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地理

区域地理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地理
Remove ads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a],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四位(參見國家面積列表)。其中陸地面積為世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參見國家陸地面積列表)。

快速預覽 中國地理, 洲 ...
中國地理和氣候
Thumb
中國本部藝術地圖(1932年)。

中國疆域東西跨越62、五個時區,約5200公里,最東端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也有「最東端是黑瞎子島中國控制區」的說法[5]),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使用統一東八區時間;南北跨越近50,約5500公里。從北到南瀕臨的海洋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島嶼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6]最南端的為南海的海南島;最大的群島舟山群島山東半島為最大的半島,其次為遼東半島渤海瓊州海峽為中國的內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7]。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23個、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另外還有2個特別行政區,位於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8]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國幾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沙漠等。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區僅占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達65%,全世界8000公尺以上的12座山峰中國就有7座;山脈多呈東西和西北一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橫斷山山脈,與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亦有不同數據為8844公尺)公尺,為世界第一高峰[9],位於吐魯番盆地艾丁湖海拔-155米為最低點[10]。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為面積最大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中國陸地的河流湖泊眾多,但它們主要屬於太平洋海洋水系,這決定了水流向東的基本走向;其次西南部部分區域屬於印度洋水系,西部部分地區存在內陸獨立水系;西北部幾條河流屬於北冰洋水系。河流分為外流河與和內流河,南部、東部和北部河流均為外流河,南方河流水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為中國最大內流河。長江黃河黑龍江分別為中國第一、二和三大河流,其中長江為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國湖泊眾多,主要分布於南部和西部,五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均分布於長江流域青海湖為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納木錯為第二大鹹水湖[11]

秦嶺-淮河構成的連線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與氣候的分界線,但人們習慣上以黃河作為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由於地形和位置差異,大致分為三大自然區,一是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區,二是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為主的西北乾旱區,三是以高寒凍土、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區,被稱為世界屋脊。

Remove ads

疆域概況

中國位於東北半球。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中國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公里,東隔黃海東海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呂宋島隔海相望,南隔南海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相望。沿海面積在500平方公尺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

  • 地理坐標:東經73°至東經135°,北緯3°至北緯53°

疆域演變

中國華夏族最早活躍於中原一帶,其他地帶則分佈著東夷百越匈奴鮮卑等族人。以後中國的疆域逐漸擴大,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被接納為華夏的組成。秦帝國的大統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主要基礎,並把疆域擴張到珠江流域兩漢西晉則讓西域臣服。之後中國進入長期南北分裂的南北朝時代,直到隋朝才結束這幾百年的分裂。在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展,最遠到達中亞外興安嶺地帶。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宋遼金夏並立,北宋形成的疆域已經大大縮小。直至元朝時期疆域再次擴張,控制了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新疆東部和西伯利亞南部的部分地區。明朝時中國的疆界又回縮到兩京十三省清朝前期通過領土擴張到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奠定了現代中國領土的基礎。清末,在清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割讓了包括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外東北台灣等地給列強;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曾一度佔據東北地區,而後於二戰結束後收回東北地區,台灣也被移交給中華民國。隨後中華民國政府根據蒙古公投結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兩岸分治,除中蒙兩國大致以戈壁為界外,中國大陸與其他鄰國的邊界與民國時期大致相同。[b]以下對於中國疆界之介紹將著重在當今的範圍論述,其餘時期的地理概念則可參看各朝代之歷史。

Remove ads

國土概況

中國國土面積(包括陸地和內水,不包括領海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另有海洋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居全球第3或第4位,陸上國界線長為22,117公里,大陸海岸線長約18,000公里。中國的地理極點如下:

更多資訊 中國邊境線, 爭議 ...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的
海事索賠規定
領海 12海里
大陸架 200海里或者到大陸邊緣
毗鄰區 24海里
專屬經濟區 200海里

