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桃园市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桃园市行政区划系描述与今中华民国桃园市相关之行政区划沿革,及现今桃园市之行政区划范围。
目前桃园市划分为13区(含1原住民区),其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区分别是复兴区和八德区,两区面积分别为350.7775平方公里和33.7111平方公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行政区分别是桃园区和复兴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分别为475,798人和13,261人[1];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区分别是桃园区和复兴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3,671人和每平方公里38人[1]。
沿革
-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明郑当局降清,其所有行政区划废止。
- 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台湾府成立,隶属福建省台厦道,下辖三个县,今桃园地区属于当时的诸罗县。
-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虎尾溪以北的土地脱离诸罗县,改设彰化县和淡水厅,桃园地区在此时属于彰化县。
- 雍正5年(公元1727年),台湾府改隶台湾道,仍为福建省管。
- 雍正9年(公元1731年),彰化县在大甲溪以北的土地正式划归淡水厅,桃园地区遂改隶于该厅。
乾隆5年(公元1740年)时,今桃园市范围在淡水厅之下的行政区划如下[2][3][4][5][6][7]:
公元1740年淡水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同治10年(公元1871年)时,今桃园市范围在淡水厅之下的行政区划如下[8][9]:
公元1871年淡水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Remove ads
- 明治34年(公元1901年),以“厅—支厅—区—街庄”四级体系为基础的二十厅制实施,今桃园地区一带设置桃仔园厅(绝大部分)[10]以及台北厅(小部分)。
- 明治36年(公元1903年),桃仔园厅更名为桃园厅。
桃园厅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
公元1920年桃园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台北厅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
公元1920年台北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Remove ads
新竹州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11]:
公元1945年新竹州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Remove ads
- 民国39年(公元1950年)8月,台湾省行政区划改为5省辖市及16县,其中新竹县桃园、中坜、大溪三区全境和新峰区角板乡合并设置桃园县;同时台湾全面废止区署,由县政府直辖乡镇。
- 民国43年(公元1954年)10月31日,角板乡改称复兴乡[12]。
- 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1月1日,桃园县启用直辖市之部分规定,为准直辖市[13]。
桃园县最初辖有4镇9乡,而后有3镇3乡陆续改制为县辖市、1乡套用山地乡之相关规定,最终桃园县在改制直辖市之前,辖有6市1镇5乡1山地乡:
Remove ads
市辖区简介(邮递区号)
中坜区,旧称“涧仔坜”,是桃园中坜都会区的核心之一、南桃园中心,跟桃园区构成双城格局。本区是人口重镇,总人口高居全市第二、人口密度则居第三。本区幅员广大,因此除了口语上被称作“中坜”的区中心之外,本区还包含了内坜、龙冈、青埔等众多地区。本区早期因是竹堑城和台北盆地之间交通的中继站而得以发展[20],至今已成为桃园市乃至北台湾的重要交通中心之一,铁路方面拥有中坜车站、内坜车站、高铁桃园站和5个桃园捷运车站,是目前全市拥有最多铁路车站的区[注 2];市区公车方面主要由桃园客运、中坜客运和亚通客运营运,以中坜车站为中心,公车路线呈辐射状分布于区内、全市各区或远至外县市[注 3];长途客运则由国光客运等业者营运,有许多通往北北基的路线;另外,桃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本区设有97站[21]。高等教育方面,桃园市16所大专院校之中就有7所位于中坜区,让中坜成为全市高等教育的中心,也使得本区成为全台湾拥有最多大专院校的乡镇市区。
平镇区,旧称“安平镇”,是桃园中坜都会区重要的卫星都市,早期以南势、山子顶一带为发展重心。现在由于中坜都市扩张,平镇的经济活动重心已转移至北势等靠近中坜的地带,而事实上所谓中坜市区有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属于本区管辖,两区的发展关系相当紧密。
