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隋朝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隋朝行政区划
Remove ads

隋朝的行政區劃在其短暫的歷史(581-619年)中發生過數次重大變化。隋文帝楊堅鑑於南北朝行政區劃混亂不堪,乃於開皇三年(583年)發起大刀闊斧的改革,省併,廢除諸,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於大業二年(606年)大量裁減州縣,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從形式上恢復到漢朝時的架構,又設置十四刺史,建立巡查制度。

Thumb
《隋書·地理志》九州

政區設置

時期,實行郡縣二級政區制度。漢武帝創立十三州,作為監察區域。東漢末年,漢靈帝改州刺史州牧,行使行政權力,政區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南北朝時期,政區亂象增多,各政權濫設州郡,又有僑置雙頭等畸形情況。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取代北周後,近臣楊尚希上表,指出當前諸郡縣的轄域過小,數量過多,導致官吏人數過多,財政負擔過重,也缺乏足夠的人才擔任地方官員,因此建議省併一部分郡縣。

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

楊堅採納建議,於開皇三年(583年)省併21個州、108個縣,並全面廢除538個郡,改漢末以來的三級政區制度為二級,整頓後全國共190州、903縣。開皇六年,因詳查戶籍時發現原北齊境內藏匿人口超過100萬,在北方新增1州、59縣。開皇七年合併西梁、九年平定南陳後,在兩地同樣廢除諸郡,並根據全國統一後的形勢,裁撤和新設了一批州縣。開皇十六年,隨著國內人口增長,又在北方增設31州、128縣。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於大業二年(606年)在全國範圍內精簡政區,裁減121個州、216個縣。次年又將所有的州改為郡,以恢復秦漢時期的郡縣二級制。此時全國共185郡、1249縣。大業五年平吐谷渾後,在西域設立西海郡河源郡且末郡鄯善郡。大業八年征高句麗後,置遼西郡遼東郡襄平郡。再加上其他調整,隋末有195郡。

人修《隋書》時,其〈地理志〉按照〈禹貢〉之九州來編排。這僅出於一種地理觀念,而不是隋朝事實上存在過的行政區劃。

Remove ads

更名

隋朝有過三次集中的大規模改名。第一次是開皇初年,配合州縣省併,改動了55個縣名。其中一部分是為了避諱楊堅之父楊忠,在開皇元年(581年)進行改動,如閬中縣改為閬內縣。第二次是開皇十八年(598年)更改了169個縣名。其中一部分是為了消除前政權影響,如齊昌縣改為蘄春縣;一部分是為了避免重名,如改澤州永寧縣為沁水縣,改瀛州永寧縣為清苑縣,與高州永寧縣區分。第三次是仁壽元年(601年)更改了1個州和21個縣的名稱,以避諱剛即太子位的楊廣,如廣州改為番州廣安縣改為延安縣

地方行政制度

在州一級,設刺史為長官,有屬官三百多人至一百多人不等,首都所在州的長官則為。在郡一級,設郡守為長官,首都所在郡的長官則為。在縣一級,大縣長官為縣令,小縣長官為縣長,屬官多為數十人不等,首都所在縣份的屬官則有上百人。各級長官每三年遷轉一次,佐官每四年遷轉一次。

楊堅在位初期,將各州、郡、縣都分成上上至下下九等,長官品級、屬官規模均有差別。後期又簡化為上、中、中下、下四等。楊廣改革行政區劃後,定首都和陪都所在的大興縣長安縣洛陽縣河南縣京縣,居全國諸縣之首,又根據各縣的事務繁簡程度、地理位置重要性,重新劃定等級。

楊廣又建立對地方的巡察制度。在中央設置司隸台,設司隸大夫一人主管,別駕二人分別巡察東都京師刺史十四人巡察京畿以外的郡縣。毎年二月開始巡察,十月回京奏報。但數年後楊廣又罷廢該制度,只偶爾臨時檢查。

隋朝郡縣列表

雍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Remove ads

梁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Remove ads

豫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Remove ads

兗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冀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青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徐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揚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荊州地區

更多資訊 原州名, 郡名 ...

隋書》記載,當時天下共有190郡,1255縣,8907546戶,46019956人。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