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淀區
中國北京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淀區[註 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部,是北京的城六區之一,也是最發達的城區之一。全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
海淀區山水秀麗、歷史悠久、經濟昌盛、高校雲集。作為高教區,有「中國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的說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均位於此地。
Remove ads
區名由來
海淀區因區政府駐海淀鎮而得名,恰如豐臺區因區政府駐豐臺鎮而得名。古時,海淀鎮附近為一片淺湖水淀。「淀」是對華北平原北部淺湖的一種通稱,如白洋淀。所謂「海淀」,可理解為「其淀大如海」之意[4]。開發海淀的人們在淀邊定居,元代已經成村。
「海淀」在歷史上也做「海甸」或「海店」,其本名或為「海店」[5][6]。早在元朝初期王惲的《中堂記事》中就有關於「海店」的文字記載 ,至今已七百多年[7]。明嘉靖年間李開先《閒居集》有《游海甸詩序》。元明期間,海淀水域面積較大,自然景觀以水田荷塘為主,吸引了一批文人騷客前來遊覽賦詩,「店」和「甸」被雅化為「淀」[6],有「輸君匹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還」[8]、「夕陽南北淀,仿佛太湖田」[9]等詩句。
海淀還有一個舊名,即丹稜沜(稜也作陵、棱),指本地一湖泊。明代王嘉謨《丹稜沜記》記載,海淀有一座古祠,祠中有斷碑,碑文由元朝上都路的制使朵里真撰寫,殘存文字中有「丹稜沜」之名[10],蔣一葵在成書於萬曆的《長安客話》中也提到了該名。
海淀,水所聚曰淀。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滮灑四出,淙汨草木之間,瀦為小溪,凡數十處。北為北海淀,南為南海淀,遠樹參差,高下攢簇,閒以水田,町塍相接,蓋神皋之佳麗,郊居之選勝也。 北淀之水,來自巴溝,或雲巴溝即南淀也。(略)巴溝之旁,有水,從青龍橋河東南流人於淀。延而南者五里,為丹稜沜,又南為陂者五六,出於巴溝,達白石橋,與高梁水合。沜雖小,然忽瀦,每瀦為溪,溪水倒映,見西山諸峰如鏡。循沜而西,其地虛敞,可以舟面陽,有貴人別業在焉,土木甚盛。[11]
元明清三代間,「海淀」二字兼為湖泊和聚落的通稱,而「丹稜沜」則是文人間用於湖泊的別名[4],比如清人查慎行就寫道「地辟丹稜沜,天開裂帛湖」。[12] 如今,海淀區仍有丹稜街和丹稜大廈等地名,在中關村西區。
Remove ads
歷史
海淀歷史悠久,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東升地區的朱房村有漢代建築遺址。金代開鑿高梁河後,水位下降,海淀開始形成大規模聚落[13]。海淀鎮雛形可追溯至元初「海店」,為西山商旅與京城往來的歇腳之地。其選址依託台地西緣,既避低地水患,又便於利用巴溝低地的湖泊資源,形成「濱水而居」的原始聚落。

明代起,海淀低地因泉水豐沛、風景殊勝,成為官僚士紳營建私家園林的首選。武清侯李偉(萬曆帝外祖父)營建的清華園、米萬鍾的勺園等名園相繼落成,清代更發展為「三山五園」皇家園林集群。
康熙之後,圓明園等的營建使海淀鎮成為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和北京政治副中心,吃穿用度都勝過內城[14],蘇州街的興建、周圍八旗的駐防(今仍有遺留地名藍旗營、箭亭橋、廂白旗橋等)與服務皇家的聚落隨之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形成「台地居人,低地營園」的空間分異。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西郊園林後,海淀鎮一度衰落[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託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建設,海淀台地被規劃為文化教育區。低地水系經整治後,部分湖泊與河道保留為景觀水域(如未名湖),與現代城市功能融合,實現了從「皇家禁苑」到「公共文教空間」的歷史性轉變。[15]
海淀區現有地域在民國時期分屬市郊區和河北省宛平、昌平兩縣[1]:1。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區人民政府在海淀鎮成立,同年7月與十六區一部、十七區合併,改稱十六區。原昌平縣東北旺一帶等五村隨後也併入十六區。1950年8月,十六區更名為十三區。展覽路、禮士路以東地區於1951年5月劃歸西四區、西單區管轄。1952年9月1日,十三區正式更名為海淀區。[1]:1
今海淀區邊界線長約146.2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
人口
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淀區常住人口為313.3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8.1萬人相比,十年減少14.8萬人,年平均減少1.5萬人,年均下降0.5%。[16]
2023年年末,海淀區常住人口312.5萬人,比2022年末增加0.1萬人。出生率4.80‰,死亡率3.74‰,自然增長率1.06‰。常住外來人口105.0萬人,占比33.6%;常住人口年末全區戶籍人口246.9萬人,比2022年末增加1.4萬人。男女性別比98.4:100,女多男少。0-14歲人口占比11.9%,15-59歲人口占比66.7%,60歲以上人口占比21.5%,65歲以上人口占比15.5%,已進入老齡化社會。[17]
自然條件

