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世界遺產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5年11月22日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自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
中國擁有60項世界遺產,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擁有61項的義大利[5]。在這60項世界遺產中,有41項文化遺產,15項自然遺產,另有4項複合遺產。此外,中國在預備名單中有60個項目[4]。中國首批世界遺產於1987年入選,共有6處。最近一處入選的是西夏王陵,於2025年入選[4]。
分佈圖
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項目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則稱為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6]。
*跨國遺產
更多資訊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入選年份 | 教科文組織數據 | 簡介 |
---|---|---|---|---|---|
泰山 | ![]() |
山東省 | 1987年 | 437;i、ii、iii、iv、v、vi、vii(複合) | 泰山是中國最著名的聖山,具有非凡的歷史、文化、美學與科學價值。此山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定居(附近有大汶口遺址),在過去三千年間持續受到崇拜。泰山是一座巨大而壯觀的岩體,占地25,000公頃,海拔1,545公尺,被視為中國最美的風景勝地之一,也是自古以來東亞東方文化的重要搖籃。早在西元前219年之前,泰山已是山嶽崇拜的重要對象,當時秦始皇以封禪祭祀向神明宣告他統一全中國的功業。山上有12次歷史記載的帝王祭天儀式、約1,800方碑刻與題記,以及22座廟宇,這些共同使泰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紀念地,也是世界知名的歷史文化寶庫。核心紀念建築「岱廟」藏有西元1009年的道教傑作《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山上還有許多古老而重要的樹木。所有建築元素、繪畫、原位雕塑、石刻與古樹皆融入泰山的景觀之中[7]。 |
長城 | ![]() |
北京市、河北省、甘肅省 | 1987年 | 438;i、ii、iii、iv、vi(文化) |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至17世紀持續在中國北方邊境修築,是歷代的重大軍事防禦工程,總長度超過20,000公里。長城東起河北省山海關、西至甘肅省嘉峪關,主體由城牆、馬道、敵樓、牆上庇護所構成,並包含沿線的關隘與堡壘。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為古代深謀遠慮的政治戰略思想與強大軍防力量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更是古代中國卓越軍事建築技術與藝術的典範,作為捍衛國家與人民安全的民族象徵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8]。 |
北京及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 | ![]() |
北京市、遼寧省 | 1987年 | 439bis;i、ii、iii、iv(文化) | 作為15至20世紀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與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是中國晚期封建社會的國家權力中心。位於北京的紫禁城,由明成祖於1406年至1420年間修建,在此後的505年間見證了14位明朝與10位清朝皇帝的登基。瀋陽的皇宮由努爾哈赤於1625年至1637年間為清朝的前身後金所建,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後,該宮殿亦稱「後金宮」或「盛京宮」,直至1911年一直是皇室的行宮與陪都。北京與瀋陽的皇宮分別於1987年與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 |
莫高窟 | ![]() |
甘肅省 | 1987年 | 440;i、ii、iii、iv、v、vi(文化) | 鑿刻於大川河崖壁之上的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綠洲東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寶庫。它始建於366年,展現了4至14世紀佛教藝術的偉大成就。現存492個洞窟,保存了約45,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作為中國西北地區佛教藝術發展的見證,莫高窟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敦煌藝術獨特的風格不僅融合了漢族藝術傳統與古印度、犍陀羅國風格的影響,更吸收了突厥、吐蕃等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精華,許多傑作展現了超凡的美學造詣。1990年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連同其內數萬件寫本與文物,被譽為古代東方文化最偉大的發現。這項重要遺產為研究古代中國與中亞的複合歷史提供了極珍貴的參考依據[10]。 |
秦始皇陵 | ![]() |
陝西省 | 1987年 | 441;i、iii、iv、vi(文化) | 位於陝西省西安東北35公里、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統一全國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陵墓始建於西元前246年,現存封土高51.3公尺,坐落於南北向的長方形雙重城垣內。陵區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分佈著近600處遺址,包括舉世聞名的數千件真人大小陶俑、陶馬與青銅戰車兵器陪葬坑近200座,以及陪葬墓群與建築遺址。作為帝王陵寢,其規模為中國歷代之最,具有獨特規制與布局,並擁有大量精美隨葬品。它見證了中國首個統一帝國——秦朝的建立;該王朝於西元前3世紀掌握空前政治、軍事與經濟實力,並推動了帝國社會、文化與藝術水平的發展[11]。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 北京市 | 1987年 | 449;iii、vi(文化)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位於華北平原的一處更新世古人類遺址。該遺址位於北京西南約42公里處,地處華北平原與燕山山脈的交界處。充足的水源和天然的石灰岩洞穴為早期人類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目前,該遺址的科學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迄今為止,科學家已在遺址範圍內的23個地點發現了距今500萬年至1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文化遺存和動物化石。作為亞洲大陸展示人類演化文化序列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周口店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亞洲大陸史前人類社會的獨特見證,更展示了人類演化的過程,對於研究和重建早期人類歷史具有重大價值[12]。 | |
黃山 | 安徽省 | 1990年 | 547bis;ii、vii、x(複合) | 黃山,常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嶽」,自8世紀左右的唐朝以來,在中國藝術與文學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傳747年,一則傳說描述黃山是尋覓已久的長生不老藥的發現之地。這個傳說賦予了黃山其名,並奠定了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黃山以其壯麗的山景吸引隱士、詩人與山水畫家,這些景觀由無數花崗岩峰組成,許多山峰海拔超過1,000公尺,聳立於永恆的雲海之中。約16世紀左右的明代,這片景觀與其眾多奇形怪狀的岩石及古老盤曲的樹木,啟發了極具影響力的「山水畫派」,為世界想像與藝術中的東方景觀提供了根本性的呈現。該遺產位於中國安徽省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佔地16,060公頃,緩衝區達49,000公頃,其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多種地方性或國家特有植物物種亦具有極突出的重要性[13]。 |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 ![]() |
四川省 | 1992年 | 637; vii(自然)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是一處擁有卓越自然美景的保護區,其鋸齒狀的高山聳立於針葉林之上,環繞著如仙境般的景觀。這些景觀包括多種喀斯特地形;該地區實為高山喀斯特水文與研究的「自然博物館」。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北部,佔地72,000公頃,保護了一系列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包括原始林,這些森林為眾多瀕危動植物物種(如大熊貓與羚牛)提供了重要棲息地。九寨溝南部的岷山山脈最高處達4,752公尺,還擁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具有極高的景觀價值[14]。 |
黃龍風景名勝區 | ![]() |
四川省 | 1992年 | 638;vii(自然) | 黃龍谷地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擁有一系列鈣華湖泊、瀑布、森林和山景,是一處絕佳的自然遺產。其頂部為常年積雪的山峰,海拔從1,700公尺延伸至5,588公尺,其中包括中國最東端的冰川。這片面積達60,000公頃的區域位於岷山山脈內,還擁有壯觀的石灰岩地貌和溫泉。其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許多瀕危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包括大熊貓和川金絲猴[15]。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 ![]() |
湖南省 | 1992年 | 640;vii(自然) | 武陵源是高度農業開發區中的自然孤島。這片壯觀的區域位於中國湖南省,占地約26,400公頃,以3,000多根狹窄石英砂岩柱為主體,其中許多高度超過200公尺。巍峨峰巒間分布著溪谷、峽谷、溪流、池塘、瀑布、兩座大型天然橋梁及約40個洞穴。這些洞穴內引人注目的方解石沉積物是其顯著特徵。除了包括參差石峰、茂密植被與清澈湖泊溪流在內的驚人景觀美,該地區還孕育著多種瀕危動植物物種[16]。 |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 ![]() |
河北省 | 1994年 | 703;ii、iv(文化) |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宮苑與寺廟建築群,總佔地面積達611.2公頃。作為清代皇帝距北京350公里木蘭圍場附近的夏宮,建於1703年至1792年間,是加強邊疆治理的重要基地。每年夏秋季節,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在此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少數民族首領與外國使節,並由此北行舉行木蘭秋獮。這裡見證了清朝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其遺存物證彰顯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宮殿建築、園林藝術與宗教建築的經典傑作。山莊景觀依自然山水形勢營造,作為中國自然山水宮苑的傑出典範,傳承發展了皇家園林傳統;周圍寺廟融匯漢、蒙、藏建築藝術文化精華,凝結了中國建築發展歷程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成就。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人造景觀與承德丹霞地貌等特殊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其自然和諧的布局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成功實踐[17]。 |
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 | ![]() |
山東省 | 1994年 | 704;i、iv、vi(文化) | 公元前6至5世紀偉大哲學家、政治家與教育家孔子的廟宇、陵墓及家族宅邸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用以紀念孔子,歷經多次毀壞與重建,現存100餘座建築;孔林包含孔子墓及其10萬餘名後裔的遺骸;孔府從小型宅邸擴建為龐大的貴族府邸,現存152座建築。這組紀念建築群因中國歷代帝王2000餘年來的尊崇,保留了卓越的藝術與歷史特質[18]。 |
武當山古建築群 | ![]() |
湖北省 | 1994年 | 705;i、ii、vi(文化) | 這組世俗與宗教建築群的核心宮殿和廟宇,展現了中國元、明、清三朝的建築與藝術成就。它位於湖北省武當山風景優美的山谷和山坡上,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建築群建於明朝,其中包含最早可追溯至7世紀的道教建築。它代表了近1000年來中國藝術與建築的最高水準[19]。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 | ![]() |
西藏自治區 | 1994年 | 707ter;i、iv、vi(文化) | 布達拉宮自7世紀以來作為達賴喇嘛的冬宮,象徵著藏傳佛教及其在西藏傳統行政中的核心地位。這座建築群包括白宮、紅宮及其附屬建築,建於拉薩河谷中心的紅山上,海拔3,700公尺。同樣建於7世紀的大昭寺是一座卓越的佛教建築群。18世紀修建的羅布林卡(達賴喇嘛的夏宮)則是西藏藝術的傑作。這三處遺址的建築之美與原創性、豐富的裝飾以及與壯麗景觀的和諧融合,更增添了其歷史與宗教價值[20]。 |
