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转运站
臺北車站公路客運路線的總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 |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4年11月8日) |
台北转运站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的长途客运转运站,为台北车站长途客运线路的总站[1],系结合长途客运车站、购物中心、旅馆、集合住宅的大型复合式设施,亦为台湾第一座政府统筹规划、业者共同进驻的长途客运车站。由于座落于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的交通九号用地[2],故又称为“交九转运站”[3]。
整个设施分为转运站主体、附属设施等两个部分。附属设施部分包含购物中心(京站时尚广场)、旅馆(君品酒店)及住宅;而转运站主体位于该建物东南侧的1至4楼,包含候车月台、售票处、1楼商店街和位于B1的Q小路(参考日本新宿车站商店街概念),站内采取人车完全分离,以提升候车环境品质及安全性。转运站主体于2009年8月19日开始营运,Q小路于2009年10月9日开幕,京站时尚广场于2009年12月11日开幕。台北转运站旁的YouBike租赁站于2013年10月25日启用。
Remove ads
概要

台北转运站位于台北车站大楼北侧,在承德路与市民大道交岔路口附近,建筑基地曾先后为台北烟厂与台北市立建成国民中学使用。建筑楼高18层、地下6层,邻近新光摩天大楼及台北双子星大楼,并可以经由台北地下街、中山地下街来联络台北捷运、台北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Ubike)、公交车、台湾铁路、台湾高铁等重要大众运输工具,亦可经由机场捷运来往桃园国际机场。
台北转运站是台北市政府办理的第一个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模式)开发计划[2],在2004年签约委由日胜生活科技投资兴建,于2005年动工兴建,并将该开发案取名为“京站”,实际营运则交由其子公司万达通实业负责。其设有长途客运车站、购物中心、影城、国际商务旅馆、办公大楼与住宅等,总楼地板面积计243,335平方米;其中长途客运行运站楼地板面积25,996平方米,规划设置50席月台,预期望能对台北车站附近的交通会有所改善。原订2009年6月底启用营运,但因故延期至2009年8月19日启用。
另外,台北转运站之3楼与市民大道高架路有匝道连接,而不需要经过市区平面道路。平时各业者要在转运站内下客(连续假日除外),由于各楼层业者也必需在同一层上下客,如位于四楼的业者的车辆就必需在站内绕行2圈到所属月台下客。但随着国光客运使用的台北西站B栋关闭,配合其所有线路迁入,2016年9月28日05:00起调整了站内上下客月台配置,使若干线路改为站外下客,已与原先构想有落差[4]。
转运站站区设于大楼1至4楼,主入口设于市民大道侧;其中1楼为综合售票大厅,2至4楼为候车月台。
Remove ads
开发历程
日治时期1912年现址原属于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北烟草工场,战后改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台北烟厂。于1967台北烟厂搬迁至台北县新店市安坑地区,适逢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1968年市政府就利用部分空置的厂房设置建成国民中学。1975年新校舍落成。[5]
随着台北铁路地下化专案工程于1983年启动,第四代台北车站1989年改建完工,1984年台北市政府委托旅日建筑师郭茂林KMG事务所规划“市区铁路地下化后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规划研究”。1992年时任台北市市长黄大洲再委托美国佐佐木规划公司(Sasaki Associates[6]规划,终于在1993年9月公告实施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案,将建成国中校地改划为第九号交通用地,简称交九用地,规划设置长途客运行运站。
交九用地的土地权属约55%为台湾省政府所有,其余45%属台北市政府所有。省、市政府于1986年开始协商此开发案,同意东侧基地由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先行开发,西侧基地由省、市政府以分配楼地板面积方式进行开发。经数次协商后,于1992年决议交九之该开发采联合开发方式,东侧大楼由台北市捷运局代为设计、筹款兴建。完工后,按土地价款(应按市价)及工程费比例分配楼层,而西侧大楼之兴建,待建成国中迁校后,亦应依同一模式办理。然而,1996年12月捷运局招开第一次联合开发会议,以市府预算短缺,无法筹款兴建为由,拟改以联合开发方式公开招商参与开发。至此,省及市府间近7年的协商努力可谓付之流水。[7]
适逢1997年行政院通过“都市更新方案”,选定台北车站特定区为示范计划,当时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隆盛担任都市更新推动小组召集人,认为交九用地开发案是台北车站特定区开发之先锋计划,1997年5、6月间,张隆盛委员邀集省、市、捷运局有关单位协调,决议改采BOT民间投资方式办理。2000年7月行政院核颁“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交九用地开发办理原则(修正本)”及“行政院经建会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交九用地开发小组设置要点(修正本)”,终于解决三方多年争议。2000年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随后委托财团法人都市更新研究发展基金会[8]依开发办理原则研拟招商文件草案,并移交本案后续由台北市政府捷运局担任主办机关续办。[9]
台北市为了办理本案,除了于2001年1月完成台北市立建成国民中学迁校至旧建成小学校校舍与当代艺术馆共构外,也开始积极筹办招商。
台北市政府捷运局于2001年12月第一次招商公告上网,2002年11月第二次招商公告,均无人投标。直到2003年7月第三次招商公告,至截止日期9月9日才有日胜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标,2003年12月10日经甄审委员会评选为最优申请人。经过多次议约,终于在2004年12月27日由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徐达文及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局长常岐德三方与由日胜生活科技股份公司为发起人成立的特许公司“万达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开发经营契约。并于2005年1月26日设定地上权契约生效日起算开发权利期程50年,迄2055年1月25日止 。[9]
本案系委托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于2005年12月30日取得建造执照,另委由台湾大林组营造负责施工2006年4月动工,2009年7月完工取得使用执照[10]。
台北转运站完工但是相关长途客运业者并未依照规划车站移入,一直拖到时任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为了推动西区门户计划,才于2016年9月28日国光客运台北西站B栋原所有发车线路才正式迁入台北转运站,台北西站终于拆除。[11]
Remove ads
设施概要