區域地理

區域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國劃分為

Thumb
中國地理分區
  •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 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 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 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 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 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 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也有一種較傳統的分法,將中國分為中國本部滿洲(東北)、新疆、蒙古、青藏等區域。這則是按照人文地理與民族分布劃分的。由於被視作有分裂國家的行為,近年已經較少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故總理周恩來曾把當時中國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編成一首七言詩,以便記憶(海南省及重慶市當時分別屬於廣東省及四川省,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則尚未回歸):[14]

兩湖兩廣兩河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五江雲貴福吉安(江蘇浙江江西黑龍江新疆雲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四西二寧青甘陝(四川西藏寧夏遼寧青海甘肅陝西

還有內台北上天(內蒙古台灣北京上海天津

Remove ads

南北分界

中國的北方南方分界線(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為秦嶺-淮河線秦嶺淮河以北的地方,在中國區域地理上稱為北方,以南的地方稱為南方。北方大致包括地域上的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三北」)。南方大致包括地域上的西南地區中南地區華東地區

東西分界

中國的東部西部分界線為黑河-騰衝線黑河騰衝之間連線以東的地方,在中國區域地理上稱為東部,以西的地方稱為西部。東部大致包括地域上的東北地區、華北地區、中南地區和華東地區。西部大致包括地域上的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東部的人口要遠遠超過西部,經濟也要比西部發達很多。

四大地理區域

根據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中國可以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15][16][17]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黃海,是中國季風區的北部地區,位於1月份0°C等溫線和800mm等降水量線以北。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p]、安徽北部[q]。面積約占全國的20%,人口約占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中國朝鮮族等。

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關中平原,均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產區。本區400至800毫米的年降水量決定了區內農業以旱作為主。因氣候關係,長城以北的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而長城以南則可以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蕎麥、甘薯、穀子等農作物。另外,區內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被認為是中國森林資源的「寶庫」。

南方地區
Thumb
廣西陽朔附近的喀斯特地貌
Thumb
吉林省長白山北坡,靠近朝鮮邊境。
Thumb
甘肅省敦煌附近的戈壁灘沙丘。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位於1月份0°C等溫線和800mm等降水量線以南。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青藏高原以東,東與南面臨東海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占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本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5%,人口約占全國的55%,其中漢族占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等省,人數較多的為壯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等。區內的雲南省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本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區內的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則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蒙新地區

蒙新地區通常簡稱「西北」或「大西北」。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崑崙山脈一線以北,包括陝西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30%,但人口只占全國的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漢族約占全區人口的2/3,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西北地區屬於非季風區,深居內陸,4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乾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本區河流稀少,且大多數為內流河;受乾旱氣候影響,區內城市多分布於河流沿岸和綠洲上。本區是中國的主要牧區,其所出產的畜產品在國內占據突出地位。內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場乃重要畜牧基地。本區礦產資源甚為豐富。

Thumb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的巴彥布拉克草原。
青藏地區
Thumb
完全在中國境內的最高峰是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喜馬拉雅山的希夏邦馬峰(8013米,第14名)。
Thumb
中尼邊境的靠近西藏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的北坡。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面積約占全國的25%,但人口僅占全國的1%。本區的主體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區內的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本區是亞洲很多大江大河的源頭,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等。本區擁有大量珍稀動物,如熟知的藏羚羊等。本區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除青海省東北部漢族人較多外,大部分地區人口以藏族為主。藏族人民多信仰藏傳佛教。

本區的農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小麥等。本區還是中國一重要牧區,主要的牲畜有氂牛、藏綿羊、藏山羊等。

Remove ads

地形地貌

Thumb
中國地形圖

中國地形比較複雜。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

第一級階梯

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勢最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

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為界,向東向北下降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

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為界,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多為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中國山區廣闊,山地高原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長江為中國第一大河,其他主要河流有黃河珠江黑龍江淮河等。各類地形面積比重為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Thumb
屬於東南丘陵地區的武夷山

中國陸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艾丁湖,海拔為-154米;最高的地方是位於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地形對氣候、河流的影響