廬山國家公園 | 江西省 | 1996年 | 778;ii、iii、iv、vi(文化) | 廬山位於江西,是中華文明的靈性中心。佛教與道教寺廟、以及儒家學派的標誌性建築,與極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眾多傑出大師曾在此講學;這片風景激發了無數藝術家的靈感,他們發展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自然美學觀[21]。 | |
峨眉山—樂山大佛 | 四川省 | 1996年 | 779;iv、vi、x(複合) |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建於1世紀,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山頂的美麗環境中。隨著其他寺廟的增建,該地成為佛教最神聖的聖地之一。數世紀以來,文化瑰寶不斷增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世紀依山雕鑿而成的樂山大佛,俯瞰三江匯流之處。大佛高71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峨眉山還以其極其豐富的植被而聞名,從亞熱帶到亞高山松林應有盡有,其中一些樹木樹齡已超過1000年[22]。 | |
麗江古城 | ![]() |
雲南省 | 1997年 | 811bis;ii、iv、v(文化) |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麗江平原,海拔2400公尺,周圍群山環繞,擁有一系列戰略性關隘。西北方的玉龍雪山是河流與泉水的源頭,滋潤著平原並匯聚成黑龍潭,由此延伸的水道形成運河與渠道網絡,供應整座城鎮。鮮明的城市空間、蓬勃的水系、和諧的建築群、尺度宜人的舒適居所、怡人的環境,以及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共同構成人類居住地的卓越典範[23]。 |
平遙古城 | ![]() |
山西省 | 1997年 | 812;ii、iii、iv(文化) | 平遙古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國古代縣級城市。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該遺產包括三部分:平遙城牆內的全部區域、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雙林寺以及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鎮國寺。平遙古城完整保留了14至20世紀中原漢民族縣級城市的歷史風貌。平遙古城始建於14世紀,佔地225公頃,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包括古城牆、街巷、店鋪、民居和寺廟。平遙古城是明清時期漢族城市的傑出典範,保留了漢族城市的所有特徵,完整呈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社會、經濟與宗教發展,對於研究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傳統倫理及民居形式具有極高價值[24]。 |
蘇州古典園林 | ![]() |
江蘇省 | 1997年 | 813bis i、ii、iii、iv、v(文化) | 蘇州古典園林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當時蘇州作為吳國的首都而建立。受吳國君主建造的皇家狩獵園林啟發,私家園林於公元前4世紀左右開始出現,並在18世紀達到鼎盛。如今仍有50多座園林保存完好,其中九座被視為中國「山水」園林的典範。這些園林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自由寫意風格的影響下構思與建造,以其精湛工藝、藝術雅緻與豐富文化意涵的深刻融合而聞名。這些園林揭示了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都市生活環境中,將隱逸文化與美學理念和諧統一。歷代園林大師運用各種技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間藝術化地模擬自然。蘇州古典園林僅限於單一宅邸的範圍內,旨在成為自然世界的縮影,融合水、石、植物以及各種具有文學與詩意價值的建築元素。這些精緻的園林見證了當時園林大師高超的技藝。這些獨特設計受自然啟發卻不拘泥於自然概念,對東西方園林藝術的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由建築、假山、書法、家具與裝飾藝術品組成的園林群體,展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至高無上的藝術成就;它們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25]。 |
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 ![]() |
北京市 | 1998年 | 880;i、ii、iii(文化) | 北京的頤和園將眾多傳統廳堂亭閣融入清乾隆帝於1750年至1764年間構思的皇家園林「清漪園」中。以元代都城舊有水庫昆明湖與萬壽山為基本框架,頤和園依循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在湖山景觀中整合了政治行政、居住、精神與遊憩功能。該園於1850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毀,後由光緒帝重建供慈禧太后使用並更名為頤和園。雖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再遭破壞,經修復後自1924年起作為公園開放。作為數百年皇家園林設計的集大成者,頤和園對東方園林藝術與文化影響深遠[26]。 |
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 ![]() |
北京市 | 1998年 | 881;i、ii、iii(文化) | 天壇是一組軸向排列的建築群,南側為露天的圜丘壇,其北緊鄰錐形屋頂的皇穹宇。這兩者由一條高架的神道連接至更北側的三層圓形錐頂祈年殿。明清兩朝的皇帝作為人與天界的溝通者,正是在這些場所舉行祭天儀式、祈求五穀豐登。西側為齋宮,是皇帝祭祀後齋戒的場所。整個建築群由雙重圍牆環繞,周圍遍植松柏。內外牆之間西側設有神樂署及犧牲所建築。該建築群共有92座古建築、600餘間殿房,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皇家祭祀建築群,也是全球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群[27]。 |
武夷山 | ![]() |
福建省 | 1999年 | 911bis;ii、vi、vii、x(複合) | 武夷山是中國東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傑出的地區、也是大量古老孑遺物種的棲息地,其中許多物種為中國特有。九曲溪壯麗峽谷的寧靜美景、以及眾多現已成為廢墟的寺廟與修道院,為宋明理學的發展與傳播提供了環境;自11世紀以來,宋明理學對東亞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西元前1世紀,漢代皇帝在附近的城村建造了一座大型行政都城,其巨大的城牆圍繞著一處極具重要性的考古遺址[28]。 |
大足石刻 | ![]() |
重慶市 | 1999年 | 912;i、ii、iii(文化) | 重慶大足區陡峭的山坡上,分佈著五組非凡的9至13世紀石刻群。規模最大的北山石刻包含兩組沿懸崖而刻的造像群,崖面高7至10公尺、延綿約300公尺。逾萬尊雕刻完成於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主題涵蓋密宗與道教。題記為歷史、宗教信仰、年代判定及歷史人物考證提供了珍貴線索。這些石刻以規模宏大、美學價值卓越、題材豐富多元及保存完好著稱。作為9至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大足石刻不僅彰顯佛教、道教與儒教在中國的和諧共存,更為石窟藝術日益反映世俗生活提供了實物佐證。遺產區內大量雕刻與文獻史料,見證了該時期中國石窟藝術與宗教信仰的重大變革與發展[29]。 |
青城山—都江堰 | ![]() |
四川省 | 2000年 | 1001;ii、iv、vi(文化) | 都江堰灌溉系統位於成都平原西部、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交界處,是一項始建於約公元前256年的生態工程壯舉。該系統在唐、宋、元、明時期經過擴建改良,利用自然地形與水文特徵,無需築壩即可解決灌溉引水、排沙、防洪與流量控制等問題。該系統在防洪、灌溉、航運與民生用水方面產生綜效,歷經2,250餘年發展,現灌溉面積達66萬8,700公頃。青城山雄踞都江堰灌溉系統南側的成都平原,因公元142年張陵在此創立道教而成為中國歷史名山。晉唐時期陸續修建的宮觀所傳道教教義,體現了道教文化多數核心元素。17世紀時,此山再度成為道教思想與精神中心[30]。 |
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 | 安徽省 | 2000年 | 1002;iii、iv、v(文化) | 西遞和宏村是兩個傳統村落,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黟縣,以商業活動為主要收入來源、以家族和宗族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並以其地域文化聞名。整體佈局、景觀、建築形式、裝飾和建造技術都保留了14至20世紀間安徽村落的原始特色。這兩座村落深受前現代安徽省傳統文化的影響,由成功返鄉的官員或商人所建,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村落建設的典範。西遞四面環山,沿三條東西走向的溪流而建,並在村南的回元橋匯合。宏村則坐落於山腳下,鄰近一條形成兩處水池的溪流。其特色在於富有韻律的空間變化與寧靜的巷弄;水源來自如畫的園林,整體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統一與和諧的追求。安徽建築獨特精緻的風格以素雅色調呈現,山牆飾以精美雕刻,室內擺設充滿品味。嚴格的父權制度與溫和真摯的民俗,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特別尊崇儒學與理學的士大夫文化理念。這些存世的村落擁有600多年的歷史,具有科學、文化與美學價值,是研究地域歷史與文化的豐富資源[31]。 | |
龍門石窟 | ![]() |
河南省 | 2000年 | 1003;i、ii、iii(文化) |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古都洛陽以南的伊河兩岸,在長達1公里的陡峭石灰岩崖壁上開鑿了2300多個洞窟和佛龕。這些洞窟內有近11萬尊佛教石雕像、60多座佛塔以及2800多塊碑刻題記。洛陽曾是北魏晚期與唐朝初年的都城,而石窟最密集的開鑿時期從5世紀末持續至8世紀中葉。最早開鑿於5世紀末至6世紀初的西山洞窟包括古陽洞與賓陽三洞,均供奉大型佛像。藥方洞內刻有140則治療各種疾病的藥方銘文。該洞窟的雕刻工程持續了150餘年,展現了藝術風格的演變。7至8世紀唐代佛教洞窟中的雕塑風格——尤其是奉先寺洞的巨型造像,是皇家石窟寺藝術最完整的代表典範,曾被各地藝術家模仿。這兩種雕塑藝術風格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並為其他亞洲國家的雕塑藝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32]。 |
明清皇家陵寢 | ![]() |
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江蘇省、遼寧省 | 2000年 | 1004ter;i、ii、iii、iv、vi(文化) | 明清皇家陵寢建於1368年至1915年間,包含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明顯陵與清東陵、清西陵;2003年擴增的明孝陵與明十三陵;以及2004年增列的遼寧盛京三陵(均屬清朝,含清永陵、清福陵與清昭陵)。明清皇家陵寢依據風水原理精心選址,坐落於極具考究的地形環境中,由眾多傳統建築設計與裝飾的建築群組成。陵墓佈局遵循中國等級制度,設有神道並排列石像生,既滿足持續舉行的皇家儀式需求,亦供亡靈通行。這些陵寢彰顯明清統治者五百年來對營造宏偉陵墓的高度重視,不僅反映對來世的普遍信仰,更體現了權威的宣示。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君主,其明孝陵打破既往規制,確立了後續北京明清陵寢的基本格局。遼寧盛京三陵均建於17世紀,用於安葬清朝開國皇帝及其祖先,融合了前朝傳承的漢族陵寢傳統與滿族文明的新特徵。明清皇家陵寢是人類創造力的傑作,其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成為14至20世紀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文化與建築傳統的獨特見證。這些陵寢是漢滿文明建築藝術交融的精品,其選址、規劃與設計既體現風水學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社會等級規範,亦展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盛行的宇宙觀與權力觀[33]。 |
雲岡石窟 | ![]() |
山西省 | 2001年 | 1039;i、ii、iii、iv(文化) | 宏偉的雲岡佛教石窟開鑿於5世紀中葉至6世紀初。這些石窟包含252個洞窟和壁龕、51,000尊雕像,雕刻面積達18,000平方公尺,代表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傑出成就。由曇曜主持開鑿的「曇曜五窟」是中國藝術第一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其佈局與設計嚴謹統一。由於石窟的建造源自皇室敕令,因此反映了北魏時期佛教信仰在中國與國家意志的結合。雲岡石窟雖受南亞與中亞佛教石窟藝術影響,卻也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本土精神詮釋了佛教石窟藝術,因而在早期東方佛教石窟中佔據極重要地位,並對中國與東亞的佛教石窟藝術產生深遠影響[34]。 |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 ![]() |
雲南省 | 2003年 | 1083bis;vii、viii、ix、x(自然) |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北部山區,是由15個保護區組成的自然系列遺產,分佈於八個集群。該遺產展現了極其多樣化的景觀,包括深切河谷、茂密森林、巍峨雪山、冰川、高山喀斯特、紅色砂岩地貌(丹霞)、湖泊以及遼闊草甸。這片170萬公頃的區域涵蓋了亞洲三大江河——長江(金沙江)、湄公河與怒江的上游段,三江在此近乎平行地由北向南奔流,穿行於深達3000公尺的陡峭峽谷中,兩側聳立著海拔逾6000公尺的冰川覆蓋山峰。該遺產橫跨橫斷山脈主體區域,這條山脈構成了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向中南半島延伸的巨大弧形地帶。作為全球三大生物地理區域的交匯地,此處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地帶,亦可能是溫帶區域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35]。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 ![]() |
