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博物馆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列表列出香港营运中的博物馆[a]。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负责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1]。截至2025年,香港至少有70所营运中的博物馆。
历史

香港第一所博物馆是设于旧香港大会堂内的大会堂博物院,于1869年启用,是当时香港唯一一所符合现代博物馆定义的博物馆[2]。该博物院经营60多年,于1933年结束营运,使香港经历了约20年没有博物馆服务的日子[2][3]。
1950年代起,多间博物馆先后落成启用。1953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落成启用,成为香港首家私营博物馆[4][5]。1957年,李郑屋汉墓展览厅(今李郑屋汉墓博物馆)开放予公众参观[6],而大会堂美术博物馆(今香港艺术馆)则于1962年开幕,是香港第一所公营美术馆[7]。
2001年起,为响应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国际博物馆日及推广香港博物馆的活动和服务,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会联同其他政府机构博物馆以及一些民间博物馆,于每年5月中旬举办“香港国际博物馆日”,直至2019年[8]。另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香港博物馆节,至今已举办了十届[9][10]。
Remove ads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博物馆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目前共管理15所博物馆[11],是香港最主要的博物馆服务提供者[12]。
更多信息 名称, 照片 ...
名称 | 照片 | 启用年份 | 地址 | 简介 | 参考 |
---|---|---|---|---|---|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 ![]() |
1957年 | 深水埗东京街41号 | 李郑屋汉墓于1955年被发现,当时政府为兴建徙置大厦而平整李郑屋村的山坡。根据墓室结构、墓砖铭文及出土文物,此墓被认为建于东汉时期。该墓于1988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并获永久保存。虽然基于保护原因,墓室不开放予公众参观,但访客仍可透过入口通道的玻璃面板一窥墓室内部。展览馆建于墓室旁边,除展出从墓中发掘的陶器及青铜器外,还设有“李郑屋汉墓”展览,透过文字、图像、照片、地图、影片及模型,介绍墓地的地理状况、发现过程及结构。该馆从1975年起名为“历史博物馆李郑屋分馆”,直至1998年7月1日易名为“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 [6][13][14] |
香港艺术馆 | ![]() |
1962年 |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 该馆前身为大会堂美术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所公营美术馆,1969年更名为香港博物美术馆,1975年7月分拆成为香港艺术馆,1991年迁至现址。艺术馆于2015年8月3日起闭馆进行翻新扩建,2019年11月30日重新开放。 | [15][16][17][18] |
香港历史博物馆 | ![]() |
1975年 | 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 | 该馆以香港的历史为主题。该馆前身是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于1975年分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博物馆。后者最初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的场地,1983年迁至九龙公园的临时馆址,于1998年易名为香港历史博物馆,并迁至现址。 | [19][20] |
香港太空馆 | ![]() |
1980年 |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 香港太空馆于1977年开始兴建,由建筑署署长李铭根担任总建筑师,是香港第一所以推广天文及太空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其独特的蛋形外壳使这座建筑成为香港的著名地标。该馆分为东、西两翼。东翼是太空馆的核心部分,拥有蛋形圆顶结构,内设太空剧场、宇宙展厅、全天域电影放映室、工作坊及办公室,西翼则设有太空探索展厅、演讲厅、礼品店及办公室。 | [21][22] |
上窑民俗文物馆 | 1984年 | 西贡北潭涌自然教育径 | 该馆占地500平方米,原本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客家村落——上窑村。该村及其相邻的石灰窑于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修复后,村落于1984年作为博物馆开放。修复后的村落包括住宅、猪舍、牛棚、一座六米高的更楼、宽敞的晒场,以及农具和客家人日常用品等展品,重现了上窑村鼎盛时期的乡村生活。 | [23][24] | |
茶具文物馆 | 1984年 | 中区红棉路10号(香港公园内) | 茶具文物馆专门从事茶具及相关文化的收藏、展示与研究。该馆的收藏基础源自罗桂祥博士于1981年捐赠的茶具,这些珍宝包含约600件西周至20世纪的陶瓷及紫砂茶器与相关文物,同时活化了这座获选为馆址的历史建筑。其后于1994年,罗桂祥基金会更慷慨捐赠25件稀有陶瓷器及罗博士珍藏的600余方印章予该馆,此项捐赠促成了罗桂祥茶艺馆的设立。现址原名为“旗杆屋”,又名司令总部大楼,在1978年以前为驻港英军总司令官邸。这栋两层高的希腊复兴式建筑建于1844年至1846年间,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于1989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 [25][26] | |