龙潭区,旧称“龙潭陂”,前身“龙潭乡”,位在桃园市南部,因龙潭交流道设立,加上中科院、核研所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龙潭园区均位于本区,发展较为快速;此外本区也有龙潭大池、石门水库等重要地标。
新屋区,前身“新屋乡”,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农产量居桃园市之冠。但本区也是全市平地地区人口最少的区,不同于市内其他市辖区的大幅增长,本区近25年来人口成长停滞,长期维持在4.9万人左右[22];且人口高龄化严重,有约14.4%的人口为老年人[23]。
观音区,旧称“石观音”,前身“观音乡”,传统上可分为三个发展各不相同的次分区:观音地区、草漯地区、新坡地区。观音地区是本区的行政中心;草漯地区已有部分土地成为桃园航空城的可能预定建地,房价因而大涨[24];新坡地区则因邻近中坜区、交通便捷,有部分地区被划入中坜都会区城市规划区。
桃园区,旧称“虎茅庄”,后称“桃仔园”,是桃园市政府驻地、桃园中坜都会区的核心之一、北桃园中心,与中坜区构成双城格局。本区是全市的人口精华区,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皆高居第一。本区之下设有五个非正式行政区划的次分区,分别为:市中区、中路区、埔子区、会稽区和大树林区。本区医疗方面拥有450间各类型的医疗机构,为全市最多[25]。交通方面则有著名的台铁桃园站;而本区的市区公车主要由桃园客运及中坜客运营运,公车路线以桃园车站周边为中心,除了桃园区内部外,也行驶至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市各区和外县市;长途客运则有众多通往台北的客运会行经并停靠本区;桃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则在本区设有89个站点[21]。休闲文化方面,桃园区拥有112座公园或绿地,并自诩“公园城市”[26];知名场馆或景点则有像是桃园展演中心、桃园市立体育场、桃园巨蛋、虎头山等。顺带一提,桃园区是台湾唯一与所属城市同名的区。
龟山区,旧称“龟仑”,前身“龟山乡”,位于桃园市东北部,因受地形影响,全区分为四个分散独自发展的区域:龟山、龙寿(回龙)[注 4]、南崁顶(南崁)[注 5]、坪顶。邻近桃园区的龟山地区是传统上的区中心,区公所位于此;龙寿(回龙)地区位于桃园市边界上,与新北市的新庄区、树林区关系密切;南崁顶(南崁)地区紧邻芦竹区的精华区,被视作后者的延伸;坪顶地区和新北市林口区连成一线,近年来以台北都会区外围新市镇的型态发展,是全区乃至全市最早开通桃园捷运的地区之一,目前境内有2个桃捷车站。
八德区,旧称“八块厝”,是桃园中坜都会区重要的卫星都市,本区地狭人稠,人口密度仅次于桃园区。另外,本区有高达2万名马祖人移居,甚至比马祖本地目前的人口还多,再加上其他的闽南、客家等族群,整体呈现多元文化的面貌。
大溪区,古称“大姑陷”,清领时期旧称“大姑崁”、“大嵙崁”,前身“大溪镇”,以贯穿全区的大汉溪分为河东地区与河西地区,前者是本区传统中心,有大溪区公所和以大溪老街为中心的旧街区;后者则因本身邻近其他市辖区的地理位置和大溪交流道的设立,近年来发展为交通中心,并出现以低密度住宅为主的埔顶重划区。
复兴区,旧称“角板山”,前身“复兴乡”,位于桃园市东南端,是桃园市境内唯一的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为桃园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区,在全台湾六个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中,是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者,其境内主要族群为泰雅族。复兴区发展的观光业主要系利用其自然资源之优势,区内有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及拉拉山等著名观光景点。
大园区,旧称“大坵园”,前身“大园乡”,位于桃园市北部,是台湾第一大机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所在地,本区也开始建设各种辅助机场功能的大型建设,如桃园航空城、桃园捷运。
芦竹区,旧称“芦竹厝”,位于桃园市最北端,境内可分为三个区域:南崁、大竹、山脚(坑子)。南崁地区是全区的发展重心,区公所亦位于此;大竹地区邻近桃园区埔子、桃园机场、机场系统交流道,交通位置良好;山脚(坑子)位于本区东北部、靠山靠海,是芦竹区最早有桃园捷运通过的区域,目前境内有2个桃捷车站。
列表
桃园市共辖13区[27],以下资料时间为2024年底[1]。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4年底人口减去2023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 各区人口密度以4舍5入至小数点前1位计之
地图
桃园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
![]() |
图集
未实现的计划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