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明史 (錢海岳)

錢海嶽編著的史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明史》共一百二十卷,全十四冊,是記載南明政權的紀傳體史書,錢海岳編著[1]。依歷朝正史體裁,分本紀五(安宗弘光帝本紀一、紹宗隆武帝本紀一、昭宗永曆帝本紀二、監國魯王本紀一)、志九(曆志一、禮志一、選舉志一、食貨志一、兵志一、藝文志四)、表十(諸王世表四、諸臣封爵世表四、宰輔年表一、七卿年表一)、列傳九十六。紀事自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南京登基起,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八月嗣延平郡王鄭克塽止,首尾共四十年,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社會面,記載量達三百五十萬字,廣徵博引,整理完備,資料詳贍[1]:12[2];其引用書目凡三千多種,數量多於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所觸及的史料[3]。受命整理二十四史顧頡剛認為此書與二十四史「地位相當」[4],並將其編入中國正史序列之中[5][6]次於《明史》之後,《清史稿》之前[1]:12

Remove ads

編纂過程

作者錢海岳自幼即從事史學,其父錢麟書民國初年協修《清史稿》,海岳隨侍在。受其父及史館諸人啓發,錢海岳開始收集南明史料與研究南明史事,在1931年曾撰述一篇南明通史[1]:4。此年,錢海岳亦正式開始撰寫紀傳體南明史[7],最開始擬名為《後明史》[8]。當時國家積危、列強入侵,有識之士多刊佈南明史事著作及明末死節之士傳記,以彰民族氣節[1][9]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喪,群眾又有將南明政局與此時形勢相類比者,史學界也又掀起研究南明的熱潮。當時有意撰寫南明史的學者還有朱希祖柳亞子等人,錢海岳在撰寫過程中,就曾與朱希祖探討體例及借閱史料[1]。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錢海岳攜帶書稿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0],又至新疆[11],日就搜集考訂,最終於1944年秋完成《南明史》初稿一百卷(柳亞子曾於1950年10月拜訪錢氏並將《南明史稿》帶走抄錄一份,攜回北京,知獲至寶[12]:202,後藏於中華書局圖書館[1]),此年距明崇禎甲申年(1644年)恰為三百年整[1][11]。書雖初成,作者又以清初文網森嚴,屢興大獄,死者萬人……凡三朝史料及詩文有涉者,蕩然無存,即有故家鈔本,子孫亦多懼禍,眢井魚腹,隱匿不出,以致湮沒者夥矣[13],欲徵集更多史料來開展後續修訂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錢海岳依次被調入江蘇省博物館南京圖書館工作,以館中藏書豐富,「隨手補充,更為完備」[1]:5。後經過二十餘年的修訂,史稿又增刪為一百二十卷,錢海岳復謄清一份[1]:10[11]文化大革命運動初,錢海岳遭受迫害,被定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其《南明史》謄清稿與草稿悉數被紅衛兵查抄,珍貴藏書被付之一炬[5],修訂工作被迫終止;其本人又因曾表彰鄭成功,被誣為宣傳蔣中正反攻大陸造反派於1968年1月14日將其拉到明孝陵,從上面將其推下跌死[14]。錢海岳死後,《南明史》終稿及其完成情況一時便下落不明[1]:11[11][3]

顧頡剛對此書極為關注。1952年11月,顧頡剛專程至蘇州拙政園觀閱錢氏《南明史》[1]:5,其後又同錢海岳多次過從交遊及書札往返[11];1971年4月,顧頡剛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之命整理二十四史時,於《整理國史計劃書》中稱清代統治者為要湮滅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對於入關後十八年的南方漢人政權竭力抹煞,致《明史》中記載寥寥,無從見到民族鬥爭的事實,但漢族的零星記載尚多流傳;清亡以後,如柳亞子等甚思作系統的整理,終未如願。錢海岳獨竭數十年的精力,編成紀傳體的《南明史》百數十卷,足備一代文獻。只因他不喜社會活動,所以知道這部新史的人極少如能覓得,應置《明史》之後,並猜測其書或許流落於無錫南京之間[1]:11[11]。1979年4月,錢海岳女婿堵仲偉找回《南明史》謄清稿前96卷,合後24卷草稿,恰為120卷。顧頡剛作題跋云:余當1971年4月,承周總理命,主點校《二十四史》,參加出版會議,即曾提出尋求此書,次於《明史》之後、《清史稿》之前。時同人以為應俟《二十四史》點校完成後再議。今全書已完成矣,此稿適出,其當與國家出版局及中華書局主事者籌商之。[1]王煦華清點《南明史稿》。後顧頡剛又於日記云:予之心事,有三部書當表彰:一、吳燕紹《清代蒙回藏典錄》;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紀》;三、錢海岳《南明史稿》。因與煦華談之,他日有便,更當與胡喬木院長言也。[14]:646,又與中華書局商榷出版事宜[11]。1980年,顧頡剛歿,《南明史》整理出版之事遂被擱置[11]。後堵仲偉及其女堵力多方尋找出版社及學者整理出版,多以學者要求巨額點校費與共同署名而意見不和[4]。2003年10月,中華書局編輯劉德麟俞國林與堵仲偉取得聯繫,一同對錢氏手稿進行整理,2006年終於將此書付梓[1]:12[4]。2011年5月,錢海岳家人將《南明史》一百二十卷手稿無償捐贈給無錫市檔案館入藏[11][5]