香港铁路博物馆 | ![]() |
1985年 | 大埔大埔墟崇德街13号 | 香港铁路博物馆坐落于大埔墟市中心,是一座占地约6,500平方米的露天博物馆,由旧大埔墟火车站改建而成。这座建于1913年的站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设计,于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并于1985年修复后开放为博物馆。 | [27][28] |
三栋屋博物馆 | 1987年 | 荃湾古屋里2号 | 三栋屋位于三栋屋村,是一座有200年历史的客家围村建筑,于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经修复后于1987年改建成三栋屋博物馆开放予公众参观。三栋屋博物馆占地2000平方米,其对称布局犹如棋盘,中轴线上设有门厅、中厅及祠堂,中心为四间独立居所,两侧及后方均被排屋围绕。2016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旨在透过展览、讲座、研讨会、示范及工作坊等教育及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 | [29][30] | |
罗屋民俗馆 | ![]() |
1990年 | 柴湾吉胜街14号 | 这座村屋历史可追溯至200多年前,罗氏家族于清朝乾隆年间所建。1989年,罗屋被列为法定古迹,作为柴湾仅存同类建筑范例得以保存。罗屋是典型客家村屋,内部以正厅为中轴对称布局,两侧设有卧室及阁楼工作区。厅前为天井,两侧分别是厨房与储藏室。为重现昔日生活场景,屋内陈列了从博物馆馆藏精选的乡村家具、器皿及农具。罗屋露天场地设有图文解说牌,介绍柴湾历史、罗屋沿革与建筑特色,以及客家人的习俗。 | [31][32] |
香港科学馆 | ![]() |
1991年 | 尖沙咀东科学馆道2号 | 该馆以科学为主题,于1976年由现时已解散的市政局计划兴建,并于1980年代完成进一步研究,选址九龙尖沙咀东。该馆的兴建工程于1980年开始,于1991年4月18日正式启用,由时任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主持揭幕仪式。 | [33][34] |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 2000年 | 筲箕湾东喜道175号 | 该馆前身为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开放,当时以香港的海防历史为主题。2024年,该馆易名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以“抗战”与“海防”为核心主题,重点展现抗日战争历史及香港海防军事变迁,彰显保家卫国精神,深化国民身份认同与爱国情怀。常设展览设有11个展厅,呈现香港抵御日本侵华的历史,以及从唐朝至1997年回归祖国期间与国家海防军事变迁的密切关联。其中特别设立四个“抗日战争展厅”,涵盖日本侵华史、香港沦陷、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地下抗战与游击队员贡献,以及日本投降等历史。 | [35][36][37] | |
香港文化博物馆 | ![]() |
2000年 | 沙田文林路1号 | 该馆涵盖历史、艺术和文化等范畴,透过常设展览馆及专题展览馆的多元化展览及节目,让参观者在欣赏文物之余,还可以参与其中活动,寓学习于消闲。 | [38][39] |
香港电影资料馆 | ![]() |
2001年 | 西湾河鲤景道(粤语:鯉景道)50号 |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筹划办事处成立于1993年,于2001年1月竣工并开放予公众使用。该建筑楼高五层,总面积达7,200平方米,设施包括迷你影院、展览厅、资源中心、藏品库及修复实验室。该馆主要工作是搜集电影文物。为提升大众对电影文化遗产的认识,该馆定期举办电影放映、展览、研讨会及出版专题书籍。该馆也是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的正式会员。 | [40][41] |
孙中山纪念馆 | 2006年 | 中环卫城道7号 | 该馆前身是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后改建为四层博物馆,于2006年开放予公众,楼面面积达2,560平方米。馆内设有两个常设展览,展示多件珍贵历史文物,并辅以丰富的视听节目,全面概述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以及香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改革运动和革命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该馆自2024年5月1日起暂停开放,进行维修和改善工程。 | [42][43][44] | |
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 ![]() |
2007年 | 鲗鱼涌公园 | 消防船葛量洪号于1953年投入服务。在2002年退役前,它一直担任香港消防处消防船队的旗舰,负责处理香港水域及沿岸的火警召唤及救援工作。葛量洪号由黄埔船坞建造,除了是香港海上救援历史的长久见证外,亦标志着1950年代香港造船业的成就。鉴于葛量洪号的深厚历史意义,香港历史博物馆将其纳入馆藏,并改建成专门的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于2007年开放予公众参观。展览馆面积达1,200平方米,展出多件独特的消防文物,并透过多媒体形式提供丰富资讯,加深访客对香港海上救援工作的认识。 | [45][46] |
关闭
Remove ads
其他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辖下博物馆
更多信息 名称, 照片 ...
