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閩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閩菜,又稱福建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根據地域分為海路菜(福州菜、莆田菜、閩南菜)和山路菜(閩北菜、客家菜)兩種類型,其中以省城福州菜為閩菜的代表[1][2]。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使閩人長於烹飪海鮮,而福建境內山巒起伏,叢林茂密,氣候溫暖,故山珍,蔬果,野味也極為豐富,加以地形複雜多變,使得閩菜極為多元化。其中福建的福州、泉州、廈門等地長期為東洋、南洋乃至西亞與東亞海上交通的樞紐,故閩菜的食材和技術都深受這些海外地區的影響。而福建歷史上長期地狹人稠,種植茶 、甘蔗、菸草、水果等經濟作物的歷史也長,主糧稻米、 小麥多無法自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閩菜,特別是小吃的面貌。閩菜除了一般調味料外,還有蝦油、蝦醬、酸杏等;又較突出『糟』味,有紅糟、白糟、糟等之別,味道方面,注重清鮮、酸、甜、鹹、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製湯則有『一湯十變』之譽,烹調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著名的菜餚有佛跳牆、扁肉燕、福州魚丸、醉排骨、荔枝肉、紅糟雞、閩生果、淡糟香螺片、雞湯汆海蚌等。由於歷史上的閩人在數百年來向海外的持續移民,閩菜為中國菜里在海外影響力最大的菜系之一,特別是對台灣料理的創建有著卓越貢獻,亦影響了日本料理、新加坡菜和馬來西亞菜的發展。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Remove ads
特色
因福建地理在明代設八府,故有「八閩」之稱。其中在福建內陸的建寧、延平、邵武、汀州為上四府(俗稱「上路」);而倚海的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分為下四府(俗稱「下路」)。劉立身認為:「下四府與上四府地理特徵不同,物產不同,氣候不一,其飲食特點也不相同,故把閩菜分為下四府與上四府二路菜,較為妥當。」而因下四府倚海,且俗稱「下路」,上四府負山,且俗稱「上路」,故下四府菜又稱做「海路菜」或「下府菜」,上四府菜又稱做「山路菜」或「上府菜」[3]。
- 閩北菜:因受隔壁江西菜影響,辣味菜式較多,但也有許多口味清淡的傳統菜色。食材以河鮮,野味,蔬果菌菇為主,善用草藥和蒸,燉技法,鄉土氣息濃厚。
- 客家菜(閩西菜):客家菜的分支,稍偏鹹辣,具有濃厚的山區風味。客家菜一大特徵是對於肉類食材的使用並無忌諱,其菜餚中就包括有不少其它類型閩菜一般不會用到的狗肉、貓肉、鼠肉等食材。對豆腐的烹法也獨具一格,有釀豆腐,燜豆腐,豆腐丸,豆腐餃等多種名菜。
劉立身對此的說法是:「海路菜含福州[4]、閩東、閩南與閩北部分地區;山路菜含閩北和閩西大部分地區以及閩東、閩南的山區縣區。福州、閩東、閩南地處沿江靠海,春冬溫暖,夏秋炎熱,烹飪的原料以海鮮、河鮮為主,其特色可歸納為清、淡、 鮮、脆;閩北、閩西地此山區內地,春冬寒濕,夏秋悶熱,烹性的原料以山珍、禽畜為主,其特色可歸納為香、鹹、濃、鮮。福州菜是海路菜的源頭,1949年之前細分為「十四行」,已全面地囊括了閩菜烹飪的特色、技藝、 文化。」[3]
影響
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臺灣置省前,臺灣與福州同屬於福建省。因臺灣與福州之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多有相似之處,故所而利用的食材也多有相同;且兩地飲食同屬於閩菜系中清、淡、鮮、脆之海路菜,口味無大差異。雖然當中有臺灣海峽的自然阻隔,但絲毫不影響在臺灣仍可發現諸多源自福州的飲食。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從清領時期與1949年兩地人民之間的往返,尤其是福州十邑人士東渡來臺,同時也帶來了福州的飲食文化[5]。
據統計,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福州籍人士在臺灣者約有三萬人;至2011年,臺灣當地就有八十餘萬福州十邑人士。而且前居住在臺灣的八十餘萬的福州籍人士,有的是臺灣明鄭時期或清代初年以後到臺灣謀生,或者出家到臺灣者或其後裔;更多的則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遷入臺灣這或其後裔。韓良露認為:「福州人在歷史中自求多福的方式有二,一是永遠跟著公家,有公家就有飯吃,二是想辦法離開閩地。」[6]
福州十邑人士東渡來臺,有部分是為了公家職務,更大一部分則是為了使人因素而來。為了公家職務而來臺灣的福州人士,包括:文武官員、幕僚、士兵。其中的文武官員大都可以查知姓名與相關事蹟;幕僚已少有知名者;至於士兵,則默默無聞。而為了之人因素東渡臺灣者,除了名人的親眷外,其餘亦多無可考。無論是為了公家職務還是私人因素,這些來臺的福州十邑人士及其後代,對於福州菜傳入臺灣都做了或多或少的貢獻[5]。
以沈葆楨的六世孫沈呂逐,在臺灣所開設的「宮巷沈府」,是臺灣現時最負譽盛名的閩菜餐館;他們以「翰林筵」標榜「風味正統的福州菜」。至臺灣當地喜慶筵席,甚至是平民小食,也經常看得到福州飲食的身影。其中以下十種可見的福州飲食在臺灣經常可見(包括大菜、小食、茶飲):福壽全、八寶飯鱘[註 1]、紅糟菜餚[註 2]、伊麵、光餅、蔥肉餅[註 3]、糯米大腸、鐤邊炆[註 4]、包心魚丸、茉莉花茶[7]。
清代初年以還渡海來臺的眾多無名氏的福州籍廚師父,在臺灣社會中烹調精緻的福州菜餚,一方面消卻來臺的福州籍官吏與教育人員的鄉愁;另一方面,則滿足在臺的閩南與客家移民對於省都的嚮往之情。之後到了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當時最高檔筵席料理「酒家菜」主要就是福州廚師父的手藝表現。「當時官商政要要交際應酬皆上酒家……位於臺北大稻埕的東薈芳(1915)、江山樓(1921)、蓬萊閣(1927)、黑美人(1930)等著名酒家相繼風騷」。而當時的酒家菜就是「以閩菜、福州菜為主,打著『支那料理』的名號,不僅食材高檔,做工也相當繁複」[8]。一直到今天,臺灣的筵席大菜還是以閩菜中的福州菜為主幹。而臺灣各地的風味小吃,亦多有源自福州者[9]。
Remove ads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