A:桃园机场捷运台北车站/台北双子星(原为国道客运台北总站)
C:台北转运站
E:台铁、高铁台北车站
R1:忠孝西路
R2:北平西路
R3:市民大道
R4:承德路
R5:重庆北路
R6:延平北路
R7:馆前路
B:台北西站A栋(已废除)
D:台北西站B栋(已废除)
B&D:交六广场&交六公交车弯
Remove ads
截至2024年11月,台北转运站目前有10个候车站台闲置中,集中在二楼。因客运量骤减,业者纷纷退租二楼站台改由三楼四楼站台上下客,以节省站台租金。[12]
Remove ads
Remove ads
全称京站时尚广场,营业面积为2万多坪,楼高7层,于2009年12月11日开幕,由承德路进入百货商场,内有台北后车站商圈的第一家综合性电影院——京站威秀影城(2009年12月25日开幕)。
约有一千户。

早在地面的联合开发大楼兴建前,地下楼层已经先行完工启用,作为交通管制枢纽。
相片集
-
台北转运站日野Profia救援车
-
四楼候车室一景
-
台北转运站铸字招牌与门牌号码
-
班车使用市民大道匝道一景
-
转运站下客月台一瞥
批评与争议
台北转运站完工启用后,就引发不少争议。2009年8月19日启用当天,下午三点台北转运站周边交通即陷入瘫痪,车流回堵长达600米,不如预期的转运量更印证了时任台北市议员李建昌、许淑华及黄向群五月时曾提出的质疑:“台北转运站转运量不到国道D1临时站的一半,如何能担负疏通交通的重责大任?”不良的动线设计,也让首批进入台北转运站的旅客大呼不满。[15]台北市议员陈玉梅则批评:“台北交九转运站设计不仅违背转运站设置本意,将转运站设置藏在商场后侧,而总楼地板面积74436坪的交九大楼(京站),实质用于转运站部分更只有6995.8坪,仅占总坪数9.4%,还不到总面积的1/10。号称全台规模最大的首座立体交通转运站,不仅转运功能堪虑,现在更根本成为京站商场的附属巴士接驳站。”[16]
在监察院及台北市政府政风处介入调查后,却直指前行政院副院长林信义,2003年裁示1个半月内需发包成功,才是失败主因。一开始容积率,确实只有400%,且明订不得为住宅使用;但到了2001年、2002年底,负责承办招标案的捷运局前后办了二次公开招标,却乏人问津。2003年初,检讨流标原因,准备重新开第三次标案时,刚好遇到SARS人心惶惶、房价惨跌、投资信心大减,让这项标案雪上加霜。政风处找出2003年5月27日举行的“行政院企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动委员会”会议纪录,发现会议是由当时行政院副院长兼经建会主委林信义主持,并对交九BOT案裁示:“……请台北市政府将再次公告时间提前至7月初,以本年度完成签约为努力的目标。”捷运局在林信义指示的目标期限下,汇整所有检讨流标原因的结果和建议,在2003年6月18日以专案签报马市长。依据政风单位对放宽容积率一事的调查,第三次招标的条件,虽由捷运局南工处提出,经市府核可,但仍需行政院同意。经建会也在2003年6月24日的交九案会议结论提出,“……原则同意……,本计划土地及建筑物使用项目,将由市府协助办理都计变更,争取比照第三种商业区(商三)使用项目(容积率即放宽为值560%,惟需台北市都计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不过林信义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因为来自民间企业讲究效率的习惯,主持会议时他都会订出执行期限,交九案可能也是同样情况;但那是目标,有时也没有达成,他也不记得有讨论过容积率,可能太细节了。[17]
参见事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