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北部地区选举地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依国家发展委员会国土区域离岛发展处所拟订之“台湾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台湾北部地区选举地理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兰县、桃园市、新竹县及新竹市等七个县市[1]。在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后,台湾媒体开始提出“北蓝南绿”的说法,意指浊水溪以北的北部地区政治情势较为支持泛蓝阵营,不过此说法仅及于西部廊道,宜兰县由于地理形势,该归于北部或东部常有不同的说法[2][3];此外,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成功在桃园市、新竹市及基隆市获得执政权,并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惨败时,成为少数能够成功连任执政的地区,根基有所拓展,并在此高科技产业地区中的年轻选民有一定的支持度,不料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全数变天,未能延续执政。
![]() |

Remove ads
概论
中华民国北部地区各直辖市及县市现阶段的蓝绿基本盘及选民结构:[4][5][6][7][8][9][10][11][12]
Remove ads
台北市



无党籍 (3)
缺额(1)
Remove ads
台北市位于台湾北部,为国内政经中心,亦为全国不临海的县市之一[13]。在近二十年来,本市选民结构一直都是蓝大于绿[14],且在历年来的蓝绿对决中,台北市的基本盘格局一直都维持在蓝绿六比四[15][16]。士林、大同为绿营优势区,北投、中山、万华蓝绿势均力敌,内湖、南港、松山、信义、中正为蓝营优势区,大安、文山为蓝营铁票仓。[17]
台北市工商业发达,企业商号众多,大集团的总部也都集中在本市[18]。此外,由于教育及文化事业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种媒体[18]。由于本市都市化发展程度高,且社会结构多元化,因此政治势力主要由政党竞争主导[18]。由于台北市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且外省人及外省裔比例高,再加上农业人口比例为全国最低,故台北市的社会结构相当的特殊,对其政治生态有相当的影响[18]。
台北市是全国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县市[19],故外省族群在台北市的影响力也较其他县市大;也因为眷村多、军公教比率高,泛蓝的经营也较深[20]。1980年代以前,外省族群聚集的眷村通常为蓝营票仓[21],此区域通常被称为“黄复兴党部”[22]。
1990年代末期起,台北市的旧有眷村多已改建,各族群混居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族群铁票现象较过去难以观察[20]。在过去,前总统李登辉及其主导的“本土派”,为泛蓝候选人吸引许多闽南裔选票,2000年后李登辉脱离国民党及泛蓝,连同台联本土派支持者加入泛绿,因此2000年之后的历届选举中,泛绿在此获得的票数,皆不会与其他县市的平均值落差太大。
另外,日治时期家族即在台北的“老台北人”则是泛绿铁票,甚至战后初期,反国民政府之二二八事件也是以台北市为起端[23]。而在省辖市时期,台北市更曾是党外重镇,曾产生吴三连、高玉树等党外市长。以长期来看,老台北人在早年倾向支持党外及泛绿;但此现象被外省人、由非都会区移居至台北都会区的闽南裔族群所掩盖。
Remove ads
在1951年至1967年期间,台北市为省辖市,并实施地方自治,由市民直选市长[24]。由于此时期所举行的市长选举,大都由闽南裔的非泛蓝人士当选,故台北市当年亦曾经被党外和泛绿人士称为“民主圣地”。
在1951年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暗中支持的党外人士吴三连获得九万两千余票,以高达六成六的得票率成为台北市的首任民选省辖市长[25]。而1954年市长选举则由党外人士高玉树击败国民党的王民宁胜出[26]。不过在1957年市长选举中,在开票过程中出现多次停电引人起疑有作票的情况,最后由国民党黄启瑞当选[26],并且于1960年市长选举中顺利连任[26]。
1964年市长选举时,高玉树再度卷土重来。当时国民党动用舆论、学校到民间团里全力为周百炼辅选,批评高玉树的绯闻并抹黑高玉树当市长时财产爆增。本次选举被称为台北市的世界大战。在4月26日投票当天开票时,又发生“计票突然无故停顿....后来才又恢复广播”的疑似作票事件。[27]:137最后高玉树在受到张明彰等学生组织监票下,得以在激烈竞选过程中,以五成二得票率击败国民党周百炼。
Remove ads
在1967年至1994年期间,由于台北市被改制成直属中央政府的院辖市,故台北市长改由中央官派[24]。此外,在1968年7月,原台北县下辖之景美、南港、木栅、内湖以及阳明山管理局下辖之士林、北投等六乡镇划归台北市辖区。
1994年中华民国省市长暨省市议员选举则在该年年底举行。当时国民党内部曾传出规划前台北县长林丰正参选,但最后时任总统李登辉选择提名时任官派市长黄大洲。在民进党方面,共有谢长廷及陈水扁两位时任立委参与初选,最后由陈水扁获得提名。而新党则推出时任立委赵少康参选。这场三角大战引起全国高度瞩目,黄大洲腹背受敌,饱受弃保耳语纠缠,最终陈水扁以四成四选票胜出,台北市也首度变为绿地[14]。
