 2006年4月8日 | 曾志偉、毛舜筠、杜汶澤 | ||||
26 | 2007年4月15日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張家輝、曾寶儀、林子聰 | |||
27 | 2008年4月13日 | 鄭裕玲、吳君如、鄭秀文 | ||||
28 | 2009年4月19日 | 曾志偉、吳君如、毛舜筠、谷德昭、謝安琪、何韻詩、錢嘉樂、樊少皇、王祖藍、林子聰、田啟文、盧覓雪 | ||||
29 | 2010年4月18日 | 鄭丹瑞 | 亞洲電視本港台 | |||
30 | 2011年4月17日 | 鄭丹瑞、毛舜筠、谷德昭 | 蔣怡、林曉峰 | |||
31 | 2012年4月15日 | 曾志偉、林家棟、曾寶儀、鄭中基、Angelababy | 車婉婉、林曉峰 | 無綫電視翡翠台 | ||
32 | 2013年4月13日 | 曾志偉、林家棟、鄭中基、林曉峰 | 李漫芬、陸浩明 | |||
33 | 2014年4月13日 | 毛舜筠、林家棟、鄭中基 | 楊崢、衛志豪 | |||
34 | 2015年4月19日 | 陳小春、林家棟、楊千嬅 | 黃宇詩、區永權 | |||
35 | 2016年4月3日 | 劉青雲 | ||||
36 | 2017年4月9日 | 鄭中基 | ||||
37 | 2018年4月15日 | 蔡卓妍、張繼聰 | 卓韻芝、余迪偉 | ViuTV | ||
38 | 2019年4月14日 | 談善言、游學修、王敏奕、蔡瀚億、袁澧林、林耀聲、岑珈其、杜小喬、朱鑑然、陳欣妍、黃定謙、余香凝、蘇麗珊、謝高晉、梁雍婷、黃溢濠、麥芷誼、凌文龍、顧定軒、陳漢娜、郭奕芯、盧鎮業、鄧月平、李任燊、湯加文、吳肇軒、陳健朗、李靖筠、劉頌鵬、廖子妤、胡子彤、陳嘉桓 | 黃宇詩、周子駒 | |||
39 | 2020年5月6日 | 網上直播形式公布結果 | 無(由時任金像獎協會主席爾冬陞宣讀得獎結果) | 不適用 | 不適用 | |
40 | 2022年7月17日 |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匯星 | 彭秀慧 | 強尼、沈殷怡 | ViuTV | |
41 | 2023年4月16日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無 | |||
42 | 2024年4月14日 | |||||
43 | 2025年4月27日 |
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晚會,都有各類主持搭配,金像獎的司儀組合形式,主要包括統籌全場的主持人,以及在開場和特殊篇章致辭的嘉賓主持人。
歷屆的嘉賓和司儀組合,包括來自香港和兩岸的社會名流及知名人士,如金庸、倪匡、陳方安生、董建華、霍震霆、曾蔭權、唐英年、李寧等。不過歷年來主持人都主要來自香港電影界和演藝界,有被演藝界視為金牌司儀的沈殿霞、何守信、狄娜、陳欣健、薛家燕、陳百祥、俞琤、肥媽、鄭丹瑞、林珊珊、陳啟泰、林建明、鍾保羅、盧覓雪、盧大偉、黃韻詩、狄波拉等;也有電影界的演員,如曾志偉、鄭裕玲、吳君如、萬梓良、周潤發、譚詠麟、梁家輝、張國榮、毛舜筠、葉童、成龍、劉青雲、張艾嘉、許冠文、蕭芳芳、許冠傑、梅艷芳、吳鎮宇、鄭則仕、劉德華、馮寶寶、洪金寶、劉嘉玲、張曼玉、梁朝偉、鄭秀文、楊千嬅、張家輝、謝霆鋒、郭富城、黎明、鍾楚紅、李連杰、周星馳、李修賢、袁詠儀、吳家麗、麥嘉、惠英紅、關之琳等;香港樂壇歌手,如林子祥、徐小鳳、羅文、張學友、鍾鎮濤、葉倩文、林憶蓮等;老一輩的香港電影藝人如鄧碧雲、謝賢、胡楓、楚原、關德興、石堅、吳君麗、陳寶珠等;電影的經典甘草、特型演員和性格演員,如成奎安、許冠英、羅家英、八両金、廖啟智、余慕蓮、葉子楣、葉玉卿等;兩岸電影界名人,如張藝謀、張國立、柯俊雄、劉曉慶、馮小剛、葛優、章子怡、周迅、黃曉明、陳坤、鞏俐、姜文等。
另外,司儀組合也曾有不同的搭配,包括對電影業有貢獻的名人,如黃霑、顧嘉煇,電影導演徐克、許鞍華、王晶、陳嘉上、爾冬陞、劉鎮偉、張堅庭、唐季禮、吳思遠、谷德昭、吳宇森、方平、陳可辛、王家衛、高志森、黃百鳴、胡金銓、李翰祥、張婉婷、羅啟銳、程小東等;香港動作電影的演員七小福、成家班、洪家班等;著名電影製片、編劇和發行人,如岑建勛、甘國亮、施南生、蔡瀾、田啟文、蕭若元、麥當雄、麥當傑、岸西、林奕華等,著名「棟篤笑」(單人相聲)藝人黃子華、林敏驄、張達明、詹瑞文等。
近年來,為了提攜新人、金像獎的主持搭配採用新老交替、新人主持組合等形式,如曾寶儀、鄭中基、杜汶澤、田蕊妮、劉美君、林子聰、森美、小儀、王祖藍、何韻詩、何超儀、陳小春、鄭伊健、應采兒、莫文蔚、阮兆祥、林峯、徐子珊、黃宗澤、古巨基、謝安琪、錢嘉樂、林曉峰、朱茵、謝婷婷、周秀娜、張栢芝、吳彥祖、馮德倫、彭浩翔、組合農夫、Twins、angelababy、方力申、亞洲星光大道參賽者、超級巨聲參賽者等。