海淀區地處華北平原北緣,系古代永定河沖積扇的一部分:約7000年前,古永定河出西山後先轉向東北、再向東南入海,稱為「古清河」。受華北平原構造運動及地勢影響,古永定河河道南遷,古清河因失去水源補給而斷流,沖積扇上遺留的河道低洼地帶逐漸發育為湖泊、沼澤及窪地群,構成海淀地貌雛形[18]。然而,永定河南遷後,故道內泉水眾多,水鄉澤國,並不宜居。金代,引瓮山泊水入高梁河,打通了海淀台地,萬泉河流域水位下降,地面出露,始形成較大規模的人類聚落[13][19]。

海淀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為海拔 50 米左右的平原。海淀的平坦地帶以50米等高線為界,可分為海淀台地與巴溝低地。
海淀台地東南高而西北低,構成西直門至玉泉山一帶的沖積扇背脊。這一高亢地帶自元代起即為交通要道,乾隆時自西直門至白石橋、魏公村、黃莊、海淀鎮向西至頤和園修築石道,稱白頤路、西頤路,後拓展為京頤公路,經文革改名後形成今中關村大街斜貫其中,成為連接北京城與西山的重要紐帶。

台地以西,則是海拔驟降至47米以下的巴溝低地,原為永定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後因泉水匯聚與人工疏浚,逐漸形成湖泊沼澤密布的水鄉景觀。此兩者,形成「東南乾燥、西北潤澤」的地理分野,為海淀聚落的分布與功能分化奠定了基礎[15]。
海淀區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左右,今溫泉鎮、蘇家坨鎮、上莊鎮、西北旺鎮等北部四鎮稱海淀後山或山後,發展仍較城區落後許多;東部和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5%左右。最高峰為陽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處為清河東的黑泉村,海拔35米。

海淀區位於古永定河沖積扇,其土壤大部分為褐土類,適合種植。表層沉積物以粘質—輕中壤土為主,夾雜砂層、卵礫石等鬆散堆積物,孔隙度較高,透水性較強,抗侵蝕能力較弱。又因深層岩性顆粒細,地下水下滲受阻,故形成了地下水溢出帶。區域內存在兩類主要地下水體:第四紀鬆散層孔隙水和奧陶紀灰岩溶裂隙水。地下水年波動幅度較小,保障了地表水體(如湖泊、濕地)的持續存在。如萬泉莊,即是古清河河道的地下水,受海淀台地頂托上涌。因泉眼眾多,遂稱「萬泉」。[18][19]
海淀水系以玉泉山與萬泉莊兩大水源為脈絡,歷經自然演替與人工干預,形成複雜網絡。

玉泉山水系主源玉泉山諸泉,水量豐沛,經昆明湖調蓄後,分兩脈流動。南支古時沿長河注入北京城,成為護城河與三海(中南海、北海)的水源;北支經青龍橋、清河匯入溫榆河,歷史上曾為漕運要道。元代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引玉泉山水濟漕,使海淀成為京城水系樞紐。乾隆年間擴建昆明湖,加固堤岸以抬高水位,進一步強化了其對城市供水的調節功能。