在1998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中,当时满意度近八成的陈水扁寻求连任[28],国民党则提名前法务部长马英九参选,而新党也推出王建煊参选。最后由于泛蓝整合成功,马英九以五成一的得票率击败陈水扁[14]。在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陈水扁在台北市获得五十九万票,脱党参选的前台湾省长宋楚瑜获得六十三万票,而连战则获得三十四万票[29]。
在2002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时,国亲两党正式结为国亲联盟,联合推荐马英九代表泛蓝竞选连任;而民进党方面,此时已经进行党政同步,由时任总统陈水扁兼任民进党主席,民进党中央推出行政院秘书长、前驻美副代表及台北县立委的李应元出战。虽然李应元得到李登辉和陈水扁前后两任总统的加持,但因为起步过晚,仅能勉强稳住泛绿基本盘[30]。而马英九温和的形象却吸引了不少中间与浅绿选民,最后马英九获得了八十七万票,大胜李应元的四十八万票,并且在台北市十二个行政区全数获胜[29]。在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连战在台北市以五成七的得票率领先[29]。
在2006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郝龙斌,民进党提名谢长廷,台联提名周玉蔻,此外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任无党籍立委李敖与抗议天王柯赐海也以无党籍身份参选[31]。在竞选过程中,民调普遍看好郝龙斌,而谢长廷及宋楚瑜民调相对较低,其他参选人的支持度则不太明显[32]。虽然选前一周,马英九曾密访宋楚瑜,使宋阵营及谢阵营营造“弃郝保宋”的气氛[33],但经过马英九严词否认以后,郝龙斌的选情相对稳定,最后在台北市民弃宋保郝下,以六十九万票胜出[34]。
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台北市境内的八个选区均成功当选,而在同年的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台北市取得了六成三的票数[29]。2009年台北市第六选举区立法委员缺额补选则由国民党提名的蒋乃辛以九千六百票之差、近10%胜过民进党提名的周柏雅[29]。
在2010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郝龙斌争取连任,民进党则征召前行政院长苏贞昌,此外吴武明、萧淑华及吴炎成也以无党籍身份参选。虽然在竞选过程中,郝龙斌及苏贞昌在民调上呈现五五波,但最后郝龙斌仍以五成六的票数连任成功[29]。而在同日举行的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三十一席,民进党二十三席,新党三席,亲民党两席,台联一席,而其余两席则由无党籍人士取得[29]。
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马英九在台北市以五成八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除了民进党提名的姚文智于第二选区(大同、士林)选区胜出外,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台北市其余七个选区均成功当选[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连胜文,而民进党与无党籍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合作组成“在野大联盟”,柯在最后阶段民调胜出,遂获得民进党礼让且支持其参选。除竞选初期外,柯文哲在竞选过程中民调一路保持领先,最终以八十五万票胜出,得票数在全市十二行政区全数领先,成为直辖市长民选后,首位无党籍的台北市长,也是泛蓝首次在未分裂的情况下,输掉首都市长选战。[29]在同日举行的2014年中华民国直辖市议员及县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二十八席,民进党二十七席,新党两席,亲民党两席,台联一席,另三席由无党籍人士取得。[29]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在台北市以五成二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除了民进党提名的吴思瑶、姚文智及同属泛绿的时代力量林昶佐分别于第一选区(北投、士林)、第二选区(大同、士林)、第五选区(万华、中正)等选区胜出外,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其余五个选区均因泛绿分裂当选[29]。
在2018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丁守中,民进党选择不礼让争取连任的无党籍现任市长柯文哲,提名现任立委姚文智,此外曾代表国民党参选1989年台北县县长选举却败给尤清的台大教授李锡锟及吴萼洋也以无党籍身份参选。虽然从七月初开始姚文智就因为声势不振遭到泛绿选民主动弃保,使得柯文哲民调一路领先,但由于十月开始的韩流效应外溢全台及第55届金马奖造成的风波,使得丁守中与柯文哲差距缩小,最后在边投票边开票一路开到隔天凌晨两点多的争议下柯文哲以四成一的票数,3567票差距惊险连任,创下台北市长史上当选人得票率最低纪录[29]。而在同日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二十九席,民进党十九席,时代力量三席,新党两席,亲民党两席,社会民主党一席,其余七席则由无党籍人士取得[29]。
