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冢墓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塚墓列表
Remove ads

台湾冢墓列表收录在台湾具有历史价值、观光价值的墓群、衣冠冢等等。

Thumb
郑用锡墓与墓前石象生,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及石笔各一对代表郑用锡九品十八阶的从二品以上官员[1]
Thumb
Thumb
台北植物园内的何炳南墓士林官邸慈云亭旁的许潘爱娘墓,二者同为台北市深藏于热门景区内的清代古墓。

种类

Thumb
新北市五股区御史路旁的“清敕授登仕佐郎”陈祝亭墓

台湾墓葬可分为官员将领及其后代、民众领袖、世家贵族、乡绅世贤、拓垦先驱、义民烈女、传奇人物、来台活动的外国人士等等[2]

概要

台湾墓葬最早可溯源到史前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垦丁遗址[3]卑南遗址[4]皆有大量墓葬出土。平埔族虽为台湾早期居民,但长期遭汉人驱番占地,数次迁移和汉化,平埔族墓园已经较不易发现,如埔里的爱兰公墓可在墓碑上发现平埔族的特殊姓名,部分平埔族信仰基督教,墓碑上有十字架图腾,看不出平埔族人原始墓葬。[1]台湾的汉人墓葬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又以金门县数量最多[1]清朝时台湾成为移民开垦的地方,早期先民多以运回故里安葬,直到道光时期才出现较具规模的墓园[1]日治时期之后的墓园有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有中西混合式的墓园[1]。例如马偕墓即为一个具代表的中西混合式墓园[5]

墓碑上的籍贯与堂号

Thumb
刻写地名“鹿溪”的清朝七圹古墓
Thumb
刻写地名“陕西”的日治时期墓碑。

在1935年前,台湾墓碑地名刻籍贯为最普遍,堂号的使用大约在日治之初即展开,并在日治时期之间达到40%。在接近日治时代终期,籍贯的使用逐渐失去其普遍性,而以当地地名或堂号代之。堂号使用则几乎不见于金门、香港,及夏威夷等海外汉移民区块。[6]

列表

本列表收录衣冠冢但不收录家庙宗祠,参见台湾宗祠列表


更多信息 名称, 位置 ...
Remove ads

参见

资料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