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蘇州言話:[səu⁴⁴tsøʏ²¹])是江蘇省下頭個地級市。古稱吳,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搭平江等多個古稱搭別稱。勒裏富庶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太湖之濱。人口1295.8萬。是中國頭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城市。蘇州勒裏江蘇省東南部,南面是浙江省,東面是上海市,北靠長江,西靠太湖。離南京市219公里,到上海市80公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因為水鄉古城特色咾,該搭有「東方威尼斯」搭「東方水都」個叫法。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開始定名叫蘇州,以城西南個姑蘇山得名,後首來歷代雖則好幾趟改名,但是蘇州個名字一徑用到哀歇。蘇州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個特大城市,也是經國務院批准個「較大的市」。蘇州是中國經濟高度發達個地區,是江蘇省個經濟中心、工商業搭運輸中心城市,也是重要個文化、藝術、教育、交通中心。
名字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蘇州別稱有吳都、吳會、吳門、東吳、吳中、吳下、姑蘇、長洲、茂苑也啥。
佢個名字由來有多種講法。有傳說講佢本來是「姑胥」,也有傳說是泰伯奔吳建立個,後首來因為「胥」搭周朝水德不符咾重新選字,也有講佢其實是勒篤「梅里」。也有觀點認為,泰伯傳說只是攀附,姑胥實際上是個古越語名字個音譯。[2]
歷史
春秋戰國
商末,太伯奔吳,建句吳國,設都吳城。514年,吳王闔閭興建都城闔閭城,有講法是就設勒該搭。
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闔閭城。今朝個規模位置基本浪朆變,來拉世界浪是少有少見個。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頂頂古老個城市。吳國亦重用孫武,訓練出仔一支擂堆個軍隊,北上伐齊,稱霸中原。前496年,闔閭埋勒虎丘。前473年,越國將吳國滅脫,蘇州亦成為仔越國個都城。前306年,楚國滅越國。
闔閭城個位置是歷史學上比較熱門的話題。部分史學界人士認為闔閭城就是蘇州,必過來勒常州搭仔無錫交界處發現仔「闔閭城遺址」。
從秦漢到隋唐
前222年,秦始皇滅楚後,置會稽郡,領縣26(吳、無錫、曲阿、毗陵、婁、陽羨、烏程、由拳、餘杭、富春、全唐、海鹽、余稽、山陰、諸暨、餘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烏傷),郡治吳縣。
前209年,項羽勒許該個地方起義,幾年之後拿秦朝推翻脫。
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第二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
三國屬吳。南朝置吳州。晉代,中原戰亂弗停,交關士紳舉族南遷,帶得來先進個文化搭仔技術。
宋元明清
宋朝(960年-1279年)立了蘇州置平江府,為浙江西道治所。當時辰光個蘇州已經是得重要個工商業都會哉,特別以絲綢着稱。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毀壞咾屠殺過該個城市,戰後朆有多少辰光再恢復過來。
1275年,蒙古軍隊佔領蘇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都治蘇州。
1367年,朱元璋個軍隊攻破蘇州,張士誠投降。明改蘇州府,直隸南京。但拿城中心個皇城拆脫。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個應天巡撫駐紮勒拉蘇州。
清代,蘇州為江蘇巡撫搭江蘇布政使駐地。
明清兩代,蘇州經歷着一段更加鬧忙個時期。蘇州交畀中央政府個糧、稅佔到全國個十分之一。蘇州個地價水平也高居全國之首。由於工商業個發展,中心城市集聚交關人口,估計立50萬到100來萬,城市街區沿幾條主要通航河道向外放射狀延伸,頂遠個蕩化距離城門(閶門)已經超過仔10華里。所謂「蘇州以市肆勝」。明代蘇州個滸墅關立全國八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二。清代蘇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業中心)之一。由於消費人口集中,城外楓橋形成全國頂大個糧食交易市場,糧食供應來自長江中游個江西、湖南,一部分通過海路轉銷浙江、福建。蘇州個外港,勒明朝是太倉個瀏河(通過婁江聯繫蘇州),立清朝則是上海(通過蘇州河聯繫)。
歸段辰光,蘇州是全國主要個文化中心之一,並立了「士大夫必游五都會」里向。明清兩代全國狀元共出204名,而蘇州即產生着34名。蘇州籍個名相重臣蔚為大觀。立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兩代,蘇州建造着交關著名個私家園林,里向有交關是回蘇州個退休官員建個,體現明顯個士大夫情趣,搭北京個皇家園林或揚州個鹽商園林有明顯個兩樣。蘇州個精緻典雅個文化風格,備受當時辰光人個讚賞。

