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邯鄲市
中國河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3月26日) |
邯鄲歷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百餘年,前後經歷八代國君,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邯鄲遭到戰亂破壞,由當時的趙國國都貶為一個郡;西漢時期和關中的長安、中原的洛陽、山東的臨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逐漸興起,袁紹、曹魏等勢力先後占據鄴城而稱霸天下;南北朝時,先後有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在此建都;隋朝時隋煬帝下令火焚鄴城,鄴城遭到毀滅;到北宋時,邯鄲東部地區的大名縣成為北宋「陪都」為北京大名府。明清時期,邯鄲隸屬廣平府、彰德府;民國初年,邯鄲隸屬直隸省冀南道,1993年國務院批准,實行地市合併,邯鄲地區周圍所轄各縣劃歸到邯鄲市,稱邯鄲市。
邯鄲是中國成語之城,「邯鄲學步」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趙國都城的風雅。
Remove ads
名稱
「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史載:「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但是並未說出邯鄲地名的由來,一般流行的說法是顏師古《漢書》註解中引用張晏的解釋:「邯」字來自山名,即古時的邯山;「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因作城郭名,所以加「邑」(阝耳朵旁)為「鄲」。大概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故名邯鄲。而《後漢書·光武紀》註解也是這樣:「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古稱邯[註 1]。
但是在1965年,山西侯馬市出土了侯馬盟書。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趙國國君趙簡子與卿大夫之間進行盟誓的誓言文書,盟書中多次出現關於邯鄲的記載和寫法,寫法竟然是「邯丹」。此外,從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文物也可以證明,當時關於邯鄲的寫法多種多樣,或作「邯公式」;或作「甘丹」,因為太陽升起時過地平線的那一刻叫甘,太陽落山剛過地平線叫丹,所以邯鄲是日出日落之地,即甘丹;或作「邯單」。所以,張晏《漢書》註解所解釋的『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不能說明「邯公式」最初始的含義。根據史書和文獻記載以及註解,書中所記載的古代邯山很可能是邯鄲市西北部紫山山峰。因為紫山漫山遍野都是紫紅色的石頭。如果「邯」或「甘」是指當時的邯山,那麼「丹」的含義該是指紅顏色。所以,「邯公式」或「甘丹」的最初含義,有可能是因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了。直到秦代,邯鄲這兩字的寫法才出現並且基本定型。邯鄲這一漢字裡的專用地名,延續了2000多年,從未更改[3]。
Remove ads
歷史
傳說上古時期女媧就在邯鄲西部涉縣地區古中皇山(媧皇宮)鍊石補天,摶土造人,涉縣被稱為是中國的「女媧文化之鄉」[5]。
早在八千年前,邯鄲先民就在武安地區就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人們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和生活工具,提前進入了「文明社會」。磁山文化比仰韶文化早了一千年,同時在磁山文化遺址還發掘出世界上最早種植的小米、黍、胡桃和飼養的家雞遺骸。把黃河流域種植粟的記錄提前至距今一萬年,填補了仰韶文化之前的歷史空白,給尋找中國最早的農業、畜牧業、製陶業文明起源提供了線索。同時讓世界農業史重新認識了對種植粟年代[6][7]。
原始社會晚期,黃帝、炎帝、蚩尤等各個部落為爭奪水源曾在邯鄲地區進行大規模戰爭。前2080年,夏朝開國國君—禹在邯鄲地區治理冀州水患。
邯鄲城邑在商代晚期已經興起。商代始建都於邢,後遷都殷,數百年間邯鄲就是商朝的畿輔之地。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商末時期商王就在邯鄲地區興建離宮別館,建城距今已逾3100年,時間跨度為距今3050年至3100年之間。甲骨文中「甘」的地望可以進一步論證並確定在邯鄲,邯鄲的城市史可以往前推到商代武丁時期(距今3250年左右)。地望就是地理位置的意思。
邯鄲地處四戰之地,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周成王時,邯鄲屬邶國,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居住,後屬衛。前661年,狄人占領邯鄲滅了衛國,對邯鄲進行四十多年的統治。公元前588年,晉國打敗狄人,邯鄲併入晉國。公元前546年,衛國復國成功,後發生叛亂衛國宗室跑到邯鄲避亂。《春秋·穀梁傳》記載了這件事,這是中國史書上第一次提到「邯鄲」之名。

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魏縣舊魏縣村),並以鄴城(今臨漳縣)為魏國陪都[8]。
前387年,趙敬侯治理邯鄲,邯鄲成為黃河以北最繁榮的通都大邑,同時還是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前386年趙敬侯正式遷都邯鄲,並且大興土木修建趙王城,時人成為「趙都」,至秦滅趙,邯鄲為趙都長達158年之久,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諸多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2]。趙國遷都邯鄲後經過幾代帝王勵精圖治,特別是趙武靈王在邯鄲修建叢台和插箭嶺等軍事訓練地,加強軍事訓練和大力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一躍為戰國七雄,是當時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東方大國[2]。