此外,每屆金像獎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司儀和主持人會因應主題而傳達香港電影精神,如「國際婦女年」採用全女班的司儀組合、「薪火交接」採用全新生代藝人作為主持和嘉賓,而2011年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為表揚多位在幕後付出的工作人員,頒獎嘉賓組合更採用台前幕後結合的方式,向不為人熟悉的幕後人員致敬。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都匯聚各地的電影界人士,不少嘉賓都把香港電影金像獎視為華語影圈的盛事。
2003年受到SARS非典型肺炎的影響,當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被迫取消紅地氈,從外地趕來的嘉賓較以往少,再加上數名具知名度的電影界演員離世,出席頒獎禮的嘉賓均身著素裝出席。
三十多年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表演環節以及一眾司儀、頒獎嘉賓的致辭講稿,均由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負責創作撰寫。多位香港和華語影視界的著名編劇,如黃炳耀、黎文卓、林超榮、陳慶嘉、陳嘉上、鄭丹瑞等,均曾為金像獎創作司儀和嘉賓的串詞。
金像獎創立之初,司儀講詞主要是介紹每一獎項和表演環節。其後開始以脫口秀形式表演。而每一獎項和表演環節之間穿插脫口秀和棟篤笑演出。介紹每位嘉賓出場和表演環節的方式有司儀鬥嘴相聲、有和觀眾席的互動訪談、有小品趣劇、甚至有默劇等形式。部分司儀講稿和表演環節由司儀或表演嘉賓自由創作、自編自導、即席表演,如黃子華、鄭丹瑞、黃霑、谷德眧、林海峰、森美等。
而頒獎嘉賓的搭配、講詞對答,也是由香港編劇家協會策劃創作。通常每位頒獎嘉賓均收到大會擬定的頒獎講詞大綱,不少嘉賓為求氣氛和效果,也會加插創作對白。歷年來,頒獎嘉賓的頒獎詞和頒獎形式有變魔術、脫口秀、棟篤笑、甚至有跨越時空的視像連線。
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有各式各樣的表演環節,有與電影相關的表演,也有獻技表演。每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表演環節均有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負責創作。
其中,每屆典禮固定的環節包括:回顧和懷念每年離世的電影人、演唱歷年經典的電影歌曲和獲獎歌曲、重溫經典的電影片段、主持人穿插式的脫口秀表演等等。歷屆頒獎禮晚會中,也有不同的演出項目,如:重新現場演繹經典電影場面、惡搞經典電影片段、現場配音、現場動作特技表演、現場配樂、電影中的動物角色巡禮、鬼怪殭屍電影研究、童星今昔、電影魔術等等。
歷年來的表演嘉賓除了中港台的演藝人員外,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家。如:內地鋼琴家朗朗和李雲迪、舞蹈藝術家楊麗萍、香港男高音莫華倫、香港默劇大師詹瑞文等。
報幕、同聲傳譯、電影片段重溫
從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在頒獎典禮上頒發每個獎項前都會播放相關獲提名候選人的電影片段。從2002年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宣讀提名名單報幕員由倪秉郎擔任至今。[20]
此外,從2012年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大會參照奧斯卡金像獎和金馬獎的做法,在頒獎嘉賓宣布得獎者後,除了用大熒幕顯示相關得獎者的背景資料,並加以現場報幕介紹得獎者。現場報幕主要是引入及介紹頒獎典禮中各個表演章節,以及介紹各位頒獎嘉賓。當頒獎嘉賓宣布得獎者後,現場報幕也會介紹相關得獎者的背景資料。從2012年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每位頒獎嘉賓出場時,現場螢幕間或播出相應嘉賓的過往演出片段。該現場報幕員由鄭啟泰於第31屆頒獎典禮起擔任,2023年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則為鄭啟泰最後一屆擔任現場報幕員的頒獎典禮。其後鄭啟泰於2024年2月3日逝世,而自2024年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則由陳永業出任頒獎典禮現場報幕員。[21][22]