吉林省 | 2004年 | 1135;i、ii、iii、iv、v(文化) | 該遺址包含3座城市與40座墓葬的考古遺存:五女山城、國內城以及丸都山城;其中14座為帝王陵墓,26座為貴族墓葬。所有遺存均屬於高句麗文化,該文化得名於西元前277年至西元668年間統治中國東北部與朝鮮半島北半部的王朝。五女山城目前僅部分發掘。國內城位於現代集安市城區內,在高句麗首都遷至平壤後扮演「陪都」角色。丸都山城作為高句麗王國都城之一,留存大量遺跡,包括一座大型宮殿及37座墓葬。部分墓葬展現出卓越的建築巧思,其精緻墓頂設計無需立柱即可覆蓋寬闊空間,並能承受上方石塚或土塚的巨大重量[36]。 |
澳門歷史城區 | ![]()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2005年 | 1110;ii、iii、iv、vi(文化) | 澳門作為中國領土上國際貿易發展中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繁榮港口,於16世紀中葉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並於1999年回歸祖國。該遺產由22座主要建築和公共空間組成,清晰展現了這座古老貿易港口城市的結構。憑藉其歷史街區、住宅、宗教及公共建築中的葡式與中式建築,澳門歷史城區為東西方美學、文化、宗教、建築與技術影響的交融提供了獨特見證。它基於國際貿易的活力,見證了中國與西方世界最早且最持久的相遇。作為中西門戶,澳門在世界貿易中扮演戰略角色。不同民族與傳教士共同定居於這複雜海貿網絡的樞紐,帶來了宗教文化影響,體現於外來建築類型的引入,其中許多至今仍在使用。澳門獨特的多元文化特質,體現於並存於城中的中西建築遺產,甚至單一建築設計中亦常見此動態——如西式建築融入中式設計元素(聖保祿學院遺址巴洛克風格立面以漢字作裝飾),反之亦然。典型歐洲港口城市特徵亦見於居留地的城市肌理結構:公共廣場融入狹窄蜿蜒街道兩側密集地塊,同時積累了其他葡萄牙居留地的經驗(如連接港口與舊城堡的「直街」概念)。遺產與海景的視覺聯繫,反映了澳門作為貿易港口的起源;沿用數世紀至今仍運作的內港更強化了此特徵。歷史相遇的無形影響滲透於當地人生活中,體現於宗教、教育、醫療、慈善、語言與飲食。歷史城區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城市結構、居民或習俗,而是這一切的複合體。東西方文化沉積的共存及其活態傳統,定義了歷史城區的本質[37]。 |
殷墟 | ![]() |
河南省 | 2006年 | 1114;ii、iii、iv、vi(文化) | 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西北洹河兩岸的殷墟考古遺址,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1300年,由宮殿宗廟區與王陵區兩大區域組成,總佔地414公頃,外圍緩衝區達720公頃。殷墟透過歷史文獻、甲骨卜辭及考古發掘證實為中國歷史上首座都城遺址。商朝第20位君王盤庚約於西元前1300年將都城自奄遷至殷(今安陽小屯村一帶),建立長期穩定的都城。該都城歷經255年,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殷商文明,其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皆彌足珍貴。殷墟為中國最早具備文明要素的遺址,包含80餘座夯土房基、宗廟與祭壇,外圍設有兼具防洪功能的防禦壕溝。宮殿區內眾多窖穴出土的甲骨刻辭,被視為漢字體系最早的確證。地勢較高的王陵區包含埋有車馬與人牲的祭祀坑,隨葬品涵蓋紋飾精美的青銅禮器、玉器、骨雕及陶器。作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都城遺址之一,其規劃佈局對後世中國都城的建設發展影響深遠。殷墟王陵區是中國最早的大型王室陵墓群,為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濫觴;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成熟的早期文字系統,為商朝歷史提供實證,將中國信史向前推進近千年;殷墟遺址展現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生活,反映包括青銅鑄造與曆法系統在內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與建築工藝[38]。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 ![]() |
四川省 |
2006 | 自(x)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臥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脈位於四川省境內,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之間,包括邛崍山脈之中的7處自然保護區和9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9,245平方公里,地跨成都市、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個地級行政區的12個縣或縣級市。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豐富的植被種類,環境與第三紀的熱帶雨林相似,是世界上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這裡也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全球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於此。另外,這裡亦是小熊貓、川金絲猴、雪豹及雲豹等其它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39] |
中國南方喀斯特 | ![]() |
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 |
2007(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 2014(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廣西環江) |
自(vii) (viii) | 中國南方喀斯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方的雲南石林、貴州荔波、貴州施秉、重慶武隆、重慶金佛山、廣西桂林、廣西環江共同組成,覆蓋了五萬平方公里,主要位於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著多樣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中國南方喀斯特展示了一個由多濕的熱帶至亞熱帶的喀斯特地貌。[40] |
開平碉樓與村落 | ![]() |
廣東省 |
2007 | 文(ii) (iii) (iv) | 開平碉樓與村落以碉樓和建有碉樓的村落聞名於世,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鄉村地方,現存碉樓有1,833幢。自明朝以來,由於水患和匪患的緣故,開平當地就已有民眾開始修建碉樓。其特色為中西合璧,結合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多種風格。[41] |
福建土樓 | 福建省 |
2008 | 文(ii) (iii) (iv) | 福建土樓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俗稱「生土樓」。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布地區包括龍巖市永定縣和漳州市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形式,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敵的防禦的要求,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42] | |
三清山國家公園 | ![]() |
江西省 |
2008 | 自(vii) |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公里,距上饒市78公里。三清山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6.9公尺,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之一。三清山風景秀美,同時又是道教名山。[43] |
五台山 | ![]() |
山西省 |
2009 | 文(ii) (iii) (iv) (vi) |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台」,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它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公尺。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台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遺產分臺懷及佛光寺兩個區域,包括: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碧山寺、殊像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及佛光寺9所寺廟。[44]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河南省 |
2010 | 文(iii) (vi) | 登封「天地之中」指河南省登封市的一批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古蹟,包括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該建築群中的各建築建成時間從漢至清,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45] | |
中國丹霞 | 福建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浙江省、貴州省 |
2010 | 自(vii) (viii) | 丹霞地貌的定義為「有陡崖的陸上紅層地貌」,1928年馮景蘭等在廣東省仁化縣丹霞山考察時首先命名。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種沉積在內陸盆地的紅色岩層,這種岩層在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過程中,被水切割侵蝕,形成了紅色山塊群。中國丹霞包括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六處典型的丹霞地貌。[46] |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 ![]() |
浙江省 |
2011 | 文(ii) (iii) (vi) |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繞湖一周近15公里。西湖平均水深2.27公尺,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公尺。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47] |
元上都遺址 | ![]() |
內蒙古自治區 |
2012 | 文(ii) (iii) (iv) (vi) | 元上都或稱上都即開平,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於1256年三月,命劉秉忠建王府於此。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即位。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開平為上都。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1年改稱大都),改上都為陪都,作避暑行宮,夏天在這裡處理政務。[48] |
澄江化石地 | ![]() |
雲南省 |
2012 | 自(viii) | 澄江化石地是一處位於雲南澂江縣境內40多處散存的寒武紀多門類古生物群遺址,距今約5.16億到5.21億年,主要集中於帽天山的頁岩,對該地的發掘開始於1984年。由于澄江化石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非常罕見的清晰生物軟體印痕化石。其特點是動物體內沒有礦物質的軟組織部分保存得非常好,例如表皮、纖毛、眼睛、腸胃、消化道、口腔、神經等。其中,豐嬌昆明魚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在5.2億年前寒武紀的地層被發現。它似乎是有由軟骨構造的頭顱骨及骨骼。澄江動物群比加拿大的伯吉斯動物群更為豐富,而且年代方面較其早約一千萬年,使我們得以窺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代的海洋景觀。[49] |
新疆天山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2013 | 自(vii) (ix) | 天山山脈是亞洲中部最大的一條山脈,橫亙新疆的中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謂之天山,唐時又名折羅漫山,高達二萬一千九百尺,長約2,500公里,寬約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0公尺。最高峰是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公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斯坦邊界;第二高峰是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公尺,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邊界;博格達峰的海拔5,445公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前兩者是前蘇聯雪豹登山獎必要五峰之二。新疆的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於此山。天山山脈把新疆分成兩部分: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準噶爾盆地。天山由東西走向的褶皺斷塊山組成,山間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魯番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