前260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由盛入衰。公元前259年,秦國攻打邯鄲,邯鄲保衛戰開始,趙國在楚國和魏國幫助下取得勝利,但是元氣大傷,資財耗盡。前228年,秦趙爆發決戰,秦將王翦攻破邯鄲,趙王遷投降。公子嘉跑到代郡建國,自稱代王,繼續率領殘餘力量抗秦。之後王賁滅掉代國,公子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秦一統海內,在邯鄲設置邯鄲郡,原趙都邯鄲仍為邯鄲郡首府,並且把邯鄲城內的全部富戶遷入秦都咸陽。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武臣來邯鄲自稱趙王。後趙國遺族趙王歇成功復國,但秦將章邯攻下邯鄲,將趙王城成毀為廢墟。
西漢建立後,重新建立趙國,封張耳為趙王,定都邯鄲。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城區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萬之多;手工業、商業和冶鐵鑄造發達,有「冶鐵都」之稱。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西漢末年,爆發農民起義,王郎在邯鄲地區發起義,響應農民軍。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河北起兵後,攻占邯鄲,並改為邯鄲縣,邯鄲第一次由王國之都改為縣治,邯鄲開始衰落。到了東漢末年,袁紹占據河北建立鄴城,取代邯鄲。鄴城逐漸興盛。

三國時,曹操據鄴(今臨漳縣),鄴城開始崛起。曹魏建立後,把鄴城作為魏國的北都,從此鄴城為北方的政治中心。並且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名於史,並修建了銅雀台、金鳳、冰井三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國北方陷入戰亂,邯鄲曾被鮮卑、羯等少數民族占領,邯鄲殘破不堪。十六國時期,魏都臨漳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及北朝的東魏、北齊都在此建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2]。
580年,北周鎮鄴大將尉遲迥起兵反抗楊堅失敗,古鄴城被焚毀。從此自曹魏以來經營的鄴城掃地以盡。隋末,邯鄲成為河北義軍竇建德的活動中心,竇建德把廣府作為夏的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的都城之一[9]。唐朝建立,邯鄲屬於洺州和磁州。境內的魏州逐漸崛起,改稱大名府,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為黃河以北中心城市。
960年,隨著宋朝的建立,也重視對農業發展。邯鄲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產量為北方首位,《宋史》記載:天下一統地理,獨一肥鄉首例。而大名府為河北路治所。宋為抗遼入侵,晉升大名府為陪都東京汴梁(今開封)的陪都,稱「北京大名府」。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萬,經商的西域商人絡繹不絕。北宋末年,金國入侵中原,今邯鄲地區人民紛紛參加王彥的太行山「八字軍」堅持抗金鬥爭,長達數十年直至完顏亮南侵為止。邯鄲地區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後來被洪水淹沒,現在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的宋邯鄲故城仍然完整地保留。
金朝被蒙古帝國滅掉後,邯鄲又併入蒙古版圖。元初,邯鄲劃入中書省管轄屬於大都京畿之地。元朝後期,邯鄲一帶河水泛濫,蝗蟲成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1368年,明朝建立,今邯鄲地區屬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樂遷都後改為北直隸)廣平府和大名府。朱元璋同時進行移民政策「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邯鄲開始改變五代十國時期衰落的面貌。
明末,今邯鄲地區人民在劉七、李自成影響下發動起事。1644年,清軍入關進入中原,這一帶人民在張治邦的領導下進行反抗鬥爭,遭到清軍的屠殺。清朝襲明制仍稱直隸,大名府為直隸總督所在地。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廣平府城是冀南豫北的政治、經濟中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邯鄲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直歸省轄。北洋軍閥時期,邯鄲成為直系軍閥和皖系軍閥的爭奪焦點。1927年,七師共產黨支部在邯鄲建立,同年中原大戰爆發,邯鄲又一次陷入戰火。1940年代中期淪為建築面積不過1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人的商業集鎮。1945年八年抗戰勝利,在邯鄲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
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併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併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10]。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肥鄉縣、永年縣、邯鄲縣,成立肥鄉區、永年區,原邯鄲縣屬地劃分給邯山區和叢台區[11]。