在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蔡英文在台北市以超过五成三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时任立委吴思瑶、何志伟及原属时代力量的无党籍盟友林昶佐在第一、第二及第五选区成功连任,高嘉瑜则于第四选区击败国民党时任立委李彦秀成功当选,其余选区则由国民党候选人获胜。[29]


在2021年四大公投中,泛蓝所主张的同意,约胜泛绿所主张的不同意6个百分比。(四项平均)[35]
在2022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提名蒋万安,民进党则提名卫生福利部部长陈时中,及以无党籍(台湾民众党跟亲民党共推)参选的黄珊珊等其他9人参选,选举结果由国民党的蒋万安已四成二的得票率当选,在十二个行政区除了大同区以外都领先,而在同日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三十席,民进党二十一席,台湾民众党四席,新党及社会民主党各一席,其余三席则由无党籍人士取,而在隔年举行的立法委员补选由国民党的王鸿薇对上民进党的吴怡农,最终国民党的王鸿薇以5780票的差距当选,这也是该选区两党得票数最接近的一次。
Remove ads
新北市




无党籍(3)

新北市位处台湾最北端,是国内人口最多的都市[36],同时亦为北部工商业重镇[18],由原台湾省下辖之“台北县”于2010年底升格改制而成[37],由于幅员辽阔,选举人高达三百多万,故号称全国最大票仓[38],是泛绿、泛蓝兵家必争之地[15],原台北县在1987年解严后曾经连续十六年绿色执政[39][40],以往选民结构呈现蓝绿五五比四五,但近期呈现泛蓝小幅领先泛绿的态势[41][42]。由于位于台北市之旁,因此也吸纳众多外来人口,导致新北市的城乡差距拉大、派系山头林立、同乡宗亲势均力敌,成为全国选民性格中最复杂的“小台湾”缩影[43]。
就地域而言,三重、芦洲、新庄、五股、树林、莺歌、金山、平溪为绿营的优势区,石碇、坪林、贡寮为绿营铁票仓;而林口、淡水、三芝、石门、深坑、瑞芳、汐止、中和为蓝营的优势区,永和、新店、乌来为蓝营铁票仓;其余区则为蓝绿势均力敌[44][45]。
台北县在解严前一直是蓝色执政[39],前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更曾任八年台北县长[39]。但在198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甫成立的民进党由尤清击败国民党提名的台大政治系教授李锡锟[46]。在1993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及新党分别推派三重帮的蔡胜邦及李胜峰,而民进党的尤清则在泛蓝分散票源的情况下成功连任[46]。
在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提名苏贞昌参选,但由于尤清任内褒贬不一,因此苏贞昌的选情并不乐观[14]。在选前一日,尤清的门生兼幕僚因贪污被捕,苏贞昌选情告急。但当晚,本有意问鼎县长却因癌症而礼让苏贞昌的立委卢修一,为苏贞昌下跪求票,令许多县民大为感动[14],也让苏贞昌一举击败国民党候选人谢深山与脱党的林志嘉[46]。
苏贞昌在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竞选连任时,面对泛蓝整合提出的候选人王建煊,苏贞昌以四年扎实政绩稳住泛绿基本盘,顺利获得连任,却仅险胜五万多票[46],显示泛蓝在台北县仍有强大实力[14]。在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连战在台北县以五成三的得票率领先[29]。
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罗文嘉参选,而国民党则推出周锡玮参选,此外也有多位无党籍人士参选[29]。在选战之初,各方皆看好罗文嘉当选[47],但在扁政府高捷弊案、双陈上赌场等弊案爆发后,主客易势,选情出现了戏剧性变化,从原本的五五波演变成罗文嘉在民调上明显落后周锡玮[48]。在选前最后一周,周阵营更揭露走路工疑云,民进党回防不及[47],选举结果周锡玮大赢罗文嘉十九万票[29]。除了芦洲、三重、新庄等绿营票仓外,周锡玮在所有的乡镇市胜出,甚至在双和、新店等蓝营票仓的票数几乎领先罗文嘉一倍[46]。
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台北县境内十二个选区中的十个选区成功当选,唯独第二选区(五股、芦洲、三重东区)、第三选区(三重)等两个选区由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29]。而在同年的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台北县取得了六成票数[29]。
Remove ads
新北市时期
在2010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前行政院副院长、前桃园县长朱立伦参选,而民进党则由党主席蔡英文亲征[43]。由于两位候选人均属外来空降,且皆曾担任过行政院副院长及拥有博士学历,再加上两人皆保持理性攻防,因此战况一直陷入胶着,选情也极为紧绷[43]。在竞选过程中,朱立伦主打的“三环三线”,及蔡英文聚焦的“社会政策”、“公办都更”皆引起不少选民的共鸣;不过,在选前之夜所发生的1126枪击事件也对选情造成相当的影响[43]。最后,在种种效应引致下,朱立伦以十一万票、五个百分点的差距胜出,不过朱蔡两人皆拿下超过一百多万票[29]。而在同日举行的直辖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三十席,民进党二十八席,而其余八席则由无党籍人士取得[29]。