位於烏魯木齊市以東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公尺,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稱它「雪海」。位於博格達峰山腰的天池,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遊勝地。目前,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已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托木爾峰,海拔7435公尺,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認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頂成功,1975年7月25日首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登頂成功。[50] |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 ![]() |
雲南省 |
2013 | 文(iii) (v) | 紅河哈尼梯田是一處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梯田。雲南多山,亦多梯田,哀牢山哈尼梯田為雲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哈尼梯田至今有1,200多年歷史,規模宏大,分布於雲南南部紅河州元陽縣、紅河縣、金平縣、綠春縣四縣,總面積約100萬畝,其中元陽縣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區,當地的梯田修築在山坡上,最高可達3,000級,景觀壯麗。[51] |
大運河 | ![]() |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 |
2014 | 文(i) (iii) (iv) | 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北起北京,南至寧波,途徑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諸省市。隋唐大運河則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餘杭(今杭州),途徑現在的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諸省。大運河對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仍對區域的交流起到促進作用。[52] |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 ![]() |
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4°18′16″N 108°51′26″E |
2014 | 文(ii) (iii) (v) (vi) |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是在古代東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絲綢之路上的一段路線及相關古遺址遺蹟。遺產點包括重點城鎮遺蹟、商貿城市、交通遺蹟、宗教遺蹟及相關遺蹟等5類代表性遺蹟共計33處。長達5,000公里的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是在綿長的絲綢之路路網中的一部分,從漢唐的都城長安/洛陽出發,一路向西延伸至中亞七河地區。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1世紀之間,直到16世紀至前都在使用。它對多種文明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商品交換、宗教信仰、科技知識、技術創新、文化實踐和文學藝術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這段路網中入選世界遺產的共有33處,它們當中有多個古代帝國以及可汗王國的都城和宮殿建築群、貿易契約、教窟寺、古道、驛站、關口、烽火台、多段長城、碉堡、墓地和宗教建築。[53] |
土司遺址 | ![]() |
湖南省、湖北省、貴州省 |
2015 | 文(ii) (iii) | 土司遺址是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的世界遺產。土司制度的實施對那些少數民族生活習俗與文化的保留、對中央政權穩固的統治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三個遺蹟對這種形式的管理提供了特殊的見證,土司制度也源自於元明時代的中國文明。中國的「土司制度」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推行期為13世紀至20世紀初(元明清時代),有數百年的歷史。其中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三處遺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是中國土司遺產中的代表。[54] |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2016 | 文(iii) (vi) | 花山崖壁畫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等壯族聚居的地區的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壯族祖先駱越人所畫,共79處。其中寧明縣明江花山崖壁畫規模最大,最為壯觀,被稱為「自然展覽宮」、「壯族文化瑰寶」。列入世界遺產範圍的共有38幅岩畫,這些岩畫創作於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是當時存在中國南方的銅鼓文化現存的唯一例證。[55] |
湖北神農架 | ![]() |
湖北省、重慶市 |
2016(神農架林區) 2021(五里坡) |
自(ix)(x) | 神農架林區為湖北省的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唯一作為縣級行政區的林區。地處湖北省西北部,相傳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搭架採藥,親嘗百草而得名。其境內有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世界遺產範圍區域包括神農頂、老君山和五里坡,這一區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三大區域之一,不但為許多珍稀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同時也為植物學、動物學與生態學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和範例。大九湖濕地則被批准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並且是中國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的其中一個園區。[56] |
青海可可西里 | ![]() |
青海省 |
2017 | 自(vii) (x) | 可可西里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海拔4,500公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還是世界第三大無人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大無人區之一(其他無人區還有羅布泊、羌塘(藏北草原)、阿爾金山),因此保留著完全的原始自然狀態,成為野生動物的一片樂土。[57] |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 ![]() |
福建省 |
2017 | 文(ii) (iv) | 鼓浪嶼是一個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小島,原鼓浪嶼區後被撤銷行政區併入思明管轄,現成為著名的風景區,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會」、「鋼琴之島」之美稱。除環島電動車外不允許機動車輛上島,因此氣氛幽靜。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將鼓浪嶼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第一名。[58] |
梵淨山 | ![]() |
貴州省 |
2018 | 自(x) | 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市的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峰,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峰——鳳凰金頂(鳳凰山)海拔2,572公尺,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公尺,新金頂(新山)2,336 公尺。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對高度達二公里),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亙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梵淨山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風景美麗自然,進入山區完全找不著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觀,是旅遊不可多得的一個目的地。[59] |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 ![]() |
江蘇省、上海市、山東省、河北省、遼寧省 | 2019(第一期) 2024(第二期) |
自(x) |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由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南段及東沙試驗區和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YS-1)、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段(YS-2)兩部分組成。第二期包含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與遼寧丹東鴨綠江口[60]。總面積達2,897.1094平方公里。 |
良渚古城遺址 | ![]() |
浙江省 |
2019 | 文(iii)(iv) |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瓶窯鎮及周邊地區,是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心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遺址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良渚文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遺址。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當時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在今老和山一帶的古蕩遺址發掘時,注意到此地的出土器物與其家鄉良渚一帶常見的出土器物極為相似,便經西湖博物館同意支持,於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間,在良渚一帶進行了三次試掘,發現茅庵里、棋盤墳等12處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龍山文化類似,揭開了長江下游考古工作的序幕。隨後,以黑陶、磨光石器和精緻玉器為代表的新時期文化遺存在環太湖流域不斷被發現,與龍山文化的差異也逐漸明顯。[61]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 ![]() |
福建省 |
2021 | 文(iv) | 泉州的泉州港宋元時期便以「刺桐」的代稱聞名於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宋元時期東方重要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跡」系列遺產包含了:萬壽塔、文興碼頭、美山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九日山祈風石刻、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真武廟、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洛陽橋、泉州府文廟、伊斯蘭教聖墓、清淨寺、開元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老君岩造像等17個遺產點。[62]2020年,該項目名稱變更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並且將申報的遺產項目擴大至22件後,再度提交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2021年6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在報告中建議對此項目「予以登錄」[63]。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4]。 |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 ![]() |
雲南省 |