198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目前在日用瓷生產方面已經超過唐山,成為北方最大的瓷都。邯鄲火車站候車大廳的壁畫展現了有關邯鄲的歷史成語故事,包括:「胡服騎射」、「負荊請罪」、「圍魏救趙」、「邯鄲學步」、「黃粱一夢」等,所以邯鄲也稱為「成語典故之鄉」。因境內有黃粱夢鎮(成語黃粱一夢的發生地),又稱為「夢城」。
地理
邯鄲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是該區域內唯一的特大城市,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邯鄲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 市境內西倚太行山,滏陽河從境內穿過,其支流牤牛河、沁河、渚河、輸元河皆流經市區。
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3.8度,降水量平均550毫米左右,無霜期180-200天。
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特別是2012年末至2013年初,持續了將近2個月的霧霾天氣,邯鄲市多日處在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PM2.5多次爆表[12]。2018年以來,空氣品質改善明顯,2021年至2024年連續四年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後十名」[13]。
邯鄲市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40億噸和4.8億噸,被譽為現代「鋼城」、「煤都」。已探明礦物資源多達40多種,邯鄲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鋼鐵生產基地,亦是中國大陸重要的電力、紡織、煤炭、建材等生產基地;糧食產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糧倉」、「冀南棉海」之稱。
政治
全國18個擁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之一,擁有與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相同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定權。
|
|
邯鄲市現轄6個市轄區、1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邯鄲市聯通北路1號。
此外,邯鄲市還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國家級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冀南新區、河北漳河經濟開發區。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9,413,990人[2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174,68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39,307人,增長2.61%,年平均增長率為0.26%。其中,男性人口為4,706,427人,占總人口的49.99%;女性人口為4,707,563人,占總人口的50.0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98。0-14歲的人口為2,416,185人,占總人口的25.67%;15-59歲的人口為5,382,849人,占總人口的57.1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14,956人,占總人口的17.1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24,913人,占總人口的11.95%。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485,163人,占總人口的58.2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928,827人,占總人口的41.73%。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362,057人,占99.4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1,933人,占0.5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34,239人,增長2.57%,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5,068人,增長10.8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
交通
境內主要有京廣高速鐵路、京廣鐵路、邯長鐵路、邯濟鐵路、邯黃鐵路、沙午鐵路、馬磁鐵路、陽涉鐵路;
目前邯鄲市境內辦理客運業務的火車站有:
- 國家級高速公路
- 省級高速公路
太行山高速公路、
邯館高速公路、
邯鄲繞城高速公路
- 國道
106國道、
107國道、
230國道、
234國道、
309國道、
514國道、
515國道

境內有民用邯鄲機場,位於邯鄲市西南,占地面積133.33公頃,目前屬於4C級支線機場,跑道長2600米,寬45米,可滿足波音737、空客319、320等中型客機的起降。目前,邯鄲機場已開通上海、深圳、哈爾濱、杭州、張家口、成都、大連、廈門、瀋陽、廣州、珠海、海口、重慶、呼和浩特多條航線。
2023年末,主城區共有公共汽車運營車輛1640輛,客運計程車運營車輛4261輛。全年公共運輸共運送乘客7478億人次。[23]
經濟