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新北市以五成四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在第二选区(五股、芦洲、三重东区)、第三选区(三重)等两个选区胜出,而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则在新北市其余十个选区胜出[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在年初就提名前行政院长游锡堃挑战市长,而时任市长朱立伦直到六月才宣布竞选连任。虽然起步较早,但游锡堃在民调上始终不见起色,不过选举结果,朱立伦仅仅以两万多票微幅差距险胜。除了马政府执政欠佳,亦显现蓝绿阵营在新北市差距不大。而在议员的部分,泛绿也首次在新北市取得过半席次。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蔡英文在新北市以五成四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只在第九选区(双和)和第十一选区(新店、深坑、石碇、坪林、乌来)胜出,而同属泛绿的时代力量提名的黄国昌于第十二选区(金山、万里、汐止、平溪、瑞芳、双溪、贡寮)胜出,其余选区均由民进党成功拿下[29]。
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时任新北市副市长侯友宜,民进党征召曾说过多次不会选的老县长苏贞昌。选战期间,大群馆、张天钦事件、深澳电厂等纷扰,令苏贞昌长期陷于民调低迷的苦战之中,选举结果,侯友宜拿下五成七的选票大获全胜。市政府所在地板桥区苏贞昌输两万多票,蓝营票仓新店区、中和区、永和区侯友宜均胜出超过六成以上;绿营优势区三重区、芦洲区苏仅险胜侯百余至千余票左右,新庄区、树林区及五股区均落后的情形下,结果苏贞昌以二十九万多票的差距大败,此次选举为自新北市升格及民进党创党以来,选举两党差距最大的一次。而在市议会的部分,国民党上升到三十三席,民进党拿下二十五席,无党团结联盟拿下两席,其余八席由无党籍人士取得,泛蓝成功夺回失去四年的议会控制权。
在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蔡英文在新北市以超过五成六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除了候选人洪孟楷击败时任立委吕孙绫夺回第一选区(淡水、八里、三芝、石门、林口、泰山)及第九、第十一选区的立委连任,并无其他席位,原由时代力量党籍黄国昌代表的第十二选区则由民进党候选人赖品妤当选,其余选区的民进党籍现任立委均成功连任。[29]
在2021年四大公投中,泛蓝所主张的同意,大致上与泛绿所主张的不同意打成平手。[35]
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时任新北市市市长侯友宜,民进党征召林佳龙,选举结果,侯友宜拿下六成二的选票成功连任。虽然得票数大约只比四年前少一万,但在全市29个行政区当中都皆胜出,而在市议会的部分,国民党下降到三十二席,民进党拿下二十八席,无党团结联盟拿下两席,台湾民众党拿下一席,其余三席由无党籍人士取得。
基隆市

基隆市位于台湾东北角,古称鸡笼,曾是万商云集的台湾北玄关。长年国民党执政,以往泛蓝基本盘极高,政党版图约为蓝绿七比三,就地区而言,全市皆为蓝营优势区,尤其信义、暖暖为蓝营铁票仓。受社会观念变迁影响,近期则呈现泛蓝小幅领先的态势[4]。然而,本市选举史上,政党光谱却相当多元,民社党、民进党曾分别于1960年代、1990年代夺得本市执政权。而亲民党亦曾于2000年代,两度于本市立委大选,超越蓝绿两大阵营,高居各党得票之首。而势力雄厚的国民党,则未随着各政党潮起潮落,多年来,一直在全市保有稳定的票源结构。基隆市社会结构相当特殊,外来人口影响力较大,其中外省族群票源偏向泛蓝,宜兰同乡会则较为倾向泛绿[18]。
自1950年实施地方自治,市长开放民选之后,除第四届及第五届选举由民社党的林番王胜出之外,基隆市即长期蓝色执政,至1990年代台湾民主改革开放后仍无改变[39]。此现象直至1997年,才由前绿委李进勇打破[40]。
在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时,国民党提名时任省议员刘文雄,而同党的议长许财利则违反党纪参选造成泛蓝分裂,导致民进党提名的李进勇以四成三的票数当选市长[29][49]。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时,泛蓝整合,当时已加入亲民党的刘文雄参选立法委员,获国民党提名的许财利则以五成八的票数击败寻求连任的李进勇[50]
但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时,时任立委刘文雄坚持参选基隆市长,并获亲民党提名,与参选连任的许财利竞争,泛蓝因而分裂[51]。另一方面,时任民进党立委王拓退选,与台联共推陈建铭参选,泛绿因而整合[51]。尽管重演泛蓝分裂对上泛绿团结,但最后在马英九站台支持的效应下,许财利仍以四成余票数成功连任,击败得票三成余的陈建铭与二成余的刘文雄[29]。
然而2006年,许财利因涉入基隆市公车处购地弊案被判有罪,遭国民党开除党籍[52],并在隔年骤逝[53]。2007年基隆市市长补选时,时任国民党议长张通荣与时任亲民党立委刘文雄原均同意以民调决定代表泛蓝参选,惟最后仍无法成功整合[54]。尽管泛蓝再次分裂,补选结果仍由张以近五成但未过半得票数当选,且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刘亦获近三成票数,而民进党提名的施世明仅获两成余票数[29]。