自1990年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大會開始提供多種語言服務的現場傳譯,主要包括國語、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多個語種,而現場直播也提供多語種服務以供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選擇。
媒體轉播
香港電影金像獎每屆均可在兩岸三地的各大電視媒體、廣播媒體、報章、雜誌、網絡媒體收看收聽到大會實況,也可捕捉到大會場內外的最新消息。
中國大陸的電影衛星頻道節目中心(CCTV-6)從1990年代中開始,現場直播或轉播香港電影金像獎,及後,大陸多家省級衛星電視台如上海電視台、廣東電視台、重慶電視台等,也會播放金像獎的實況;而台灣的電視媒體更早於1980年代末開始,即可收看現場直播和錄播;澳門觀眾從第一屆金像獎開始,即可直接收看香港電視台的直播。
早於1983年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主辦單位香港電台電視部(RTHK)就已經通過人造衛星,把大會實況傳送到新加坡電視台播出;八十年代末,金像獎就可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地區轉播;1991年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始,當年的STARTV 衛星電視把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直播信號實時傳送到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法國、義大利等五大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在各國的華語電視網絡直播。
時至今天,除了各大電視媒體外,隨著網絡媒體的推動,兩岸三地和全球各地的觀眾均可輕易地收看收聽到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新實況。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的電視直播分為場外的星光大道(明星進場和採訪的直播)、獲獎者記者會和場內真正的頒獎典禮直播。電視媒體對三部分的直播和轉播,都需向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申請報名和購買電視版權。而大會典禮的實況直播又分為香港地區直播、兩岸媒體直播以及海外直播。
從首屆開始,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已在電視媒體直播或轉播。前十屆香港電台電視部都參與統籌製作。可供香港其他電視媒體轉播。
1990年代開始,香港另一免費電視台亞洲電視(ATV,已於2016年4月2日停播)也開始競逐金像獎的直播版權,並連續三屆成功統籌、製作、直播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隨著香港電視台的數量增多,不少香港電視台也紛紛加入競購頒獎禮直播版權,當中包括:1990年代初的衛星電視(STARTV)、及後的有線電視(HK CABLE)、香港now寬頻電視(現稱Now TV)、鳳凰衛視、星空衛視、華娛衛視等等。版權爭奪戰,曾引起各大電視台的龍爭虎鬥,惹起過不少非議,如:在1990年代初,香港兩大免費電視台(無綫電視、亞洲電視)曾各自限制旗下藝人出席對台取得直播版權的金像獎頒獎典禮;2009年,無綫電視在直播金像獎時,曾刪去亞洲電視旗下藝人鮑起靜的獲獎感言,並且由於無綫電視顧及插播廣告,更大幅度刪減金像獎的直播內容;2004年,無綫電視取得直播版權時,也限制有線電視的採訪隊對獲獎者的採訪;種種爭議,讓當年任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主席的文雋不堪困擾而辭職,由陳嘉上導演接任。
其後,新任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呼籲,電視媒體可以聯合競逐和直播頒獎典禮,以及寄望轉播媒體,不得以各種理由大幅刪減典禮實況。2010年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由亞洲電視和now寬頻電視聯合製作直播,亞視發表聲明不會肆意插播廣告和刪減嘉賓獲獎者發言,及後在電視直播中完整播出典禮實況,所有嘉賓和獲獎者感言完整播出,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2020年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因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大會宣布取消實體頒獎典禮,改以網上直播形式由時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席爾冬陞公布結果。