萬泉莊水系以巴溝村、萬泉莊一帶泉群為核心,自南向北流經海淀低地,與玉泉山水系交匯。清代泉宗廟遺址一帶原有二十八泉,萬泉河即從中流淌出[15]。
坐落於永定河古河床的泉水溢出帶是海淀水源的重要來源,該溢出帶北起黑龍潭,南至豐臺水頭莊涼水河源頭,間有萬泉莊、紫竹院湖、玉淵潭、蓮花池等湖泊。元明以後,海淀隨著京西稻田開墾與水渠疏浚,逐漸形成宛若江南「稻田藕塘相望」的水鄉。20世紀50年代的萬泉河畔,農人仍趕著北京鴨沿河放養;外地漁民的小舟上,停著幾隻魚鷹:「兩岸溪田一水通,維舟不斷稻花香」的景致還在延續。直至七八十年代,海淀地下水枯竭,萬泉河被徹底污染,改造為無生物的硬化水渠[19]。
海淀區共有大小河流10條,總長度119.8公里。主要有高梁河、清河、萬泉河、南長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與昌平區交界),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人工開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另有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湖、上莊水庫等湖泊水面,水域面積遼闊。上述水系雖流量不大,但對城市用水和全區農業灌溉起了重要作用。以「天下第一泉」著稱的玉泉山泉水,質純甘冽,自元以來八百年間一直是北京城給水的主要源泉之一[20]。
Remove ads
海淀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淀區年均溫 11.7℃,一月平均氣溫 -4.4℃,七月平均氣溫 25.8℃。年平均降水量為 600 多毫米,多雨季節在夏秋之間。全年無霜期 211 余天。
現任領導

行政區劃
全區共轄22街道、7鎮(鎮同時掛地區辦事處牌,具備街道職權)
區政府位於長春橋路17號,在海淀街道境內。[25]
- 街道:海淀街道、中關村街道、花園路街道、學院路街道、清華園街道、燕園街道、西三旗街道、清河街道、上地街道、馬連窪街道、青龍橋街道、香山街道、田村路街道、永定路街道、萬壽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莊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關街道、北太平莊街道、曙光街道
- 鎮:海淀鎮(萬柳地區)、東升鎮(東升地區)、四季青鎮(四季青地區)、西北旺鎮(西北旺地區)、溫泉鎮(溫泉地區)、蘇家坨鎮(蘇家坨地區)、上莊鎮(上莊地區)[26]
鎮加掛地區辦事處牌子,合署辦公。
重要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中央黨校、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萬壽路機關,原電子工業部)、國鐵集團、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部、北京局、武警總部、軍事科學院等重要機關總部均位於海淀區。
經濟

海淀區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人民幣10206.9億元,占全北京市經濟總量比重達24.5%[27],成為繼上海市浦東新區(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10460.09億元)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個經濟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市轄區[28]。
海淀區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則為11020.2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0.01:7.36:92.63,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在全年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更達到47.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占比則為11.8%[29]。

多家著名企業均落腳於海淀區。海淀區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時代雜誌譽為「中國矽谷」[30]。海淀北部中關村軟體園及其周邊(馬連窪、上地一帶)入駐有百度、聯想、騰訊(北京)、新浪、快手、科大訊飛等總部,小米集團則將總部設於與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相隔不遠的華潤五彩城。海淀中南部則有字節跳動(抖音)總部。海淀區同時還有搜狗、搜狐、360、知乎、優酷等網際網路企業總部。另外,海淀區同時擁有多家跨國企業機構的區域總部、辦事處和研發中心,如微軟、英特爾、英偉達、IBM、AMD、蘋果、谷歌、台積電、華為、阿里巴巴、三星、德州儀器、索尼、REDHAT、博通、DOCOMO、新思、ANSYS等。海淀區同時也駐紮了許多新興企業的總部或辦公處,如DeepSeek、Kimi、Snapchat、蔚來、曠視科技、地平線機器人、寒武紀科技等。海淀區還有其它類型的企業,金融辦公處有滙豐、中金、君聯、中信證券等,還有中鋼集團總部、國藥集團總部、中國郵政航空總部、安檢設備巨頭同方威視總部、私人教育新東方總部、超市零售巨頭物美總部等。
教育