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及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泛蓝在基隆的得票数均为泛绿两倍以上,基隆亦因此被泛绿视为艰困选区之一[29]。而在200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张通荣参选连任,民进党则征召前行政院长游锡堃的重要幕僚林右昌,从事电信业的李步辉则以无党籍身份参选[55]。最后,张通荣以五成五的票数顺利连任,击败得票四成二的林右昌[29]。
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基隆市以五成九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谢国梁则以五成二的票数当选连任[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时,国民党提名时任议长黄景泰对上民进党提名卷土重来的林右昌。选战初期两人民调陷入胶着,但在选前半年黄景泰涉入关说案,使民调一面倒向林右昌,遂使国民党撤销提名,改征召移民署署长谢立功参选,但是黄景泰依然坚持以无党籍参选到底。由于马政府政绩欠佳加上泛蓝票源分散。林氏以过半数超过十万票当选,成功把基隆变为绿地,并立下民进党在基隆最高得票率和得票数[29]。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在基隆市以四成八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蔡适应则以四成一的票数当选[29]。
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时,国民党再度提名谢立功卷土重来挑战寻求连任的民进党籍市长林右昌。即使大环境不佳,但林右昌对比国民党后期施政无力的情况励精图治,仍以五成四的得票率成功在蓝大于绿的基隆市连任成功,并凭借四年来在东岸港口都市改造的坚实政绩,甚至打破了民进党在基隆的最高得票率和得票数。[29]。
在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蔡英文在基隆市以近五成一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时任立委蔡适应以超过四成七的得票率成功连任。[29]
宜兰县



无党籍 (9)

正神名党 (1)
宜兰县位于台湾东北部,素有“民主圣地”之称,本县选民结构绿大于蓝,泛绿领先泛蓝约五个百分点左右,尤其在宜兰县长选举中更是呈现泛绿长期胜选的局面[4]。就地域而言,以兰阳溪南北区分为溪南、溪北两区。两地早期曾为泛蓝地方派系势力范围分界线。就行政区而言,蓝营在头城较具优势,大同、南澳为铁票仓,绿营在其余地区皆有优势,尤其冬山、三星、五结、壮围、 员山为铁票仓。近年来,溪南以绿营支持者较多,多位绿营政治人物出自本区。溪北以蓝营支持者较多,蓝营政治人物出自本区域较多[56]。
本县选举史上,党外、泛绿香火不断,自1950年代首届省议会选举起至1998年冻省,除第五届省议会,宜兰便一直产生党外省议员。 民进党创党大老林义雄,以及蒋中正时代就以推动民主知名的郭雨新皆来自宜兰[57]。1980年代起,党外人士及泛绿人士更进一步入主县府,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宜兰县在1980年代以前,由于党国威权的时代背景,均为蓝色执政[39]。自1981年起,当时仍为党外的陈定南及民进党的游锡堃与刘守成均成功当选及连任,前后共六届三任泛绿人士主政宜兰[39]。由于这种特殊现象,泛绿人士往往称宜兰县为“民主圣地”[57]。
然而,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时任宜兰市长吕国华参选,民进党则提名前法务部长陈定南回锅参选[58]。在当时甫接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强力辅选下,适逢泛绿支持度因扁政府执政表现不佳下滑,吕以八千多票微幅差距险胜,成为解严后首位蓝营宜兰县长[39][59]。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及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泛蓝在宜兰的得票数均维持相若水准,尽管略微高于泛绿,但差距极小[29]。
在200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民进党征召时任罗东镇长林聪贤参选,而国民党则提名吕国华参选连任[60]。最后,林聪贤以五成四的得票率当选;而在四年前以八千多票微幅之差夺得县长宝座的吕国华,却以二万一千多票差距落败[29]。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蔡英文在宜兰县以五成三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陈欧珀则以过半票数击败时任国民党立委林建荣[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征召国健署署长邱淑媞参选,而民进党则提名林聪贤参选连任。林聪贤在宜兰市、头城、苏澳蓝营票仓领先邱淑媞,溪南绿营票仓林聪贤的票数大幅领先邱淑媞,溪北蓝营票仓林聪贤的票数也领先邱淑媞,大同、南澳等蓝营票仓则以些微票数落后,林聪贤以六成四的得票率,获得16万0253票当选。由于这五年来林聪贤的施政满意度良好,并创下民进党有史以来在宜兰县最高的得票数及得票率。同日举行乡镇市长选举,民进党江聪渊攻下蓝营票仓宜兰市成为第二位绿营宜兰市长。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在宜兰县以六成二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陈欧珀则以五成四的票数当选[29]。
