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牛头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牛頭角
Remove ads

牛头角(英语:Ngau Tau Kok)位于香港观塘区中部,位置为佐敦谷以南,九龙湾以东,龙山鳄鱼山以西,观塘市中心之西北,东南方由观塘道所包围,主要为住宅区。

Thumb
航拍牛头角住宅群(前方楼字),2022年
Thumb
2007年的牛头角

历史

Thumb
北京条约》中国割让予英国的九龙半岛部分,右方海湾中部突出地就是牛头角

牛头角作为地名早于1866年出版的《新安县全图》已有标示。在九龙湾填海前,牛头角因海湾的海岸线与牛角相似而得名,并对望隔岸的马头角[1][2]香港开埠初期,市区需要大量建筑石材,牛头角一带曾盛行采石业,有客家人士聚居,与茜草湾茶果岭鲤鱼门,合称为九龙四山。百多年前的客家沥源九约竹枝词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头角:“清游忽到苏茅坪,瞥见牛头角又生。茜草湾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声声”,大意是指现今牛头角上邨花园大厦玉莲台一带当时为采石场。

牛头角村

Thumb
1950年代中,牛头角道和振华道交界

嘉庆年间,牛头角村建村。1899年,牛头角有居民约200人。[3]1911年,牛头角有人口440人。牛头角村是一条杂姓村,以李氏和吴氏占多数,主要居于村的西面部分,村东有小市集和一所养智学校。[4][5]1960年代前,牛头角仍属九龙十三乡之一,有百多户人家,过百座屋舍。[6][7]

1952年及1956年,政府收回牛头角村大部分耕地以修筑并扩阔牛头角道[8]1956年,牛头角码头落成,可从水路往来铜锣湾及北角筲箕湾和荼果岭。[9][10][11][12]1965至66年,政府全面清拆牛头角村,村民被安置往油塘湾徙置区[13][14][15][16]牛头角村现今建成定安街一带的洋楼,余下牛头角道游乐场内的大王庙为旧村建筑。1980年代中前,牛头角旧村民仍会举行大王爷诞打醮[17][18][19]

复华村

1951年11月21日,九龙城东头村发生大火,政府计划将灾民徙置于牛头角龙山山麓,定名为福华村(牛头角平房徙置区)。福华村于1970年代中全面清拆,原址辟建成为公共屋邨乐华邨及居屋乐雅苑,于1982年至1985年间陆续落成。[20]

牛头角工厂区

1953年政府发展大角咀为商住区,指令当地工厂迁至牛头角,于牛头角道山边一带建立工厂。[21][22]有厂商自资于佐敦谷外之浅湾(淘化大同工厂和船厂之间的海湾)填海建厂,1955年已填海逾一百万平方呎,成为新工业区。[23]1963年牛头角道山边的工厂用地被政府收回,发展牛头角政府廉租屋。[24][25][26]1965年政府将填海工业地上的工厂用地政府收回以发展牛头角徙置区[27]200多家厂户被迫迁离,[28][29][30]119户工厂合资格迁进新蒲岗工厂大厦[31][32]

Thumb
1971年的牛头角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牛头角徙置区改称牛头角下邨而旁边的“牛头角政府廉租屋”则改名为牛头角上邨。

Thumb
清拆前的牛头角下邨8座,是香港第五型的徙置区大厦,现址为牛头角公园

1970年代观塘及九龙湾填海工程陆续完成,将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线拉直,牛头角自此成为内陆地区。1979年启用的牛头角站就兴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线观塘道上,既服务新填土地上。原有牛头角对出的海皮已经成为观塘和九龙湾商贸区 (由昔日的工业区转化而成)。

2003年牛头角下邨开始重建,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兴建东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则重建为第二代牛头角下邨,现今牛头角大部分用地已经主要是作住宅区。

Remove ads

主要建筑物

住宅

Thumb
公共房屋牛头角下邨牛头角上邨外貌

学校

写字楼

政府在2012年推动起动九龙东,多座旧工厦和商业大厦陆续重建为甲级写字楼。市民可经牛头角站前往,而实际位处观塘商贸区九龙湾商贸区之间(与早年的淘大工业村无关)。

交通

Thumb
观塘道5号干线天桥位于牛头角站的西行起点
Thumb
港铁牛头角站
Thumb
港铁九龙湾站

主要交通干道

公共交通

更多信息 交通路线列表 ...
Remove ads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佐敦谷明渠以南、观塘道牛头角道联安街功乐道康宁道为范围。

更多信息 年度/范围, 2000-2003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