1860年,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軍隊進攻蘇州,蘇州經歷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個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個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個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個常勝軍配合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地位已經讓位畀上海。立慘烈個戰爭當中,蘇州損失慘重,一逕到今朝,蘇州市(範圍略大一點)個人口數仍舊朆恢復到1860年以前範圍略小一眼個蘇州府個人口數。
1895年個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闢為商埠,城南還設立在蘇州日租界,但該租界始終未繁榮起來,只是後來立世界內開辦仔瑞豐絲廠。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以後,閶門外石路地區一度有所恢復,1937年抗日戰爭中又受到重創。清末民初,蘇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凇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因此得到進一步發展。蘇州狀元陸潤庠創辦個蘇綸紗廠。
清朝以後
- 1912年,廢脫府留牢了子吳縣。
- 1937年,日軍入侵以後造成了交關園林撥毀壞。汪精衛統治時期,拿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了蘇州。
- 1949年,蘇州變成工市,屬於蘇南行政公署(省級)管理。1950年代初,修復拙政園等園林。
- 1953年,蘇南行政公署、蘇北行政公署搭南京直轄市合併,成立江蘇省。下設蘇州市(省轄)搭蘇州專區,蘇州專區轄1市(常熟),9縣(常熟、吳縣、吳江、太倉、崑山、無錫、宜興、江陰、震澤),專署駐蘇州市。
- 1956年,拿宜興縣劃歸鎮江專區,原轄鎮江專區個武進縣划進蘇州專區。
- 1958年,蘇州市劃歸蘇州專區領導;撤銷常熟市,併到常熟縣裏向;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武進縣劃歸常州專區。
- 1960年,撤銷震澤縣,併到吳縣裏向。
- 1961年,設立沙洲縣(駐楊舍鎮)。
- 1962年,蘇州市仍舊改成省轄市。老早無錫市領導個無錫縣劃入蘇州專區。
-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蘇州地區,蘇州市轄1市(常熟)5縣(太倉、崑山、吳縣、吳江、沙洲)4區(平江、金閶、滄浪和郊區)。
- 1986年,沙洲縣改設張家港市。此後崑山、吳江、太倉搭吳縣陸續改設縣級市。
- 1992年,蘇州市開始開發西部新區。
- 1993年,蘇州畀國務院批准為「較大個市」,擁有部分立法權。
- 1994年,蘇州立東郊婁葑、跨塘、斜塘、唯亭、勝浦5個鎮建立蘇州工業園區。
- 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撥列為世界遺產。
- 2001年,撤銷仔縣級吳縣市,改設吳中區搭相城區。
- 2012年,撤銷仔縣級吳江市,改設吳江區;金閶區、滄浪區、平江區合併,設立姑蘇區。
共產黨治下蘇州歷代行政長官
(註:括號內是在任個辰光)
- 曲福田(2016年1月-)
- 周乃翔(2012年2月-2016年1月)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任"代市長")
- 閻立(2001年1月-2012年2月)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任"代市長")
- 楊衛澤(2001年1月-2004年11月)
- 陳德銘(1997年12月-2000年12月)
- 章新勝(1989年-1997年)
- 俞興德(1986年1月 - 1989年10月)
- 段緒申(1984年7月 - 1986年1月)
- 方明(1981年1月 - 1984年7月)
- 賈世珍(1977年3月 - 1981年1月,"革命委員會"個辰光)
- 劉伯英(1975年11月 - 1977年3月,"革命委員會"個辰光)
- 曲言斌(1971年2月 - 1975年2月,"革命委員會"個辰光)
- 向孝書(1968年3月 - 1969年8月,"革命委員會"個辰光)
- 華林森(1967年2月 - 1968年3月,"革命委員會"個辰光)
- 朱亞民(1965年8月 - ?)
- 焦康壽(1960年12月 - 1965年8月)
- 李芸華(1952年12月 - 1960年12月,在任個辰光名稱有變化)
- 王東年(1949年8月 - 1952年12月)
- 惠浴宇(1949年4月 - 1949年8月)
地理氣候
地理
蘇州勒許太湖平原上向,沿江是高沙平原,河湖密布,一落頭地有「魚米之鄉」個美稱。
氣候
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5℃,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經濟
2005年蘇州個國內生產總值為4,026.52億元人民幣,人均為68,000元(約合8500美元)。
行政轄區
交通
水運
蘇州有京杭運河穿過[3],還有內河航道2700公里多點,構成水陸交通動脈。蘇州港是河、海兩用港,是江蘇省頂大個港口、中國大陸第五大港口搭世界第七大港口(參見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12年貨物吞吐量4.2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586萬TEU。[4]
還有交關多個小河勒市區穿過,有個已經變仔旅遊船個路線。
國際海運
長途交通
鐵路

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搭京滬高速鐵路儕經過蘇州市。京滬鐵路有一百年多點個歷史,滬寧城際鐵路是2010年通個,京滬高速鐵路是2011年通個。[5]
航空
公路
到2011年底,蘇州公路通仔13047公里,里向有535公里個高速公路。
市里向高架公路
- 東環高架快速路
- 南環高架快速路
- 西環高架快速路
- 北環快速路
市域高速公路
市區里向交通
公交車
城市軌道交通

蘇州是全國地級市里向頭一個自家有地鐵個城市[6]。現在一共有4條線,1號線2號線3號線搭4號線,共總166.7公里。蘇州造地鐵個前期準備勒1996年就開始做哉,近期規劃7條線,遠期規劃9條線,總共規劃仔380公里(包括延伸段),中心城區規模265公里,有181隻站頭,37隻換乘站頭。3號線搭4號線還勒造。蘇州地特會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個原則,滿足2015年蘇州市600萬人次個出行需求。
蘇州還規劃仔6條市域軌道交通,搭4個縣級市連勒一道[7]。當前已經公示出來個有S1線搭S2線,估計勒2030年前頭造好[8]。
蘇州相關人物(部分)
-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孔子弟子
- 范仲淹(989年-1052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范成大(1126年-1193年):詩人
- 蒯祥(1398年—1481年):著名工匠
- 唐寅(1470年—1523年):畫家
- 文徵明(1470年—1559年):畫家
- 馮夢龍(1574年—1646年):文學家、戲曲家
- 錢謙益(1582年—1664年):文學家
-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 畢沅(1730年—1797年):史學家、經學家、政治家
- 顧頡剛(1893年—1980年):歷史學家
- 葉聖陶(1894年—1988年):作家、教育家
- 嚴家淦(1905年—1993年):政治家
- 吳健雄(1912年—1997年):物理學家
- 費孝通:社會學家
高校
宗教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 聖約翰堂
- 樂群社會堂(宮巷堂)
- 思杜堂(使徒堂)
天主教
- 楊家橋聖母七苦堂
- 伊斯蘭教
風景名勝

文化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