2023 | 文(ii)(v) | 景邁山普洱古茶園主要位於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芒景兩處村莊。茶園面積面積2.8萬畝,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園。茶園內所種植的茶樹屬喬木大葉種。土壤屬於赤紅壤,古茶園內的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植物,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紅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的珍稀樹種。茶園種植茶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65] |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 內蒙古自治區 |
2024 | 自(vii)(viii) |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中國西北乾旱溫帶荒漠區阿拉善高原,是中國第二大流動沙漠,入選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位於阿拉善右旗,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遺產價值。其中,最高沙峰必魯圖峰海拔1611公尺,相對高度約450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丘,號稱「沙漠珠穆朗瑪」。湖泊多達144個,總面積超過2300公頃,其中74個湖泊是常年有水的永久性湖泊,12個是水質很好的淡水湖泊,由地下水補給,這一形態多樣的丘間湖泊群展現了沙漠的神秘感和獨特的自然美景[66]。 | |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 ![]() |
北京市 |
2024 | 文(iii)(iv) | 北京中軸線位於北京老城的中心,呈南北走向,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5大類15個遺產構成要素共同組成組成。它們共同見證了北京城從帝國王都到現代首都的歷史變革,並展現了中國都市計畫傳統。 |
西夏陵 | ![]()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2025 | 文(ii)(iii) | 西夏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是對賀蘭山東麓西夏帝王陵園遺址的統稱,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該陵園遺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1座,除7號陵和182號陪葬墓外,其餘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67] |
關閉
Remove ads
按省級行政區列表
以下按省級行政區列出各世界遺產。
更多資訊 省級, 個數 ...
關閉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在這個列表中,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表格背景顏色為 淡藍色 ,名稱後打「*」,代表多國共同項目。 最新修訂:2019年1月30日(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通過之《預備名單》)[68]
更多資訊 名稱, 圖片 ...
名稱 | 圖片 | 地點 | 評定準則 | 登錄年份 | 簡介 | 世界遺產 |
---|---|---|---|---|---|---|
東寨港自然保護區 | ![]() |
海南省 |
自未評級 | 1996 | 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又被稱為海南東寨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又名東爭港,古稱東齋港。位於海南海口美蘭區延鋒東寨港內,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六條河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面積最大的一片沿海灘涂森林。海岸線由於400年前發生地震而導致曲折多彎,包括許多海灣和潮水溝渠。位於南部海岸的紅樹林則為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69] | 1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 安徽省 |
自未評級 | 1996 | 揚子鱷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南部三公里處,面積44,300公頃,核心區域面積1,600餘畝。揚子鱷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種鈍吻鱷之一,數量稀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有物種,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區地處江南古陸與金陵凹陷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70] | 1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 | ![]() |
江西省 |
自未評級 | 1996 | 鄱陽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淡水湖、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國第一大河——長江。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鳥的重要棲息地。每年秋末冬初,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飛來成千上萬隻候鳥到鄱陽湖越冬,如今,鄱陽湖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隻,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世界上現有白鶴大約為4,000多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71]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以永修吳城為中心,包括大湖池、蚌湖、中湖池、沙湖,總面積達22,400公頃。 | 1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雅礱河 | ![]() |
西藏自治區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雅礱河,也譯作雅隆河,藏語「雅隆」意為「從山上流下來的大河」,又稱雅拉雄布曲或雅拉香布曲。發源於西藏山南地區措美縣的喜馬拉雅山脈北麓雅拉香布雪山(藏語意為「上部守護之神」,又名「斯巴大神雅拉香波」,海拔6,325.8公尺),向北偏西流,瓊結縣有支流瓊結河匯入,在乃東縣澤當鎮匯入雅魯藏布江,全長約80公里,雅礱河流域面積1,580平方公里。雅礱河及其支流瓊結河所在寬約2公里的河谷形成歷史悠久的雅礱河谷(英語:Yarlung Valley),是藏族文明的發源地。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誕生於此。這裡也是西藏著名的糧食產地。[72] | 16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長江三峽景區 | ![]() |
湖北省 、重慶市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此謂三峽。三峽中有許多著名景點。著名的夔門,位於三峽的入口處。兩岸山崖刀劈斧砍,十分壯觀。自古就有:「夔門天下雄」的說法。巫峽南北兩岸的巫山以十二峰最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具魅力,相傳它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仙女化身。西陵峽則中有著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黃牛峽、燈影峽等。長江三峽亦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之稱。[73] | 162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天坑地縫景區 | ![]() |
重慶市 |
自(vii)(viii)(ix) | 2001 | 天坑地縫景區位於重慶市奉節縣興隆鎮小寨鄉,包括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小寨天坑口部最大直徑626公尺,最小直徑537公尺,坑底最大直徑522公尺,垂直高度666.2公尺,總容積11,934.8萬立方公尺,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積最大的岩溶漏斗。[74]天井峽地縫全長14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公里,為隱伏於地下的暗縫。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公里的暗洞。[75] | 16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華山景區 | ![]() |
陝西省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華山,五嶽之一,又稱西嶽。位於陝西省渭南華陰縣級市城南,西距西安市區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共有五峰,即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雲台。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54.9公尺;西峰最險,海拔2,082公尺;北峰最低,海拔1,614.7公尺。另外,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合稱「天外三峰」。[76] | 16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雁蕩山 | ![]() |
浙江省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雁蕩山坐落於浙江省溫州市,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其中以北雁蕩山最為有名,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均位於溫州市北部樂清境內。北雁蕩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150公尺,以奇峰、瀑布著稱。雁蕩山形成於1.2億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它的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77] | 162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楠溪江 | ![]() |
浙江省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楠溪江位於浙江省雁蕩山與括蒼山之間,溫州市區以北,永嘉縣境內,是甌江支流。在永嘉縣境內形成樹形水系,流域面積2,420平方公里,自北向南注入甌江。幹流長139.8公里,自然落差1,032公尺,江面寬而淺,水質透明度極高,河床下多為卵石。楠溪江附近的大若岩山為南朝梁道學家陶弘景的隱居地,山腳下有著名的陶公洞,被道家譽為「天下第十二福地」,是一大型天然岩洞。洞高56公尺,寬76公尺,深79公尺。楠溪江中游兩岸的古村落群是溫州古民居的突出代表,目前尚存留相當完整的宋代村貌及文化習俗,大量的明清時代古建築。「耕讀社會」和「宗族社會」在當前楠溪江的宗祠民俗中仍依稀可見。[78] | 162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五大連池景區 | ![]() |
黑龍江省 |
自(viii)(ix) | 2001 |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面積達1,060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內有14座火山,當中有12座在1,200萬年-100萬年的地質時期形成,還有2座火山最後一次噴發於清朝康熙年間,當年火山爆發堵塞了河道,形成了五個互相連通的熔岩堰塞湖。爆發時將原來的白河截斷為大大小小五座湖池,五湖由多條小溪與暗河相連,相連處多見瀑布。湖溪之間形成沼澤地。因為五池相連所以稱作「五大連池」。[79] | 163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海壇島景區 | 福建省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海壇島又稱平潭島,位於福建東部福州市,屬於平潭縣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是福建省的最大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大島,面積370.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08公里。素有「千礁島縣」之稱。與福清市隔著海壇海峽。海壇島景區面積71平方公里。[80] | 163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大理蒼山洱海景區 | ![]() |
雲南省 蒼山25°36′21.96″N 100°14′46.01″E |
自文未評級 | 2001 | 蒼山又名點蒼山,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東臨洱海,長約50公里,寬約20公里,位於滇中高原和橫斷山區交界處,是雲嶺山脈的一部分,因蒼山山頂終年積雪不化,故名點蒼,南詔時代曾被冊封為雲南境內的中嶽。共有19個主要山峰,其海拔多在3,500公尺以上,最高峰為馬龍峰海拔達4,122公尺。每兩座山峰間的山谷有一條溪流,便是著名的十八溪。
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古代文獻中曾稱為洱河、西洱河、葉榆河、葉榆澤、彌河、昆明川、昆明池等。洱海北起大理市上關鎮,南至下關鎮。洱海發源於洱源縣茈碧湖,源頭出自黑谷山,唯一出水口在下關鎮附近,經西洱河流出。[81] |