名称 | 照片 | 启用年份 | 管理部门 | 地址 | 简介 | 参考 |
---|---|---|---|---|---|---|
警队博物馆 | 1988年 | 香港警务处 | 山顶甘道(粤语:甘道)27号 | 1964年,警察历史纪录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行博物馆计划,并征集与警队相关的文物,获得现职及退休警务人员及其家属的热烈响应。1984年,政府批准重建位于山顶甘道的旧湾仔峡警署,总面积达570平方米,作为警察博物馆的永久馆址。修复工程完成后,该馆于198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警察博物馆的活化工程于2020年年中展开,并自2022年9月15日起再度开放。 | [47][48][49] | |
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 | 1991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西贡对面海蕉坑 | 该中心占地约16公顷,设有五个展览馆和多个户外特色展区,包括“昆虫馆”、“贝壳馆”、“渔馆”、“农馆”和“地质公园游客中心”。 | [50][51] | |
香港历史档案馆 | 1997年 | 政府档案处 | 观塘翠屏道13号 |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是香港第一座专门为收藏历史档案而兴建的大楼,致力保存香港政府的历史档案,并在馆内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工作坊以及让各团体申请参观。 | [52][53] | |
香港惩教博物馆 | 2002年 | 惩教署 | 赤柱东头湾道45号 | 香港惩教博物馆楼高两层,占地约480平方米,设有10间展览室、2间模拟囚室及1座模拟绞刑台,博物馆内有逾600多件展览品,顶部有一座模拟监狱瞭望塔。 | [54][55] | |
香港文物探知馆 | ![]() |
2005年 | 古物古迹办事处 | 尖沙咀海防道九龙公园 | 香港文物探知馆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筑专题及最新的考古发现等,并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及导赏活动等活动,以促进大众对香港文物的认识。该馆前身是威菲路军营S61及S62座。 | [56] |
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 | 2007年 | 古物古迹办事处 | 元朗屏山坑头村 | 文物馆由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旧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现存的战前警署之一。该馆介绍屏山邓氏的历史文化和屏山文物径的历史建筑。 | [57][58] | |
展城馆 | ![]() |
2012年 | 规划署 | 中环爱丁堡广场3号地下 | 该馆以城市规划与大型基础设施为主题,介绍香港主要的规划建议和基建项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59][60] |
火山探知馆 | 2014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西贡海滨公园 | 该馆以全球和香港的六角形岩柱及其形成过程及与火山相关知识为主题,展出本地和世界各地的岩石标本,让公众更了解该区的地质历史。 | [61][62] | |
消防及救护教育中心暨博物馆 | ![]() |
2016年 | 消防处 | 将军澳百胜角路11号 | 该馆设于消防及救护学院内,设有四层展示厅,展示各个年代的灭火救援工具和车辆,包括消防车及救护车,以向市民介绍消防历史、消防服务及救护服务。 | [63][64] |
鸭洲故事馆 | 2018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鸭洲73号 | 该馆由鸭洲渔民子弟学校改建而成,展示渔民文化及遗产,以及昔日鸭洲聚落的生活方式,并由村民担当导赏员,讲述鸭洲过去的故事。 | [65][66] | |
滘西村故事馆 | 2019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滘西洲滘西渔民村6号A | 该馆展出当地的捕鱼生活方式、各类文物,以及客家中草药标本等一系列展品,向游客呈现滘西村的历史与文化,同时藉以提高市民的自然保育意识。 | [67][68] | |
吉澳故事馆 | 2019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吉澳大街143号 | 该馆设于岛上最古老的历史建筑物天后宫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吉澳的文化、历史、故事与习俗。 | [69][70] | |