主席爾冬陞表示金像獎直播或轉播版權,以投標形式進行,投標以價高者得,而近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都是由香港首富李嘉誠兒子李澤楷創辦的ViuTV投得直播或轉播版權。[23]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海外電視轉播主要包括:覆蓋兩岸的大中華地區,以及東南亞、北美洲、大洋洲和歐洲。全球多達22個國家和地區能夠收看。
其中中國大陸的轉播媒體主要固定為電影衛星頻道節目中心旗下的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從1991年開始,連續二十多年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內地常規轉播媒體。2003年開始,多家大陸電視媒體也參與金像獎的直播,包括:上海東方電影頻道、廣東電視台珠江電影頻道、廣東南方電視台等等。由於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要以粵語廣東話為主,因此內地媒體在轉播時都會加入中文字幕,或採用現場普通話國語傳譯版本播出。
台灣的轉播電視媒體則沒有固定,主要由取得金像獎的香港地區播映版權的媒體協議,如:香港無線電視(TVB)取得香港轉播版權,則交由旗下台灣子公司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播放;香港亞洲電視(ATV)取得播映權,則交由集團股東蔡衍明控股的電視台台灣中天電視台播放。曾經轉播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台灣電視媒體包括:中華電視(華視)、中國電視(中視)、台灣電視(台視)、年代電視台、衛視中文台等。台灣電視媒體直播金像獎一般採用粵語廣東話原聲版本加入台灣主持人解說的方法。
馬來西亞的電視轉播媒體,自1996年開始由Astro華麗台擔當至今。
多年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聲音直播一般由香港電台(RTHK)負責。而香港商業電台和新城電台則主要報道花絮和賽果。1998年開始馬來西亞MY FM加入聲音直播行列。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了官方網頁,並於全球多個網站同步實時直播。當中包括:視頻直播、文字直播和圖片直播,透過網際網路,全球觀眾均可第一時間獲悉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新捷報。
香港和兩岸的多個主流網絡平台均會即時更新,以文字和圖片方式直播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新消息,其中,中國大陸的幾大入口網站,如:搜狐、新浪、網易、騰訊等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授權作現場直播和採訪。
爭議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首次使用了無人機攝影機位,但機位切換時效果不佳。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主持之一的林家棟疑似在晚會暗諷獨立電影《點對點》只在小型戲院播映,並以「張咩話」稱呼演員張雪芹,事後被包括導演黃浩然在內的大眾輿論認為「有欠基本尊重」。會後林家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歉意[24],並說明當時的發言只是事先設計的一種鼓勵新演員的方式,即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說明,新演員只要好好表現,哪怕別人記不住名字,也會對他(她)留下印象[25][26]。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提名的影片之一《十年》因內容政治敏感的問題,被中國大陸宣傳部門方面禁止提及全面封殺,而晚會的轉播亦被取消或受到限制[27]。