163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 | 河北省、江西省、四川省、山西省 保定39°00′51.22″N 115°38′51.09″E |
文(iii)(iv)(vi) | 2008年 | 中國白酒釀造起於元朝,在明清時期以及近代中國,白酒則被稱為燒酒。其中:劉伶醉燒鍋遺址建於金元、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建於元代、成都水井街酒坊建於明代、瀘州老窖窖池群建於明清時期、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建於清代。[82] | 53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山西陝西古民居: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 | 山西省 韓城35°31′45.86″N 110°28′15.08″E |
文(ii)(iii)(iv)(v) | 2008 | 丁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地處汾河東岸,距縣城約4公里。丁村內保存有明、清兩代民居二十餘座,大部分為丁氏家族所有,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個建築群,總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公尺。北部為明代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單體四合院為主。中南部為清雍正至咸豐年間所建,多為二進四合院。[83]党家村位於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西莊鎮,建村距今有670年的歷史,全村共有320戶人家,1,400餘人,党家村的民居四合院為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党家村在清代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則又被稱為「小韓城」。党家村位於韓城市區西北約9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泌水河谷的北測,呈葫蘆的形狀。民居以明清四合院為主,現存完整四合院100餘座,街道20多條,用條石或卵石鋪就。村民絕大部分為党姓和賈姓。[84] | 53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中國明清城牆 | ![]() |
遼寧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陝西省 興城40°37′18.46″N 120°42′44.54″E |
文(iii)(iv) | 2008 |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城市雛形出現後,逐漸演化出多種類型,有都城、府城、縣城,還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城堡,城牆規制也各不相同,至明清仍有上千個城垣圍城。其中進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有:興城城牆、南京城牆、臨海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85] | 53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江南水鄉古鎮 | ![]() |
江蘇省、浙江省 崑山31°07′03.25″N 120°50′48.46″E |
文(ii)(iv)(v) | 2008 | 江南水鄉古鎮作為農業文明時期產生和發育形成的特色城鎮,凝聚了江南地域的數千年文明積澱,它們作為古鎮景觀單元的單體建築以及植被景觀,其傳統的外形、材料、位置、功能以及修建工藝等都真實、完整地保存和延續至今。其中:周莊、甪直、烏鎮、西塘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86] | 532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絲綢之路中國段以及從西漢到清朝的海上絲綢之路 | ![]() |
河南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福建省 洛陽34°43′23.67″N 112°36′01.42″E |
文(i)(ii)(iii)(iv)(v)(vi) | 2008 | 陸上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陸上絲綢之路: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7]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游牧民族盤據華北地區,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彭勃(海上絲綢之路:浙江省、福建省)。[88] | 53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鳳凰古城 | ![]() |
湖南省 |
文(i)(ii)(iii)(iv) | 2008 | 鳳凰古城又稱沱江古鎮,地處湘西丘陵地區,沱江的中下游位置,全縣多山地。沱江從西至東橫貫鳳凰縣境中部地區,流經臘爾山、麻沖、落潮井、都里、南華山、沱江鎮、官莊、橋溪口、木江坪等9個鄉鎮。至瀘溪縣河溪會武水,在武溪鎮匯入沅江。鳳凰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一直是湘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縣城依舊保持了20世紀初的歷史風貌。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縣境內的古代苗族民居和吊腳樓等都保存較好。古城外還有唐代的「黃絲橋城」和「南方苗疆長城」等遺蹟。[89] | 533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南越國遺蹟 | ![]() |
廣東省 |
文(ii)(iii) | 2008 |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前204年至前112年間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西段北側,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公尺,包括相連的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發現的,在遺址中陸續發掘出約4,000平方公尺的宮池的一角,長150公尺的曲流石渠,放養龜鱉的彎月形石池,供漫步的石板平橋和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蹟。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的,陸續清理出1號宮殿和2號宮殿的散水遺蹟,以及鄰近的廊道和磚石走道遺蹟。[90] | 533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白鶴梁古水文題刻 | ![]() |
重慶市 |
文(iii)(iv) | 2008 |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南岸大江中,是一座天然石梁,長約1,600公尺,寬15公尺。在梁上有100多幅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這些題刻在長江漲水時被江水淹沒,枯水時顯出水面,因此也被看作一座古代水文站。有許多歷代文人(黃庭堅、朱熹、王仕禎等人)在此題刻,留下的3萬多字真跡,因而被譽為「水下碑林」。因修建三峽工程,三峽庫區蓄水達到175公尺高程時,白鶴梁題刻被全部淹沒於水下30多米,不能露出水面。因此2001年中科院葛修潤院士提出「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在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館,利用工程壓力原理,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遊客可以從岸經過水下通道進入博物館,觀賞白鶴梁題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於200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千年水文站重見天日。[91] | 53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黔東南苗族村寨: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 | ![]() |
貴州省 台江 26°40′48.01″N 108°12′11.72″E |
文(i)(iv)(v)(vi) | 2008 | 苗嶺山脈,位於貴州省,是苗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森林資源豐富。苗嶺也是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以北屬清水江流域,以南則是西江流域。苗嶺山脈的主峰雷公山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東南部,海拔2,178.8公尺,主峰距雷山縣城28公里,區內生物資源豐富,生態優美。各類生物近2,000餘種,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43種,尤其是「活化石」植物-禿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強的一處,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研究基地。黔東南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而西江苗寨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苗寨。西江的整個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保存了完整的苗族原生態文化,被譽為「苗族露天博物館」。這裡的房屋全為木製吊腳樓,依山而建,地層用鵝暖卵石砌成,非常堅固。[92] | 534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坎兒井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文(i)(iv)(v) | 2008 | 史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之井渠法。吐魯番七克台鎮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的,人稱林公井。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據史料記載,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至今坎兒井仍然是當地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93] | 534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潞簡王墓 | ![]() |
河南省 |
文(ii)(iii)(iv)(vi) | 2008 | 潞簡王墓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北鳳凰山,為明潞簡王朱翊鏐及其次妃趙氏的墓。兩墓東西並列,均座北朝南。面積13公頃。墓區建築分兩組,第一組導神道部分,即石雕俑群到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至寶城。其總體制度與明定陵相仿。墓建有牌坊、石雕俑群、三孔券御河橋、門樓、棱恩門、棱恩殿、明樓,寶城組成,外建二城牆。外城牆南北324公尺,東西寬147公尺,高6公尺,青石砌築。次妃趙氏墓與王墓大體相同。[94] | 535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泰山」擴展項目:中華五嶽 | ![]() |
山西省、河南省、湖南省、陝西省 渾源 39°39′46.23″N 113°43′19.16″E |
自文(i)(ii)(iii)(iv)(vi)(vii)(viii) | 2008 | 五嶽,又作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嶽山東的泰山、西嶽陝西的華山、中嶽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恆山、南嶽湖南的衡山。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群,但由於高聳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遺蹟,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名聲。此前泰山已入選世界遺產,此次中華五嶽為擴充項目,目前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95] | 535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胡楊林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自(viii)(ix)(x) | 2010 |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的沙漠,同時還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公釐,最低只有四五公釐;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公釐。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塔里木河呈走廊狀分布世界上目前面積最大的一片原始胡楊林。林中伴生諸多梭梭、甘草、檉柳、駱駝刺等沙生植物。養育著塔里木馬鹿、野生雙峰駝、鵝喉羚、大天鵝、鷺鷥等上百種野生動物。[96] | 553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阿爾泰山:喀納斯自然保護區、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自(vii)(viii)(ix) | 2010 | 喀納斯湖,又稱哈納斯湖,是一處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北部的著名淡水湖,位於阿爾泰山脈中,面積45.7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公尺,最深處達到188.5公尺,蓄水量達53.8億立方公尺。