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七卿年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七卿年表
Remove ads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書與都御史年表,旨在列舉中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末年(1644年),以及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至永曆朝廷末年(1662年)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與都察院的最高長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長官均為正二品,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長官。

Thumb
 橙色部份為《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描繪的明朝最大版圖(1424年,含羈縻地區

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獄訟,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南明時,弘光朝南京即京城,隆武朝福京即京城,另設行在、南京六部官員[1][2],永曆朝都城不定,但依舊於其首府設立六部。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Remove ads

洪武年間

中書省時期

明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3]。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4]。中書省時期的六部尚書官員為正三品[5]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Remove ads

廢除中書省後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六部尚書均進秩為正二品[32]。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33]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建文年間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惠帝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廢除建文年號,復稱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樂

明惠帝在登基後不久,即重新選拔六部官員,其中大多數為靖難之役前主張削藩或陣亡、或在燕王朱棣攻佔南京應天府後拒絕合作自殺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禮部尚書陳廸兵部尚書齊泰鐵鉉刑部尚書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練子寧等。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將六部尚書改為正一品,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128]。朱棣攻入南京後,恢復原制度。

Remove ads

永樂年間

遷都之前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廢除建文年號,復稱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元年,朱棣以北平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書二人,侍郎四人,其屬置六曹清吏司。吏、戶、禮、兵、工五曹,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154]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裁革北京行部。[155]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Remove ads

遷都之後

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罷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再稱「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員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謂「南京吏部尚書」等)。[154]

此後在南京任命之尚書與都御史,請參閱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Remove ads

洪熙年間

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仍在南京定都,並恢復置各部官屬於南京,去除「南京」兩字,而在位於北京的六部官員頭銜前加「行在」兩字,並設行部[154]

宣德年間

明宣宗即位後,於宣德三年復罷行部。[198] 宣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政治清明,與其父明仁宗時期,合稱「仁宣之治」。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正統年間

明英宗即位後,於正統六年(1441年),在北京六部官員頭銜前去「行在」字,於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後成為定制[198][249]。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眾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軍被蒙古軍圍困,英宗被俘,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數十名官員陣亡,史稱土木之變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Remove ads

景泰年間

景泰年間,吏部曾經設置兩名尚書。天順初年,恢復定制,改為一名[306]

Remove ads

天順年間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改年號為「天順」。此前景泰年間的吏部兩名尚書規制,也經恢復改為一名[306]。奪門之變後,六部首腦大換血,其中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遭到奪銜致仕;戶部尚書張鳳改為南京閒置;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尚書江淵謫戍;兵部尚書于謙遭棄市。

成化年間

明憲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後,憲宗寵信萬貴妃及宦官汪直,朝綱敗壞,民不聊生。史書多載,成化十九年後,其六部長官與內閣閣老(萬安劉吉劉珝)合稱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362]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弘治年間

弘治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時期的年號。其上任後,重新任免明朝內閣、六部官員,任用賢能,使得其統治時期,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稱「弘治中興」。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正德年間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期的年號,朱厚照在位前期,寵信劉瑾等宦官,並設立豹房,驕奢淫逸。中後期雖治理內政,剷除宦官,但聽信江彬等奸臣,後因落水染病駕崩。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嘉靖年間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時期的年號。明武宗無子,朱厚熜是由內閣及六部大臣經明朝宗法順序尋找確立的繼承人,為明憲宗孫。其繼位初期,改革吏治,節省浪費,清除宦官,多有建樹。因大禮議事件,明世宗與明朝內閣、六部為首的文臣相抗,並最終以強權鎮壓而獲勝。此後,世宗日漸腐化,大建宮殿、重用奸臣,長城以北及東南沿海深受戰亂入侵。世宗崇尚道教,因服食仙丹去世。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隆慶年間

隆慶明穆宗朱載坖在位期間的年號。其上任後,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並懲治方士宦官,重用賢臣。北部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南方蕩平倭寇

萬曆、泰昌年間

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間的年號,其亦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會改革卓越,史稱「萬曆中興」。萬曆十四年,因立儲之事(國本之爭)與內閣、六部官員對抗,從此三十年不再參與任何朝政事務,史為「萬曆怠政」。而萬曆三大征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內貧外患。

泰昌(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為明朝第十四個皇帝明光宗的年號。神宗朱翊鈞去世後,其子朱常洛登基,因沉迷酒色染疾,隨即吞食丹藥於登基後次月去世,史為紅丸案。故泰昌這個年號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列入萬曆年間。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天啟年間

天啟為明朝第十五個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朱由校為光宗之子,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魏忠賢,朝廷官員多依附魏,是為閹黨。天啟年間,奸臣當道、朝綱混亂,閹黨與東林黨鬥爭激烈。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遺詔傳位五弟朱由檢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崇禎年間

崇禎為中國明朝第十六個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在位年號,朱由檢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時期,旰食宵衣,勤於政務,事必躬親。繼位後,即迅速剷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使得朝綱大肅。然而,其用人遲疑,國家治理及官員選用朝令夕改,官員黨爭仍此消彼長。明朝經萬曆、天啟年間國力大損,恰逢當時各地民變勢力強大,以及後金(清)的連年入侵,朱由檢最終無力回天。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弘光、隆武年間

弘光(1645年正月至閏六月)是南明第一位皇帝明安宗朱由崧在位期間的年號,朱由檢殉國後在南京諸臣支持下監國,隨即稱帝,改次年為弘光。在位期間黨爭激烈,無法穩定局勢,又爆發多宗案件,令清朝乘機渡過長江,在弘光元年五月攻陷南京,故這個年號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將弘光、隆武兩段時期同列。

隆武(1645年七月至1646年)為南明第二位皇帝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南京失守後他在福州監國,隨即稱帝,宣布從七月初一起即時改元。朱聿鍵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後裔,以旁枝登極,與同期監國的魯王朱以海交惡;朱聿鍵銳意中興,但受制於內憂外患,最後出征時戰死。

永曆年間

永曆南明第三位及最後一位皇帝明昭宗朱由榔在位期間的年號,朱聿鍵被殺後在肇慶監國,隨即稱帝,改次年為永曆。在位初期與朱聿鍵之弟朱聿𨮁爭位,其後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唯得到前大順大西農民軍餘部支持抗清而得以延續,但內部依然矛盾重重。後期大西孫可望祕謀篡位失敗投降清朝,透露南明軍事情報;朱由榔只能狼狽西奔緬甸,又被緬甸國王賓德勒出賣交給吳三桂,在昆明處死。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監國魯年間

弘光元年閏六月,魯王朱以海台州監國,史稱監國魯,和唐王朱聿鍵屢起衝突而無法合作,不久逃亡到舟山,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合力抗清。舟山陷落後,朱以海移居金門,很快去監國稱號,奉永曆正朔。

更多資訊 年代, 吏部尚書 ...

參見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一百〇一》,出自《明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一百〇二》,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