M+ | ![]() |
2021年 |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 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38号 | M+是一家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主要收藏、展示与诠释20及21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大楼总面积为65000平方米,当中展览空间达占17000平方米,设有33个展厅。 | [71][72] |
小瀛故事馆 | 2021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荔枝窝村 | 该馆设于小瀛学校扩建校舍的旧址,透过庆春约及七村简史、小瀛学校、太平清醮、农耕与贸易等四大主题, 向游客全面介绍其历史文化和多元的生活环境。 | [73][74] | |
荔枝窝故事馆 | 2021年 | 渔农自然护理署 | 荔枝窝村10号 | 该馆以四大主题(生活作息、传统医术、客家歌曲及婚嫁习俗)呈现客家村落文化,透过多媒体展示和展品,深入介绍荔枝窝村民的生活。 | [75][76] |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 |
2022年 |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 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 该馆展示故宫博物院及世界各地的珍贵藏品,大楼以现代建筑设计,并与文化挂钩,手法体现三大元素,包括传统中国视艺文化、传统中国空间文化及当代香港都市文化。博物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楼高6层。 | [77][78] |
关闭
私营博物馆
下表列出由私营机构(包括大学、慈善机构、私人收藏家、家族基金等)管理的博物馆。
更多信息 名称, 照片 ...
名称 | 照片 | 启用年份 | 管理组织 | 地址 | 简介 | 参考 |
---|---|---|---|---|---|---|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 ![]() |
1953年 | 香港大学 | 薄扶林般咸道90号 | 该馆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最先称“冯平山博物馆”,于1994年改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该馆搜藏许多具历史价值的中国艺术品,主要分青铜器、陶瓷和绘画三类,年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清代,当中亦包括明代至二十一世纪的国画和现代画。 | [4][5] |
东华三院文物馆 | ![]() |
1971年 | 东华三院 | 窝打老道25号广华医院 | 该馆前身是广华医院大堂,后改建为文物馆,收藏和整理与东华三院有关的文物及档案。文物馆于2010年被列为法定古迹,于2016年起因广华医院重建工程暂时关闭。 | [79][80][81]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 |
1971年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林荫大道 | 该馆拥有超过16,000件藏品,横跨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包括碑贴拓本、宜兴紫纱、贸易陶瓷和书画等等,大部分由海内外的收藏家以及文化单位捐赠。 | [82][83] |
香港医学博物馆 | 1996年 | 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 | 上环半山坚巷2号 | 该馆前身是成立于1906年的香港细菌学院,以应付当时流行的鼠疫,于1990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后改建为博物馆。该馆主要收集和保存与香港医学发展有关的文物,现时设有多个展览厅,介绍香港医科学术的发展历史和昔日疾病被扑灭的情况。 | [84][85] | |
香港赛马博物馆 | ![]() |
1996年 | 香港赛马会 | 跑马地马场快活看台2楼 | 该馆展现香港赛马史,展出了许多历史奖座与赛马器具等文物。该馆展品包括三届香港马王“禄怡”的骨架,和首匹于同一马季赢得香港三冠大赛总冠军的香港马王“翠河”的标本。该馆正进行优化工程,暂停开放。 | [86][87] |
童军文物廊 | ![]() |