外形呈月牙狀,被推測為古冰川強烈運動阻塞山谷積水而成。該湖風景優美,四周林木茂盛。喀納斯湖深居阿爾泰山深處,人跡罕至,至今保持原始生態風貌。湖中以冷水型淡水魚為主,主要有哲羅鮭、細鱗鮭、江鱈鮭、北極鯝魚等北冰洋水系魚類。整個湖區有20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出沒。[97]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包括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兩條內陸河流域的濕地。保護區內核心面積為29.83萬公頃、緩衝區面積為19.22萬公頃、科學實驗區為18.54萬公頃。內有維管束植物967種、苔蘚植物193種。獸類有54種;鳥類有22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珍稀動物20多種;昆蟲1,167種。[98] | 553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喀喇崑崙—帕米爾群峰: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帕米爾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自(viii)(x) | 2010 | 塔什庫爾干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帕米爾高原東部。保護區達面積150萬公頃,海拔平均在4,000公尺以上。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雪豹,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北山羊、棕熊、盤羊和岩羊以及旱獺,其他還有長尾早獺、草兔、狼和狐狸等動物。[99]帕米爾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境內。保護區內主要為高原濕地,平均海拔3,300公尺以上,總面積8,431.18公頃,慕士塔格山位於保護區的西南部。[100] | 55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遼代木構建築:位於應縣的應縣木塔、義縣的義縣奉國寺大雄殿 | 山西省、遼寧省 應縣39°34′09.06″N 113°10′58.57″E |
文(i)(iii)(iv) | 2013 |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其確切建造年代無從考證,但可從其建築風格和相關文物信息確認其建造時間在遼代。該塔在金代、元代、明代和清代時曾被多次修葺。該塔曾經歷過多次大地震,並於1926年時在軍閥混戰中被炮擊,但塔身從未傾倒。該塔通高67.31公尺,主體結構全部為木質結構,塔身外看為五層,其中第一層至第四層內各建有一層作為上一層基座的暗層,塔頂為鐵製塔剎。每層塔室內的內槽均安置有佛像,其中第一層的內槽安置有一尊高約10公尺的釋迦造像,內壁還繪有壁畫。由於應縣木塔塔身結構過於複雜,全塔共計出現54種不同的斗拱類型。[101]奉國寺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縣城內東街北側,始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金改奉國寺;因大殿內供有過去七佛,所以又名「大佛寺」或「七佛寺」。遼金元時期是奉國寺的鼎盛時期,到明清時期僅存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單檐廡殿頂,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四柱,聳立在高台上。台基東西長55.80公尺,南北寬25.91公尺,通高24公尺。大雄寶殿面闊48.20公尺,進深25.13公尺,是遼代遺存最大的兩個佛殿之一(小於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殿內七尊佛像為遼塑,連蓮座高8公尺以上;梁架和斗拱上有遼代彩畫,四壁有壁畫,畫有十佛、八菩薩、十八羅漢等,似為元代作品。[102] | 58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 | ![]() |
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 朝陽41°19′49.39″N 119°31′09.05″E |
文(i)(iii)(iv) | 2013 | 牛河梁遺址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遺址群,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富山街道、凌源市凌北街道、萬元店鎮交界處的努魯兒虎山谷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該遺址發現於1981年文物普查期間,出土了一批紅山文化代表玉器。[103]紅山後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區東北英金河東岸紅山最北山峰的東坡及南坡。遺址出土了一批陶罐、石器、青銅器。[104]
魏家窩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文鍾鎮魏家窩鋪村,遺址面積大約為93,000平方公尺。該出土了大量房屋遺址,以及陶器、石器、動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遺物。[105] |
58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古瓷窯遺址 | ![]() |
浙江省 龍泉29°57′45.87″N 120°44′55.61″E |
文(ii)(iii)(iv) | 2013 | 中國古瓷窯遺址包含浙江慈谿的上林湖越窯遺址和龍泉的大窯龍泉窯遺址,前者包含上林湖和寺龍口的116處窯址,後者包含小梅鎮和查田鎮的126處窯址,出土文物均為青瓷。上林湖越窯遺址建於東漢,是中國最早製造瓷器的地方之一,占地面積約231.69公頃。大窯龍泉窯遺址建於五代十國,占地面積約511.9公頃。青瓷於北宋興盛,從南宋到明代中葉,這裡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器生產中心。[106] | 58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三坊七巷 | ![]() |
福建省 |
文(iii)(iv) | 2013 |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它們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與西晉末年,八姓入閩之際,唐代「安史之亂」後,南遷避難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她占地約40公頃,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是老福州城的社會名流聚居區之一,人傑地靈。林則徐,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鄧拓,嚴復,甘國寶,冰心,林覺民,沈葆禎等近現代名人的故居,鑲嵌其中。[107] | 58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侗族村寨 | ![]() |
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 懷化26°01′51.67″N 109°42′22.08″E |
文(iii)(iv)(v) | 2013 | 侗族村寨是由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 、邵陽市綏寧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從江縣、黎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共25個侗族村寨組成的三地聯合世界遺產預備項目。這些侗族村寨保留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比較完整的古典樸素的民風民俗,吊腳木樓鱗次櫛比,已有兩三百年歷史。這裡的吊腳樓、鼓樓、風雨橋皆不用一釘一鐵,全以榫卯來連接固定。[108] | 58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靈渠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文(i)(iv)(vi) | 2013 | 靈渠,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俗稱為陡河,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盤山渠道,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開鑿於秦代,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自古以來是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109] | 58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藏羌碉樓與村寨 | ![]() |
四川省
甘孜州30°57′25.80″N 101°43′59.31″E |
文(i)(ii)(iii)(iv)(v) | 2013 | 藏羌碉樓與村寨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西部,是藏、羌民族所建的獨特建築與村寨。羌寨與碉樓最早見於漢代有所記載,現存的藏羌村寨以及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造的。藏羌碉樓與村寨留存有至今仍有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類型以及較完整和豐富的民族語言,傳統信仰,這為羌族與藏族的文化傳統提供了有力的見證。[110] | 58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古蜀文明遺址: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 | ![]() |
四川省 成都30°52′54.43″N 103°45′51.43″E |
文(i)(ii)(iii)(v) | 2013 | 金沙遺址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青銅時代遺址,位於摸底河沿岸,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三星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111]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商業街南側,為一處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古蜀船棺合葬墓年代據推算為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相當於戰國早期),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墓葬構造坐東北向西南,面積約600平方公尺。墓葬中發掘出船棺、獨木棺等17具葬具,均為楨楠木整木刳鑿而成。[112]
三星堆遺址位於距四川省廣漢市城西7公里,距南興鎮4公里的鴨子河畔,南距離成都約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屬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由於其古域內三個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為四期,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前1400年),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約相當於中原的夏商周時期。[113] |
581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新疆雅丹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自(vii)(viii) | 2015 | 雅丹地貌,或者稱為風蝕脊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新疆雅丹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哈密擁有世界上最為壯觀、類型豐富、分布集中、象形逼真的精品雅丹景觀集群。白龍堆雅丹生成於更新世中晚期,為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由於白龍堆的土台呈灰白色,遠處望去形似鱗甲,故被當地人稱為白龍。[114] | 598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敦煌雅丹群 | 甘肅省 |
自(vii)(viii) | 2015 | 敦煌雅丹群也被稱為魔鬼城,位於甘肅敦煌玉門關西北,距離敦煌達180公里,雅丹地貌的總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敦煌雅丹群里有:流水侵蝕地貌景觀、流水堆積地貌景觀、風力侵蝕地貌景觀、沙漠景觀、沼澤濕地景觀、山體崩塌遺蹟景觀。[115] | 59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天柱山 | 安徽省 |
自文(ii)(iii)(v)(vi)(vii)(viii) | 2015 | 天柱山是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的山脈,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稱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天柱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平方公里(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116] | 599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井岡山——北武夷山(武夷山的延伸) | 江西省、福建省 |