雖然比起諸如法國坎城影展、德國柏林影展只有極少數幾個人組成的評審團評出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選民已經要多出很多倍,選民組成亦比上述影展要大很多倍,涵蓋了香港所有電影業界。但仍然曾被先後多次被指是「小圈子」選舉。1986年的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團主席李翰祥因其心目中的「最佳電影」在提名階段落選,認為對評選團成員不公平,其後籌委會臨時於此屆頒獎禮增設「評選團大獎」,將評選團認為有資格角逐「最佳電影」的三部電影一同進行評選,有電影工作者認為此舉是為了安撫評選團,顯示了評選團與影評人之間的評選取向存在分歧[28],導演黎大煒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如果由政府推動舉辦,邀請各行各業人士參與評審工作,會比以私人公司名義舉辦更具代表性[29]。1989年的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參與角逐「最佳女主角」的鄭裕玲同時兼任評審委員,存在角色衝突,被媒體批評為「處理未妥善」[30],鄭裕玲亦表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制度存在不少漏洞,包括沒有明確訂立評分準則,評審委員往往從自己的主觀角度進行評分[31]。
評論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提名及評選過程均以小圈子選舉形式進行,只有台前幕後電影工作者、傳媒、公關及電影公司職員等電影業界人士能夠參與,而評選者有自己的一套評審準則,例如支持自己公司的製作或憑個人藝術觀感作為準則,投票取向與主流觀眾及影評人的判斷存在差異,導致觀眾對評選結果感到不滿[32]。1997年的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各界對演員黎明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呼聲頗高,惟最終卻未能獲獎,不少影評人對結果感到失望,有觀眾更為此而去信報館,表達對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機制及評選準則的不滿,認為參與評審的電影人是以主觀角度作出評選,排斥與電影圈利益關係較少的演員[33][34]。2018年的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運動員歐鎧淳獲提名「最佳新演員」引起了爭議,有影評人認為歐鎧淳在電影中只有數分鐘的戲份,對白亦不多,提名資格受到質疑,有觀眾則認為是不公平的小圈子選舉[35]。
此外,不少演出表現備受肯定且曾經獲得其他電影頒獎禮獎項的演員,屢次獲提名角逐香港電影金像獎獎項而未能獲獎[36],演員吳鎮宇曾指出「香港的娛樂圈,講運氣、講人脈、講觀眾緣,但是就不講實力,實力是放在很後面的。」[37],且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投票評分機制含有「感情分」。從事導演和監製的杜琪峯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小圈子遊戲,不是所有電影工作者都能接受,並發表自己對於評審制度的看法,他表示:「我相信評審是看完所有的電影,做得出色演員沒有獎,做得普普通通就拿獎」,並曾先後多次拒絕出席頒獎禮及拒絕領獎[38],同時認為業界人士不應以香港電影金像獎來判斷成敗[39]。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局董事文雋表示,專業評選不等於小圈子,認為全民投票反而會影響公信力[40]。導演陳可辛曾於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投票過程是一個小圈子、小心態的展示過程,同時認為專業的電影人也是有個人情緒,獲獎的不一定是最好[41]。評論認為,大型的電影公司在票選方面佔有優勢,可利用配票方式,讓心儀的目標演員入選甚至獲獎,另一方面,香港電影圈著重資歷和輩份,在電影業界結識的人多,與評審委員有較多利益關係的候選者,入圍或獲獎的機會就會較大[42],也有媒體報導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機制存在漏洞,在「能否代表廣大觀眾的喜惡」、「平衡各方聲音」等議題上出現爭議[43]。不過,任何電影頒獎典禮評選,都會出現爭議。很多頒獎典禮的評審人員只有幾個人,比香港電影金像獎要少得多,如果說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小圈子選舉。那麼只有幾個人的評審就選出的那些電影頒獎禮,不知又算是何種選舉了。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