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时任罗东镇长林姿妙参选,而民进党则提名立委陈欧珀。由于国民党候选人林姿妙在这四年罗东镇长任内勤走基层,足印遍布全县,而代理县长陈金德的强横施政作风令民进党在选情上扣分,且在选战初期多次传出其有意挑战真除县长,与民进党当时初选唯一的候选人陈欧珀屡传不合,泛绿内部的整合问题时有所闻,到选战后期陈金德才与陈欧珀合体助选,加上受到于中央执政不力的影响、1124灭东厂的号召等议题,使得民进党在长期独大的宜兰县失去支持,票源难以巩固。选举结果,林姿妙以四成九的得票率,两万八千票的差距击败陈欧珀三成八的得票率,成为宜兰县首位女性县长,宜兰县也在九年后再现蓝天。陈欧珀只有在自己的家乡员山乡以300余票的些微差距险胜,所获得的票数及百分比也是民进党创党以来在宜兰县长选举中的最低纪录。
桃园市




无党籍 (10)
桃园市位于台湾西北部,由原台湾省下辖之“桃园县”于2014年底升格改制而成。由于毗邻台北都会区,桃园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县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园中坜都会区[61]。本是蓝营优势选区,过去泛蓝领先泛绿十几个百分点左右,但近期呈现泛绿小幅领先的态势[4]。就地域而言,桃园呈现“北闽南客”的社会结构,早期曾有桃园县长、桃园县议长“南客家北闽南轮流当政”的不成文传统。而特殊的社会结构,亦造就宗亲、族群、政党、派系等力量,盘根错节的关系,左右各项选举[18]。
势力雄厚的泛蓝,过去在全县长期保有稳定的票源结构,泛绿票源主要集中于滨海。虽然本县历届选举以泛蓝胜选为多,然而党外、泛绿亦曾在本县潮起潮落。在1970年代末期,中坜事件暴发后,党外“桃园帮”曾接连在公职选举大胜,同时掌握本县执政权,及过半省议员席次,在戒严时期极为罕见。1990年代末期,泛绿亦曾两度入主县府,且在2014年底之后声势大胜以往。绿营占有优势的地区包括新屋、观音、大园,而蓝营在杨梅、平镇、八德占有优势,中坜、龙潭为蓝营铁票仓,复兴更是拥有绝对优势。而在2014年后原具有泛蓝优势的桃园区及龟山选票逐渐移动至绿营。在2018年市长选举绿营更是史无前例地夺下桃园全数行政区,连深蓝票仓复兴也夺下过半选票。[18]。
- 桃园县时期
桃园县在过去曾经长期蓝色执政,在前十二届县长选举中,除了197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由当时仍为党外的许信良胜出之外,其余十一届皆由国民党人士当选[26][39]。
然而,国民党时任县长刘邦友于1996年被谋杀后,由民进党吕秀莲在1997年桃园县长补选中出线当选县长[40]。而在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吕秀莲则以五成六的票数击败国民党陈根德连任成功[29]。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时,国民党提名的朱立伦击败民进党提名的彭绍瑾当选县长[29]。
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朱立伦以六成余的得票成功连任,赢过民进党提名的时任台盐董事长郑宝清[29]。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桃园县境内的六个选区均成功当选,且在其中五个选区获得六成以上得票[29]。同年的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马英九在桃园亦囊括超过六成之票数[29]。
在200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前党主席吴伯雄之子、时任立委吴志扬,而民进党直到10月选举登记截止的前一刻,才征召前行政院新闻局局长郑文灿出马角逐。最后,吴志扬仅以不到五万票的微幅之差惨胜[62]。而在2010年桃园县第二选举区立法委员缺额补选中,民进党提名的郭荣宗以近六成的票数击败国民党提名的陈丽玲[29]。之后在2010年桃园县第三选举区立法委员缺额补选中,民进党征召的黄仁杼则以近五成得票数当选[29]。
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桃园县以五成七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桃园县境内的六个选区均成功当选,而民进党的两位时任立委皆连任失败[29]。
- 桃园市时期: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由于马政府执政不力,以及桃园县副县长贪渎案和桃园航空城弊案等因素,选前被外界看好连任的吴志扬竟以近三万票的微幅之差败给了卷土重来的民进党候选人郑文灿,也让桃园在2001年后再度变绿地。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在桃园市以五成一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郑运鹏、陈赖素美、郑宝清及原为中国国民党但是脱党参选的合作盟友赵正宇分别于第一选区(桃园大桧溪、芦竹、龟山)、第二选区(杨梅、大园、新屋、观音)、第四选区(桃园)、第六选区(中坜华勋、大溪、八德、复兴)等选区胜出外,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其余两个选区当选[29]。