煤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多,是中國著名的煉焦動力煤和鐵礦石產區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的武安市、峰峰礦區、磁縣、邯鄲縣、涉縣和永年區。邯鄲商業也十分發達,市政府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也加快了其他項目的發展。2015年邯鄲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文化
市區周邊和中西部各縣大部分方言屬晉語區,東部的邱縣,館陶縣,廣平縣(縣城以東)屬冀魯官話,大名縣以及魏縣(縣城以東)屬中原官話區。
永年:驢肉灌腸,廣府酥魚,全驢宴。
涉縣:柿餅,花椒芽菜,小米撈飯,黑窩窩,琥珀桃仁,柴胡雞,八大扣碗,野豬席,鱘魚宴,醬野菜,酸棗糕,雜滷麵,鐵皮豆乾,酸辣地瓜粉,胡牛肉。
武安:驢肉卷餅,粉麵疙瘩,豆皮栓菜,燜面,拽面。
磁縣:芡粉皮
魏縣:大鍋菜。
大名:油酥火燒,油饊子,香油,二毛燒雞,伍佰居香腸,羊湯,羊雜。
廣平:繒肘
峰峰:煎豬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截至2023年4月26日,邯鄲市現有A級景區33家。其中:
- 5A級景區2家:涉縣媧皇宮、永年區廣府古城
- 4A級景區17家:叢台區叢台公園、涉縣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武安市朝陽溝、武安市京娘湖風景區、武安市東山文化博藝園、峰峰礦區響堂山風景名勝區、叢台區趙苑公園、武安市長壽村、涉縣太行山五指山旅遊區、邯山區晉冀魯豫革命紀念園、武安市七步溝、涉縣韓王九寨旅遊景區、館陶縣糧畫小鎮旅遊景區、武安市東太行旅遊景區、肥鄉區叢台酒苑景區、武安市古武當山旅遊景區、廣平縣趙王印象城景區、磁縣天保寨景區。
- 3A級景區10家:叢台區黃粱夢呂仙祠、峰峰礦區元寶山風景區、磁縣磁州窯博物館、臨漳縣銅雀三台遺址公園、臨漳縣鄴令公園、武安市聚龍山蓮花洞、武安市天慈峰林、雞澤縣毛遂文化園、峰礦區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景區、大名縣石刻博物館
- 2A級景區4家:峰峰礦區磁州窯富田遺址、復興區聖井崗、磁縣漳河旅遊度假區、武安市十六溝
- 另有方特國色春秋等一批未參加A級景區評定的優質旅遊景區。


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21處。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3座,館藏可移動文物60675件/套(其中一級139件/套、二級294件/套、三級2906件/套),是位居河北省前列的文物大市。
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全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2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16項。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處(永年區廣府鎮、峰峰礦區大社鎮、涉縣固新鎮、武安市冶陶鎮、武安市伯延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處(涉縣偏城鎮偏城村、磁縣陶泉鄉花駝村、武安市午汲鎮大賀莊村、武安市石洞鄉什里店村、涉縣固新鎮原曲村、磁縣陶泉鄉南王莊村、磁縣陶泉鄉北岔口村),中國傳統村落44座。
-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3個(武安市陽邑鎮、肥鄉區天台山鎮、大名縣金灘鎮),歷史文化名村11個。
- 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2個(叢台區串城街、峰峰礦區新華街),省級歷史文化街區4個(大名縣東大街、大名縣南大街、大名縣南關艾家口、大名縣金灘鎮青龍街)。

全市現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5個(館陶縣壽東村、涉縣井店鎮劉家村、涉縣關防鄉後池村、邯山區河沙鎮小堤村、峰峰礦區和村鎮東和村),河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16個。
全市現有星級賓館23家,其中5星級1家(武安財富大廈)、4星級10家、3星級7家、2星級5家,共有床位4538張。
全市現有旅行總社78家,分社50家,門市部344家。
全市現有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252家,KTV144家。

全市共建有公共圖書館19個,其中國家一級圖書館5個;共建有公共文化館19個,其中國家一級文化館9個。建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42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396個。
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4個,其中公有制藝術表演團體17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11處,其中公有制藝術表演場館10處。
全市現有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4家,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4家。
教育
- 本科
- 大專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邯鄲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邯鄲科技職業學院、邯鄲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名人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