1996年 | 香港童军总会 | 柯士甸道童军径香港童军中心11楼 | 该馆以世界童军运动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和香港童军发展历史为主题,展出有历史价值的童军文物,加强童军成员的归属感。 | [88][89] |
保良局历史博物馆 | ![]() |
1998年 | 保良局 | 铜锣湾礼顿道66号 | 该馆位于一级历史建筑保良局中座大楼,积极搜集、编整、保护和复修保良局的文物档案,以向公众推广该局的慈善公作。 | [90][91] |
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 | 2000年 | 默林娱乐 | 山顶道128号凌霄阁P101号铺 | 该馆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亚太区设立的首个分馆,设有多个展区,展出超过100尊国际及本地名人的蜡像,包括李嘉诚、邓小平、杨紫琼、玄彬等。 | [92][93] | |
稻乡饮食文化博物馆 | ![]() |
2002年 | 稻香集团 | 沙田火炭坳背湾街13号1楼 | 该馆前身为“人类饮食博物馆”,由罗金成及其友人合资创办,原址位于粉岭,但因缺乏资金,最终由稻香集团注资接办,后迁往现址。该馆现时占地约5,000平方呎,分为稻米区、匙筷区、香料区、大自然区及世界奇趣区等五个展区。 | [94][95][96][97] |
香港海事博物馆 | ![]() |
2005年 | 香港海事博物馆基金会 | 中环8号码头 | 该馆原位于赤柱美利楼地下,于2013年迁往现址。该馆设有4座展览厅,以介绍香港港口、中国海事文化及广州海上贸易等,展示南中国沿岸的航运历史及香港从中所扮演的角色。该馆是香港唯一获得政府直接资助的私营博物馆。 | [98][99][100][101] |
法国巴黎银行伯大尼博物馆 | 2007年 | 香港演艺学院 | 薄扶林道139号 | 伯大尼修院是法定古迹,于2003年批予演艺学院进行复修及辟作校址,地窖在复修后改建成博物馆,介绍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亚洲过去三个世纪的传教历史。 | [102][103] | |
香港浸会大学孔宪绍博士伉俪中医药博物馆 | ![]() |
2007年 | 香港浸会大学 | 九龙塘浸会大学道7号赛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地下 | 该馆占地472平方米,以中医药为主题,分为中医展览厅及中药标本中心,并推动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 | [104][105] |
香港故事馆(英语:Hong Kong House of Stories) | ![]() |
2007年 | 圣雅各福群会 | 湾仔石水渠街72A号地铺 | 该馆位于蓝屋,前身为湾仔民间生活馆,于2012年易名。该馆举办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展览、工作坊、社区导赏等,推广本土文化特色。 | [106][107] |
圣士提反书院文物馆 | 2008年 | 圣士提反书院 | 赤柱东头湾道22号圣士提反书院 | 该馆是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的一部分,香港日占时期期间成为赤柱拘留营的一部分,为二级历史建筑,收藏校史与拘留营时期的相关文物。 | [108][109] | |
香港大学许士芬地质博物馆 | 2009年 | 香港大学 | 薄扶林道香港大学厉树雄科学馆地下及1楼 | 该馆是香港第一所地质博物馆,收藏超过1万个样本,包括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并设有4个主题专区。 | [110][111] | |
香港教育博物馆 | ![]() |
2009年 | 香港教育大学 | 大埔露屏路10号香港教育大学D1座平台 | 该馆以教育为主题,旨在收藏、保存、研究及展示有关香港教育历史、文化及发展的文物,并定期举办与香港教育史相关的专题展览。 | [112][113] |
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 | 2010年 | 法住机构 | 观塘兴业街20号12楼 |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木雕佛像,以“护持文化,爱护文物”的初心,让年代久远之中国佛教艺术珍品继续散发光芒。馆内设置了五个展区,分别为须弥殿、慈悲殿、梵天殿、净思殿及青铜器馆。 | [114][115] | |
饶宗颐文化馆 | ![]() |
2012年 |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 | 美孚青山道800号 | 该馆由拥有过百年历史的三级历史建筑群“前荔枝角医院”改建,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占地约32,000平方米,于2012年起分阶段开放,并于2014年正式开幕。 | [116][117] |