在2018年中华民国直辖市长及县市长选举中,分裂投票的现象十分显著。市长选举部分民进党籍的郑文灿横扫所有行政区以得票率为53.46%成功连任,国民党籍的陈学圣得票率为39.42%。市议员选举部分民进党的得票率为30.50%(当选18席),国民党的得票率为42.69%(当选32席,议会席次过半)。
在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蔡英文在桃园市以近五成五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郑运鹏、黄世杰及无党籍盟友赵正宇在第一、第二、第六选区胜出,国民党的鲁明哲、万美玲、吕玉玲则于第三、第四、第五选区当选。[29]
新竹县


新竹县位于台湾西北部,曾为当地开发最早的竹堑,后随着竹科的设立,而成为高科技产业重镇;本县原被视为各县市中泛蓝基本盘极高者,基本盘曾为蓝绿七比三,但近期已呈现蓝绿六四比的情况;由于当地政治生态主要由宗亲势力主导,因此新竹县过去亦曾经分别由蓝绿两阵营执政过[4]。
闽客两大族群的地方政治领袖与支持者,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激烈械斗的纪录,地方选举也呈现壁垒分明的政治生态。其中市区河洛人居多,郊区多为客家人。然而,随着1982年,新竹县市分治,全县地方生态重组,客家人成为本县最大族群,宗亲势力亦超越地方派系影响。本县在戒严时期曾产生一位党外县长;1980年代末期,民进党成立后,曾展开了长达三届十二年的执政。全县皆为蓝营优势区,尤其在五峰、尖石、竹东、横山拥有绝对优势,湖口、关西、芎林、宝山、北埔为铁票仓。[29]
新竹县在戒严时期,除第六届县长刘榭熏为党外人士之外,即长期国民党执政[39]。然而在198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客家大老范振宗代表甫成立的民进党参选,并顺利当选[39]。而在1993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范振宗则以过半票数顺利连任[63]。
在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郑永金,但同党的邱镜淳脱党参选,最后由民进党提名的林光华胜出[29]。2001年,郑邱两人又再次争雄,国民党唯有征召邱镜淳参选立委,并在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打出“郑永金四年执政后,提名邱镜淳”的口号[64]。结果,郑永金击败林光华当选县长,国民党也把绿色执政十二年的新竹县再度收复[64]。此后,郑邱两人在新竹县各大选战虽维持表面和谐,但私底下仍不停较劲[65]。尽管泛蓝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未再分裂,且在新竹县获得极高票数,唯选举期间仍常有郑邱两人不和的传闻[29]。
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转投亲民党的邱镜淳希望藉国亲联盟争取代表泛蓝再参选县长,时任台湾省主席林光华获民进党提名并重披战袍,但后来国亲共推郑永金出战,郑也以高于林的两倍票数成功连任县长[29]。而邱镜淳也在选后重回国民党[66]。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时,时任立委的邱镜淳、叶芳雄两人及郑永金夫人郑宋丽华皆有意参选[67],但初选后泛蓝成功协调并提名邱,由于民进党在该次选举并未推派任何人选,邱遂以全国最高票当选[29]。同年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马英九亦在新竹县囊括了七成余的高票[29]。
在200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时任立委邱镜淳,而时任议长张碧琴则脱党参选[68]。在民进党方面则征召曾任桃园区域立委彭绍瑾参选[68]。由于此次选举蓝绿双方皆陷入分裂状态,故选情格外激烈。在选战中,国民党时任县长郑永金、民进党籍前县长林光华及后改投亲民党的前县长陈进兴皆表态支持张碧琴[69],而过去曾为民进党籍前县长范振宗则表态支持邱镜淳[65][65]。最后在三强鼎立的状态下,邱镜淳以一万多票微幅之差险胜彭绍瑾,而张碧琴则以九百多票微幅之差,位居第三名[70][71][72]。不过在2010年新竹县选举区立法委员缺额补选中,民进党提名的彭绍瑾以五成六的的票数击败国民党提名的郑永堂[29]。
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马英九在新竹县以六成六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徐欣莹则以六成二的票数击败民进党时任立委彭绍瑾[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邱镜淳参选连任,而国民党前县长郑永金脱党参选,并获得民进党及后改投亲民党前县长陈进兴支持。最后邱镜淳以不足六千票微幅之差险胜连任。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蔡英文在新竹县以四成三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由国民党提名的林为洲、以无党籍参选且获民进党支持的前县长郑永金以及新成立民国党的新竹县议员邱靖雅三强角逐,最后林为洲以三成七的票数险胜得票率三成四的郑永金[29];邱靖雅则拿下两成五的选票,成绩不俗。