海淀區教育資源豐富、品質高,有「中國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的說法[31]。且因海淀黃莊周邊有多所名校,一度成為教培機構聚集地,包括谷愛凌等青年曾在此接受培訓,有「瘋狂的黃莊」之稱[32],衍生出「海淀教育看黃莊」的說法[33][34]。但雙減政策2021年7月出台後,學科類培訓機構逐漸式微[35]。
截至2023年末,海淀區全域共有普通中學88所,小學90所,幼兒園223所,中等職業學校8所[29]。
海淀區高校雲集,其中主校區在海淀的共有30所,其中8所985大學、18所211大學:
旅遊和生活



海淀區自古山水秀麗,匯聚了許多京西最著名的風景名勝。漫步頤和園 (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昆明湖碧波盪漾,佛香閣巍峨矗立;毗鄰的圓明園遺址公園 ( 國家5A級旅遊景區),斷壁殘垣間訴說著近代史的滄桑。春日,北京植物園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的花朵競相綻放,秋時,香山公園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的紅葉染透山巒。登臨中央廣播電視塔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北京城區的壯闊盡收眼底;泛舟玉淵潭公園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櫻花紛飛時恍若幻境。紫竹院公園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的翠竹幽徑與江南亭台相映成趣,而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的奇峰怪石、清泉古剎,則辟出一方遠離喧囂的桃源。
海淀區還擁有多樣化的博物館體系,涵蓋多個領域,有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化工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海淀博物館、中國電信博物館等。
海淀區醫療發達,有11家三甲醫院,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原301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淀北部另有新建院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原海軍總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原309醫院)、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原空軍總醫院,區內另有北院區即原466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原304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交通
北京地鐵在海淀區有12條地鐵線路、1條有軌電車線路交錯,形成複雜網絡。
- 1號線 在海淀設站:五棵松、萬壽路、公主墳、軍事博物館。
- 4號線 在海淀設站:安河橋北、北宮門、西苑、圓明園、北京大學東門、中關村、海淀黃莊、人民大學、魏公村、國家圖書館。
- 6號線 在海淀設站:廖公莊、田村、海淀五路居、慈壽寺、花園橋、白石橋南、二里溝。
- 8號線 在海淀設站:育新、西小口、永泰莊。
- [[北京地鐵9號線| 9號線]] 在海淀設站:國家圖書館、白石橋南、白堆子、軍事博物館。
- 10號線 在海淀設站:蓮花橋、公主墳、西釣魚臺、慈壽寺、車道溝、長春橋、火器營、巴溝、蘇州街、海淀黃莊、知春里、知春路、西土城、牡丹園、健德門。
- 12號線 在海淀設站:四季青橋、藍靛廠、長春橋、蘇州橋、人民大學、薊門橋、北太平莊。
- 13號線 在海淀設站:大鐘寺、知春路、五道口、上地、清河站、西二旗。
- 15號線 在海淀設站:清華東路西口、六道口、北沙灘。
- 16號線 在海淀設站:北安河、溫陽路、稻香湖路、屯佃、永豐、永豐南、西北旺、馬連窪、農大南路、西苑、萬泉河橋、蘇州街、蘇州橋、萬壽寺、國家圖書館、二里溝、甘家口、玉淵潭東門、木樨地。
- 19號線 在海淀設站:牡丹園、北太平莊。
- 昌平線 在海淀設站:西二旗、清河站、朱房北、清河小營橋、學知園、六道口、學院橋、西土城、薊門橋。
西郊線 有軌電車線路在海淀設站:香山、國家植物園、萬安、茶棚、頤和園西門、巴溝。
- 3號線 涉海淀區段仍在規劃。
宗教活動場所
海淀是北京市宗教工作重點區,五大宗教齊全,依法登記的活動場所共27處[37]。道教桃源觀,漢傳佛教龍泉寺等,均在鳳凰嶺風景區內。香山公園有藏傳佛教宗鏡大昭之廟。另有新教海淀堂在圖書城步行街附近。天主教活動場所共有後八家聖彌額爾教堂、正福寺教堂、白家疃天主堂、西北旺天主堂、西三旗天主堂。亦有清真古寺,位於中關村西區[38]。
友好城市
自1992年以來,海淀區與四大洲10個國家的14個市和區簽署了正式文件,並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其中包括: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