自文(iii)(vi)(vii)(x) | 2015 |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湖南省江西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屬於江西省井岡山市,市府設立在廈坪鎮。東連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井岡山最高峰達到海拔2,120公尺。[117] | 5993[118] | |
蜀道 | 四川省 廣元32°12′48.01″N 105°33′49.14″E |
自文(ii)(iii)(iv)(vi)(vii)(x) | 2015 | 蜀道,通常指中國古代連接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翻越秦嶺和大巴山的眾多道路。古代多用棧道形式,有名蜀道有金牛道、故道和褒斜道等。狹義上說,蜀道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里。廣義上說,南起成都沿金牛道,過廣漢、德陽、羅江、綿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陝西境內經過寧強、大安、勉縣到達漢中、褒城開始褒斜道,之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峪,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餘公里。[119] | 599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土林—古格風景名勝區 | ![]() |
西藏自治區 |
自文(ii)(iii)(v)(vi)(vii)(viii) | 2015 |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象泉河南岸山上,距離札達縣城約18公里。這裡曾是吐蕃王室後裔所建立的古格王國的中心。17世紀中葉,這裡被外來的拉達克入侵者毀壞,僅存遺址。古格王國遺址自地面至山頂依山而建。現存遺址在札達縣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由300餘座房屋、300餘孔洞窟、3座10餘米高的佛塔、4座寺廟、2間殿堂、2條地下通道組成。整個遺址占地面積18萬平方公尺,相對高差達到175公尺。建築中以白殿、紅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壇城殿最壯觀。古格王國遺址至今仍存有大量壁畫、雕塑、石刻,價值甚高。[120] | 59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絲綢之路中國部分 | ![]() |
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海西州36°10′38.30″N 98°17′51.31″E |
文(i)(ii)(iii)(iv)(v)(vi) | 2016 | 陸上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陸上絲綢之路: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游牧民族盤據華北地區,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彭勃(海上絲綢之路:浙江省、福建省)。[88] |
609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管涔山—蘆芽山 | ![]() |
山西省 管涔山38°53′54.29″N 112°09′35.68″E |
自(vii)(ix) | 2017 | 管涔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岢嵐縣和五寨縣交界處,在呂梁山以北,為山西境內主要河流汾河的發源地。[121]主峰蘆芽山,海拔2,739公尺,因其山峰層層堆疊如同蘆芽而得名。汾河與桑乾河的源頭均位於此。景區內有700多種植物、240多種動物,100多種名貴中草藥。不僅擁有珍貴樹種落葉松、雲杉,而且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褐馬雞的主要保護地。[122] | 618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呼倫貝爾景觀及古代少數民族發源地 | ![]() |
內蒙古自治區 |
自文(iii)(vii)(ix)(x) | 2017 | 呼倫貝爾設有額爾古納北部林區、汗馬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濕地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濕地公園、呼倫湖自然保護區、輝河自然保護區和紅花爾基樟子松林自然保護區。這幾處保護區有森林、濕地、草原等類型。呼倫貝爾還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從西漢至今均有游牧民族在這裡生活。[123] | 618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青海湖 | ![]() |
青海省 |
自(vii)(ix)(x) | 2017 | 青海湖古稱西海、鮮水、鮮海、卑禾羌海。位於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鹹水湖、內流湖,早期面積4,236.6平方公里,有時因人為及氣候因素而極遽減小但也有擴大情況,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湖水平均深約21公尺多,最大水深為32.8公尺,蓄水量1,050億立方公尺,湖面海拔3,260公尺。湖水鹽度為1.24%(一般海水含鹽量為3.5%)。[124]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遊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產龍駒而聞名。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青海湖盛產青海湖裸鯉,魚類資源曾經十分豐富。[125] | 618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神山聖湖風景名勝區 | ![]() |
西藏自治區 |
自文(iii)(v)(vi)(vii)(viii)(x) | 2017 | 神山——岡仁波齊峰,岡底斯山脈的第二高峰,海拔6,721公尺,位於西藏普蘭縣境內,南臨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126]相傳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也是密勒日巴戰勝苯教徒的地方。因此常年在此處轉山的各地信徒不斷。[127]
聖湖——瑪旁雍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淡水湖(4,556公尺)。瑪旁雍錯緊鄰拉昂錯與岡仁波齊峰,附近有獅泉河、雅魯藏布江和孔雀河的發源地,但這兩個湖本身沒有出口。這裡還是印度教的聖地,根據印度教傳說,是從創造神梵天的心中造出的,古梵文稱其為「瑪那薩羅瓦」,是由「瑪那」(心)和「薩羅瓦」(湖)兩個詞組成。每年都有許多印度教徒前往這個湖轉湖朝聖。印度神話認為這個湖是天鵝的夏季棲息地。[128] |
618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太行山 | ![]() |
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 石家莊37°27′25.03″N 114°02′33.08″E |
自文(iii)(vii)(viii)(x) | 2017 |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或作太形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這裡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太行山地區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這裡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129] | 618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長白山植被垂直景觀及火山地貌景觀 | ![]() |
吉林省 |
自(vii)(viii)(ix)(x) | 2017 | 長白山古名不咸山(或為白羅聶·顯干之音譯)、太白山,朝鮮稱白頭山,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邊境的界山。由於其高度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從河谷一直分布到主峰,幾乎是歐亞大陸從溫帶到寒極各種主要植被類型的集合,成為地理學上罕見完整的高山垂直自然帶分布範例: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從高大的溫帶闊葉林過渡為長白美人松(針葉林)、低矮匍匐的岳樺(灌木)、高山草甸、苔蘚地衣、裸露的岩石和火山灰、積雪和高山冰川。[130]在長白山周圍分布著100多座火山。最大的火山口海拔2,600公尺左右,直徑達4.5公里,呈漏斗形,深達800多米。周圍小的錐體,海拔高在1,000公尺左右。火口多為溢出口,呈椅形、新月形,山頂平坦。著名的有西鵝毛頂子、東鵝毛頂子、西土頂子,東土頂子、西馬鞍山、東馬鞍山、赤峰、老房子小山等。小火山拱衛著長白山,構成了壯觀的火山群。[131] | 61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 | ![]() |
江西省 |
文(v)(vii)(viii) | 2019 | 景德鎮製瓷歷史悠久,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御器廠,清改稱御窯廠,專門製作皇家用瓷。咸豐五年(1855年)被太平軍燒毀,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國初停燒。御窯廠前後延續四百多年,是中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品類最多、工藝最精的官窯。[132][133] | 626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 | ![]() |
貴州省 |
自(ii)(iii)(iv) | 2019 | 黃果樹瀑布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六枝河九級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而其瀑布群包含著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大小18個,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其中黃果樹大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瀑布。2007年5月經中國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審查驗收,黃果樹瀑布景區成為首批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之一[134]。 | 638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 | 貴州省 盤州:25°31′36.880″N 104°53′57.206″E |
自(ii)(iii)(iv) | 2019 | 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遺產區面積19.97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62.46平方公里,共82.43平方公里,包括六盤水市盤州市盤縣動物群、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興義動物群(烏沙)和興義動物群(頂效)及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關嶺生物群,對研究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海洋生物演化和輻射、古海洋動物地理區系以及研究古海洋環境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35]。 | 638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 海南省 |
自文(iii)(v)(x) | 2022 | 「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提名地是諸多全球瀕危物種和海南島特有物種的庇護所,也是海南島黎族人民長期定居、創造獨特島嶼性部族文化的場所。[136] | 6582[137] | |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海、陸生物地理過渡帶 | 福建省 |
自(x) | 2022 | 閩江河口濕地,位於福州市長樂區東北部閩江入海口,由鱔魚灘、蝙蝠洲、道慶洲、塔礁洲等眾多濕地組成,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1平方公里,以河口典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眾多瀕危動物物種和豐富的水鳥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區的重要驛站,是遷徙水鳥重要驛站地、越冬地和燕鷗類重要繁殖區。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上述遷徙路線擁有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濕地有著全球沿海地區唯一、大規模、穩定的鴻雁越冬種群,並分布有鳥類313種,種數占中國鳥類種數的21.7%,占福建省鳥類種數的53%。在濕地分布的鳥類中,水鳥166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74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鳥類37種。[138] | 661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甘肅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 甘肅省 | 自(viii) | 2024 | 676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關閉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