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菜
地方菜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滬菜(另稱上海菜)是由發源於上海本土以紅燒、生煸、濃油赤醬為特色的「本幫菜」為主,再吸收鄰近江南一帶蘇、浙等地飲食文化而成[1][2],加上上海自晚清以來被闢作租界廣泛與西方接觸,亦因此融入了一定的西餐元素,逐漸形成兼容並蓄且不失開拓創新的海派風格菜餚;主要可以總結為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豐,鹹淡適口[3],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南宋末年,上海十六鋪出現了酒肆。清初,十六鋪洋行街(今黃浦區小東門陽朔路)有菜館六七家。上海開埠後,徽、蘇錫、寧幫隨商人來滬開設菜館。[4]
1843年上海開埠後,「十六幫別鬧申城」,本、閩、湘、京、川、蘇錫、鎮揚、豫、魯、徽、津、粵、寧、清真、素菜等十六總不同的餐飲流派匯聚上海攤。最早在上海流行起來的是安徽菜,[5]隨後蘇錫菜、粵菜、淮揚菜和京菜逐漸興盛,1930年代蘇錫菜館幾占上海酒菜館之半,而廣東大菜則成為了上海番菜的代名詞,深得上海市民及外僑的喜愛,[6]新雅粵菜館、上海杏花樓酒家等海派粵菜名店成為了上海中菜館中的頭牌並傳承至今。此外,國際飯店、燕雲樓的京菜;揚州飯店、老半齋的淮揚菜;梅龍鎮酒家、四川飯店、潔而精、綠楊村的海派川菜;老正興的蘇錫菜;大富貴酒樓的徽幫菜;洪長興的清真菜;功德林的素菜等皆為上海餐飲名店。
本幫起源於本地家常菜,以家常、平民化為自身的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烹飪上善於用糟,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醇厚鮮美著稱。早期的本幫菜更是以價廉、味重、量足為鮮明特點,圈子、醃篤鮮、黃豆湯這些平民原料,皆為本幫菜的生力軍。最早的本幫菜源於浦東三林人,於清嘉慶光緒年間在上海老城區開設的飯攤,稱作「鏟刀幫」。1930年後,上海工商業快速發展,本幫菜的顧客變成以公司職員為主的新興階層,廉價菜在本幫菜中的比例開始下降。[5]
海派西餐為上海特有的、中西結合的一種菜式流派,是上海人按照自身的口味及本地食材的特性自己創造出來的西餐。[7]上海開埠後,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上海,西菜館也隨之在上海開立。據文獻記載,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為位於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7]。當時西菜又稱為番菜。雖然在當時吃西餐是非常時髦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國人一開始難以適應西菜的烹飪方式,就比方說這半生半熟的牛排[7]。上海西餐於是便汲取各國西餐的精髓而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俄式海派西餐一菜一湯(羅宋湯、麵包加奶油)因經濟實惠瞬時風靡上海。1937年前,上海有西菜館200多家[8],尤以霞飛路和福州路最為集中。其中福州路(舊稱四馬路)更是因此被稱為「四馬路大菜」[8]。當時有名的有紅房子、德大西菜社、凱司令西菜社、蕾茜飯店、復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
著名菜式
紅燒鮰魚、春秋兩季吃甲魚(菜花甲魚、桂花甲魚)[9]、白切羊肉、紅燒羊肉砂鍋、爛糊肉絲、蔥烤鯽魚、紅燒划水、清蒸鰣魚、嗆蟹、上海燻蛋、響油鱔絲[9]、清蒸陽澄湖大閘蟹、毛蟹年糕、八寶鴨、醃篤鮮、刀魚汁面、油爆蝦,三黃雞,草頭圈子,熏魚,四喜烤麩,三鮮肉皮湯,毛蟹年糕,本幫紅燒肉。
本幫走油肉、鹹肉扣水筍、扣雞、本幫蒸三鮮、紅燒鯿魚、扣三絲、小蔥肉皮、扣蛋卷。
上海點心有南翔小籠饅頭、生煎饅頭、粢飯糕、油墩子、老虎腳爪、蟹殼黃、八寶飯、排骨年糕、柴爿餛飩、油豆腐粉絲湯、雞鴨血湯、上海鬆糕、豆沙鍋餅、兩面黃、蔥油拌麵、高橋松餅、雙檔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