Remove ads

內容

錢氏《南明史》凡十四冊、共一百二十卷,體例完整,所列傳主近兩萬人,同時附傳極多,堪稱宏富[1]。全書引用明人撰述850種、清人撰述509種、方志1871種,共引用資料3230餘種[15]。卷一至五為本紀,分紀明安宗明紹宗明昭宗監國魯王;卷六至十四為志,分為曆、禮、選舉、食貨、兵、藝文六志;卷十五至二十四為表,分為諸王、諸臣封爵、宰輔、七卿四表;卷二十五至一百二十為列傳:卷二十五至二十八為后妃、諸王列傳,卷二十九至九十為南明主要人物傳記,卷九十一至九十三為儒林傳,卷九十四至一百為文苑傳,卷一百一至一百七為忠義傳,卷一百八為孝友傳,卷一百九至一百一十二為隱逸傳,卷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五為列女傳,卷一百一十六為宦官傳,卷一百一十七為姦臣傳,卷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二十為畔臣傳;最後為引用書目[3]。而由於朱希祖、柳亞子等南明史家編纂南明史之計劃以戰亂、遷徙等先後流產,錢氏《南明史》遂成唯一以「本紀、志、表、列傳」完整紀傳體例著成的南明史書[1][6]

錢海岳認為作史之要,首重體例,亦沿用傳統紀傳體例編著《南明史》。其作史原則與作者早年所著《重修清史商榷》提出的六條建議基本相同,共分為網羅放失、先成表志、辨別是非、破除忌諱、講求義法、潤色詞筆六點[1]:7-10。除此六點外,作者亦沿承中國傳統史觀、體現「春秋大義」的民族思想[1]:10,以「一本天王正統」、「辨名正位,扶統立極」、「嚴華夷,辨正閏,別名分,植綱常」為標準。作者以1944年12月22日即「崇禎甲申後三百年日長至」作為其百卷本《南明史》完成的日期,又反映其對於明朝的認同[3]。其「春秋大義」亦體現在其人物收錄標準上,如提出撰寫《列女傳》是為「所以愧男子之二其行者也」,撰寫《姦臣傳》、《畔臣傳》是為「大書特書,庶幾存千秋之鐵案,不使逃斧鉞之誅焉」等等[1],又提倡「封疆之臣,與地存亡;郡縣之吏,與城存亡;謀人之國,國亡則死;謀人治軍,軍敗則死,此人臣之通義也」[3]。其亦注重對小人物的記載,南明史中起義軍名字、出身,凡能發掘者均一一列出;無論販夫走卒或菜農廚師,凡有義舉、參加抵抗者,皆有收錄[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修訂史稿又受到人民史觀的影響,曾提出所紀農民革命運動觀點立場及措辭理論,抄清時應詳加修正[5]

Remove ads

體例

本紀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

列傳第1-1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Remove ads

列傳第11-2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Remove ads

列傳第21-3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Remove ads

列傳第31-4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Remove ads

列傳第41-5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第51-6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第61-7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第71-8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第81-90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列傳第91-96

更多資訊 卷冊, 目錄 ...

評價

正面評價

顧頡剛曾說:錢海岳寫《南明史稿》真不容易,下了幾十年的死功夫,沒有助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搞起來的。[15]其又曾在日記中稱讚《南明史》書稿:共三十二冊,三千三百八十四頁,每頁五百字,合計1,692,000字,加以整理,真一大工程也![11]

謝國楨在其所著《增訂晚明史籍考》中稱讚錢海岳佔嗶之勤,蓄材之廣治學之勤,老而彌篤,修訂史稿,用力不輟[1];又評價《南明史》特點云:明室南遷,戎馬倉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經濟基礎則難以搜檢,著者能於紀傳之外,撰為志表,用意可謂至善。[11][16]:400

南炳文肯定《南明史》之史學價值,也指出此書仍有考訂與斟酌之空間[3]

研究《南明史》的學者王浩淼、王艷等認為,《南明史》是研究南明歷史的權威性著作,整理效果最佳,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2][17]

負面評價

謝國楨認為錢氏仍然沿用中國傳統正史範式有待商榷:「且以今日而仍用紀傳體裁,亦有商榷之處。」[16]:400卜永堅也認為,《南明史》是延續二十四史傳統的產物,其採用紀傳體裁,未透過註腳標明所述史實來源,參考書目多不云作者與版本(如抄本或刻本),而又以儒家的君臣正統政治秩序觀念撰寫史書,是中國歷代王朝官方史學的「科學範式」,在近現代史學界向西方轉移的學術範式之下,其地位略顯尷尬[3]

王浩淼、王艷等認為,明季歷史本身錯綜複雜,錢氏《南明史》所釆文獻資料太多,「所采數據靡雜,未能獨具別裁,取捨間有未當」,有些記事略顯簡單,有些又過於繁瑣;傳記部份略有混亂,在記三朝主要人物時不分忠奸,而後面人物傳記又有忠義、佞幸之分;參考文獻龐雜,前後文所記人物官職、爵位、史實偶有錯訛及混亂者[2][17]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