虽然近两年以来徐欣莹勤跑新竹县基层。而国民党候选人杨文科虽为副县长,但从未参选过。加上国民党初选时的争议,濒临整合失败,使徐欣莹的民调一直领先。选前最后一周民进党紧咬徐欣莹的协助派白米争议,指责徐贿选,间接令徐得票下降,使杨文科得以一万多票的差距当选。徐欣莹仅在其经营竹北及新丰小胜,其他地区亦未能拉近与杨文科的差距。


新竹市


新竹市位于台湾西北部沿海地区,于1982年升格为省辖市。随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吸引了大批国内与国际厂商的投资,及许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带动新竹市的发展与人口成长。本市客家人及外省人居住相对集中,对政治生态具有重大影响[18]。
新竹市原本为泛蓝基本盘极高的地区,泛蓝领先泛绿十几个百分点左右,唯近期呈现泛绿小幅领先的态势;由于经济与都市化的发展,及高学历人口的流入,本市传统地方派系也随着式微,转由政党、理念、宗亲主导当地选举,北区、东区为蓝营优势区,香山蓝绿势均力敌[4]。
本市选举史上,政党光谱相当多元,执政权曾在蓝绿间数度轮替,党外力量亦曾潮起潮落。1980年代初期,新竹市曾为党外重镇,“施家班”势力如日中天。在全盛时期,家族成员曾同时掌握市府、及本市唯一一席省议员。经过激烈竞争,国民党迟至1985年,方首度夺得(升格省辖市后的)执政权。民进党亦于1990年代末期,首度夺得市长宝座。亲民党则于2001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时,一举超越蓝绿阵营,高居各党得票之首。2010年代初期,市议会龙头,更首度由第三势力,无党籍“新民意问政联盟”掌握[18]。
在新竹市即将升格为省辖市之前,党外人士施性忠于1982年省辖市市长选举中胜出,升格后成为首任省辖市长。然而,由于施性忠在任内因案停职,并三度向时任台湾省主席李登辉请辞获准,导致新竹市长一职,于1984年进行补选。尽管当年以官司纠缠之身投入选举,施性忠最终仍然再度高票当选市长。[18]不过在198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上下全力支持的提名人任富勇,在激烈的竞选过程中,以四千票微幅差距险胜施性忠之兄施性融[18]。
在198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1989年中华民国省市议员选举及1989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三项公职选举中,党外势力“施家班”与甫成立的民进党结合,一抗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18]。但最后由于在选战关键时刻,“施家班”内部发生严重内讧,导致泛绿票源分散,“施家班”与民进党也因此在此次选举中大败;而国民党提名的市长候选人童胜男、省议员候选人张蔡美及立委候选人许武胜皆顺利当选[18]。在败选后,“施家班”成员多数退出政坛,而其势力也自此式微[18]。在1993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童胜男则顺利连任[18]。
在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蔡仁坚因获新党大老许历农站台支持而以五成六的票数当选[29][64],唯国民党在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时提名时任立委林政则击败蔡而当选[29],并在2005年中华民国县市长暨县市议员选举中以近七成的高票成功连任[29]。由于林政则屡屡在各项评鉴中取得高分,且多次获得全国最佳县市长的殊荣,因此在新竹市颇受好评[73]。
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吕学樟以六成得票顺利连任[29]。同年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马英九亦在新竹市取得了六成余的高票[29]。而在2009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许明财则以五成六的得票击败民进党提名的刘俊秀[29]。在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马英九在新竹市以五成七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吕学樟的得票率则下滑至五成三,不过仍然顺利连任[29]。
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提名许明财参选连任,民进党则推派时任市议员林智坚转战市长,而争取民进党提名未果的前市长蔡仁坚则表态以无党籍参选到底。由于马政府执政不利拖垮国民党选情,选举结果由林智坚以一千余票微幅差距险胜寻求连任且民调一路领先的许明财,而蔡仁坚则获得四万余票,位居第三名。自2001年后新竹市再度成为绿地。 在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在新竹市以五成一的得票率领先[29]。而在同日举行的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柯建铭则以四成一的票数当选[29]。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