麦礼贤夫人艺术馆 | ![]() |
2012年 | 亚洲协会香港分会 | 金钟正义道9号 | 该馆位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前身为域多利军营军火库,活化后成为一个达至国际博物馆标准的现代展览空间。 | [118][119] |
美荷楼生活馆 | 2013年 | 香港青年旅舍协会 | 深水埗巴域街70号石硖尾邨41座 | 美荷楼是一座徙置大厦,是唯一被保留下来的第一代公共房屋,于2013年被活化为青年旅舍及博物馆。该馆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区发展、生活环境变化和人文面貌。 | [120][121] | |
皇者仁风校史馆 | ![]() |
2013年 | 皇仁书院 | 香港高士威道120号皇仁书院2楼 | 皇仁书院是香港首家官立中学,该校于2013年设立校史馆,并于2017年翻新,收藏不同年代的学校文件和文物,借此提高同学和市民大众对该校历史的认识。 | [122][123] |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 2013年 | 香港中文大学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8楼 | 该馆为全球首间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藏有大量李乐诗从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设有常设展览介绍极地气候及环境保护科技等,并不定期设有专题展览项目。 | [124][125][126] | |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校史馆 | 2013年 | 香港中文大学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地下 | 该馆前称大学展览厅,由郭得胜基金赞助,于2022年易名。该馆展出数百份历史照片、文物、录像及多媒体内容等展品,让公众认识中大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 [127] | |
夏达华圣经世界(粤语:夏達華聖經世界) | ![]() |
2014年 | 夏达华研道中心 | 粉岭崇谦堂村5A | 该馆以《圣经》为主题,为让信徒更了解《圣经》的教导而设,分为文物展馆及圣经花园,当中展馆分为5个区域。 | [128][129] |
新亚校史馆 | 2014年 | 新亚书院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诚明馆地下 | 该馆以文字、图片、珍贵文物及多媒体装置展示新亚书院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当中有藏品由校友捐赠,让社会各界认识新亚书院的起源、发展与教育目标。 | [130][131][132] | |
F11摄影博物馆 | ![]() |
2014年 | 苏彰德 | 跑马地毓秀街11号 | 该馆所属建筑物为战前三层高的洋楼,为三级历史建筑,透过精心策划的稀有相机、书籍和照片展览来推广摄影艺术。 | [133][134] |
两依藏博物馆 | ![]() |
2014年 | 冯耀辉 | 上环荷李活道181-199号 | 该馆收藏明清古董家具,大部分在荷李活道购入,部分馆藏曾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展出,包括国立历史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 [135][136] |
一新美术馆 | ![]() |
2015年 | 孙少文基金会 | 西营盘西源里1号瑧蓺地下及1楼 | 该馆致力促进公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识和鉴赏,主要以收藏家、艺术家和其他文化机构借出的展品举办专题展览。该馆原位于观塘SML商业大厦4楼,于2024年10月迁往现址。 | [137][138] |
鞍山探索馆 | 2015年 |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 | 马鞍山村上村35号 | 该馆前身为马鞍山矿村及礼拜堂,后改建为历史文化体验馆,让公众人士探索及认识马鞍山的“工业遗产”、“矿村遗产”、“宗教遗产”及“自然价值”。 | [139][140] | |
石屋家园 | ![]() |
2015年 | 永光邻舍关怀服务队 | 九龙城联合道133号 | 石屋家园前身是建于1940年代的寮屋区,为三级历史建筑,是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的其中一个项目。石屋家园设有文物探知中心及旅游资讯中心,介绍九龙城区的历史。 | [141][142] |