地形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氣溫越低。例如,青藏高原緯度長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當,但是海拔卻高出4000米以上,雲量少,空氣稀薄,而太陽的削弱作用弱,大氣逆輻射也較弱,因此,青藏高原的氣溫比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氣溫低得多。中國大陸東部的許多山地的降水量比平原的多,因為山地的一側多迎夏季風的來向,形成豐富的地形雨;反之,背風坡一側則降水少。中國大陸的許多高大的山脈兩側的氣候是截然不同的。如秦嶺東西橫亙在陝西南部,冬季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而夏季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這使其南面的漢中盆地與背面的渭河平原在氣溫、降水等多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因而秦嶺是中國氣候的重要分界線。

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使許多大河東流入海;許多山脈成為河流的分水嶺,影響到河流的流域範圍。河流在地勢階梯的過渡地帶中,形成了巨大落差。峽谷,急流的形成也與中國大陸的地形有密切關係,河流水能資源的蘊藏量常與降水,與地形有關。對植被的影響一方面反映在山脈的陽坡和陰坡植被的差異上,另一方面則反映在植被隨海拔增高而發生的有規律的垂直變化上。

Thumb
位於黃河中遊河段的壺口瀑布
Remove ads

陸地地形

山脈

中國主要的山脈有天山陰山山脈(東西走向)、崑崙山秦嶺山脈(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脈(東西走向)、南嶺山脈(東西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脈(東北—西南走向)、長白山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祁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燕山(東西走向)、大巴山脈(東西走向)、大別山(東西走向)、橫斷山脈(南北走向)、祁連山脈(東西走向)、岡底斯山脈(弧形山脈)、阿爾金山脈(東西走向)和巴顏喀拉山脈(東西走向)。

高原

中國主要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帕米爾高原

盆地

中國主要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魯番窪地

丘陵

中國的主要丘陵有兩廣丘陵山東丘陵浙閩丘陵

平原

中國主要的平原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川西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河套平原等。

沙漠
Thumb
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主要的沙漠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漠

島嶼

中國主要的海洋島嶼海南島崇明島長山群島廟島列島舟山群島平潭島萬山群島香港島大嶼山潿洲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河流島嶼則有珍寶島黑瞎子島青海湖鳥島太湖列島千島湖列島、湘江橘子洲及長江各江洲(崇明島也可列作江洲)等。

半島

中國三大半島為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Remove ads

水文

海洋水文

中國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面向太平洋的海域有時被稱作菲律賓海

中國的海灣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杭州灣北部灣

中國有介於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渤海海峽雷州半島海南島(別稱瓊州)的瓊州海峽香港新界香港島大嶼山以及其它小島嶼之間的各個海峽(統稱為香港海峽),福建省台灣台灣海峽

陸地水文與淡水資源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占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過去由於缺乏保養,很多河段已經斷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整治了運河,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山東省濟寧市以北斷航),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湖泊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江河/河流

中國內陸地區按照水系,主要有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內流河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運河京杭運河靈渠

更多資訊 河流名稱, 長度 (公里) ...

湖泊

更多資訊 湖名, 所在省區 ...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湖泊如:淡水湖巢湖博斯騰湖,干湖羅布泊時令湖瑪爾蓋茶卡等。

Thumb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濕地
Thumb
雲南省瀘沽湖景區

氣候

Thumb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控區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

中國的氣候主要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因地勢的多變而形成複雜的氣候。以400mm等年降水量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為大致的地理界線,區分西北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東部季風區和青藏高寒區。

東部季風區

理論意義上的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為界,內部地形單元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山東丘陵和江南丘陵。 因為緯度的不同,又可分為熱帶、副熱帶、溫帶等三個季風氣候區。

氣溫

中國南北方向跨緯度較大,南北氣溫有一定的差異。冬季,中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市(-27.9°C)與三亞市(22.3°C)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達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各地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中國冬季溫度最低的地方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1月平均氣溫為-27.9℃,極端最低氣溫-53℃ [19];溫度最高的地方在海南省三沙市珊瑚島,1月平均氣溫為23.9℃。中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三堡鄉,7月平均氣溫為33.1℃,極端最高氣溫52.2℃ [20][21][22]