香港毛笔博物馆 | 2017年 | 香港毛笔博物馆协会 | 土瓜湾道明伦街22A地下铺 | 该馆由皇家御用胎毛笔第五代传人张虹霓设立,展出来自不同地方、年代、物料制作的毛笔,并主办多项毛笔文化教育推广活动。 | [143][144] | |
香港儿童探索博物馆 | 2018年 | 范本贤 | 筲箕湾道163号Island Walk地下E室及1楼 | 该馆是香港第一所儿童博物馆,让儿童在游玩中学习,促进孩子和家庭在语言、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文化及环保上的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态度,面积约5500平方呎。 | [145][146] | |
香港新闻博览馆 | ![]() |
2018年 | 香港新闻教育基金 | 中环必列者士街2号 | 该馆前身为必列啫士街街市,是一座历史建筑。该馆设有专题展览区,介绍香港开埠以来新闻行业的发展,并透过新闻片段带出香港百多年来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变化,更是亚洲首个以新闻作主题的博览馆。 | [147][148] |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 2019年 | 六厂基金会 | 荃湾白田坝街45号南丰纱厂 | 该馆是一家纺织文化艺术馆,透过策划多元项目,包括展览与共学计划两大类型,连结当代艺术、设计与历史,向纺织业于过去推动香港社会及经济进步的贡献致敬,同时挑战大众对纺织艺术的传统想法。 | [149][150] | |
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 | ![]() |
2019年 | 慈山寺有限公司 | 慈山寺观音圣像底莲台内 | 该馆收藏各地珍贵的佛教造像及文物,致力融合佛教文化与艺术,提供培育心灵成长的平台。该馆是目前香港唯一一间以佛教艺术为展览主题的博物馆及学术研究基地。 | [151][152] |
香港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 2021年 | 香港大学 | 薄扶林道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2楼2S-18室 | 该馆是香港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博物馆,致力推广环境教育和欣赏生物多样性,拥有超过9000个动物标本。 | [153][154] | |
合味道纪念馆香港 | 2021年 | 日清食品 | 尖沙咀广东道33号中港城2楼26—35号 | 该馆占地近1万平方呎,除设有展览外,亦设有3个体验式工作坊,让参加者亲手设计食品的包装及材料配搭。 | [155][156] | |
托勒密博物馆 | 2021年 | 韩鹏 | 葵芳货柜码头路(粤语:貨櫃碼頭路)77—81号Magnet Place 1座603室 | 该馆以科学、艺术、历史三维视野构建独特的收藏与展览体系,通过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四位一体的业务模式,与公众分享人类探索宇宙与自然的大历史与小趣味。 | [157][158] | |
将军澳风物汛 | 2022年 | 基督教灵实协会 | 将军澳宝琳南路160号 | 由旧调景岭警署(粤语:舊調景嶺警署)改建而成,主要记述调景岭居民过往的生活点滴,并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工作机会,内有四个展厅。 | [159][160] | |
大坑火龙文化馆 | ![]() |
2022年 | 大坑火龙文化馆有限公司 | 铜锣湾大坑书馆街12号 | 该馆前身为“孔圣义学”,设有展览厅介绍大坑舞火龙的历史、起源、火龙扎作工艺和典故、舞火龙路线等,以及大坑作为传统客家村落和该建筑物本身的特色。 | [161][162] |
中电钟楼文化馆 | ![]() |
2023年 | 中华电力有限公司 | 何文田亚皆老街147号 | 该馆由一级历史建筑中电钟楼活化而成,设有3个展区,主题分别为电力发展、嘉道理家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 [163][164] |
古魏博物馆 | 2024年 | Sapientia基金会 | 黄竹坑道21号环汇广场33楼全层 | 该馆是南区第一所私人博物馆,展示中外不同地域的各种珍贵文物,希望透过藏品传播中外文化知识。 | [165][166] | |
香港文学馆 | 2024年 | 香港文学馆管理有限公司 | 湾仔茂萝街7号3楼 | 该馆是香港第一所以文学为主题的博物馆[b],由香港作家联会于2004年起倡议,于争取多年后成功建立,设有常设展览厅、儿童故事室和香港文学阅读室等,向公众和游客介绍香港文学作品。 | [167][168] |
关闭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