大氣污染

降水量

Thumb
中國年均降水量圖

中國各地降水差別很大,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區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沿秦嶺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的最低紀錄出現在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年均降水量5.9毫米,年降水天數不足10天,1968年僅為0.5毫米。有關年降水量最高紀錄則根據中台兩地政府對領土主張要求不同而不同,中國大陸地區一般認為台灣的火燒寮為中國降水量最高地區。[23]

自然資源

中國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許多自然資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中國人均自然資源相對短缺。根據《2004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24]發布的資料顯示(不含港澳),中國耕地122.4443萬平方公里,園地11.2878萬平方公里,林地23.5047萬平方公里,牧草地262.7068萬平方公里,其他農用地25.5327萬平方公里,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7284萬平方公里,交通運輸用地2.2332萬平方公里,水利設施用地3.5895萬平方公里,其餘為未利用地。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

礦產資源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擁有豐富的煤礦鐵礦錫礦鎢礦銻礦錳礦鉬礦釩礦磁鐵礦鋁礦鉛礦鋅礦鈾礦石油天然氣,以及世界上最大量的水能

石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石油產量迅速增長。1949年,中國年產原油12萬噸,屬「貧油國」之列。1985年,石油年產量突破1億噸,進入世界主要產油國之列。到2000年,原油產量連年穩定在1.6億噸。

在1993年以前,石油一度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為國家創收大量外匯。原油出口量從1970年的190萬噸增加到1985年的3000萬噸。從1993年起,中國首次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當年進口石油900多萬噸。2000年,中國進口石油近7000萬噸,花費外匯上百億美元。石油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土地資源

中國各類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而且,中國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問題較為突出。

中國為保護土地資源,制定並頒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並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耕地
Thumb
雲南元陽梯田於2013年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
Thumb
寧夏境內的河西走廊地帶

中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及低緩丘陵地區,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0%以上,耕地占國土資源的13.5%,耕地面積總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5]人均耕地現在已降到中國歷史上的最低值,中國正在用7%的世界耕地養活著22%的世界人口。2007年中國「兩會」期間,宣稱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

中國耕地主要集中於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南方地區的耕地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的則以旱地為主。東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高粱亞麻甜菜;華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層深厚,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湖泊分布密集,是水稻淡水魚類產區,並且盛產茶葉桑蠶;四川盆地多為紫色土壤,主產水稻油菜甘蔗;珠江三角洲盛產水稻,每年可收穫二至三次[26]

土地使用率:(2001年)

  • 耕地面積: 15.4%
  • 長期作物:1.25%
  • 其他:83.35%

水田:

  • 525,800平方千米(1998年)
森林

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27]結果,中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20.36%,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外,全國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積61.6884萬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積列世界各國首位。

中國天然林主要分布於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這一帶主產紅松落葉松黃花松針葉林白樺柞樹水曲柳楊樹榆樹闊葉林;其次為西南天然林區,該區主產雲杉冷杉雲南松,還有珍貴的柚木紫檀紅木等;雲南省西雙版納為中國少有的熱帶闊葉林區,森林植物多達5000餘種。

草地

中國的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中國可利用草地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2.6%。

建築用地和內陸水域

工、礦、交通、城市用地和內陸水域等占國土資源的15.7%。

難利用土地

難利用土地占國土資源的21.6%。

水資源

Thumb
都江堰魚嘴

總體來說,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中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4位,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110位之後。

缺水狀況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且存在不斷加劇的趨勢。全國約670個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10多個。

受季風氣候影響,中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夏季,中國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漲;冬、春季則降水少,河流進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乾涸。南方水資源占全國的80%以上,北方僅占20%不到。

中國政府為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興建水庫並實施了多項跨流域調水工程。

自然災害

中國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其中氣象災害包括旱澇颱風寒潮,而地質災害包括海嘯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為旱澇,原因為夏季風的不穩定。

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來自生產煤造成的酸雨空氣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北方嚴重缺;未經處理的廢物排放造成的水污染;過度的森林開採;估計自1949年以後土壤侵蝕和經濟發展使農業用地減少了1-5倍;土地荒漠化;瀕危物種的販賣。

保護區管理

加入的環境問題的國際條約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